基本資料
中文科名: 狐蝠科
中文亞科名:
中文屬名: 果蝠屬
同物異名: Pteropus leschenaulti, Cynopterus blanfordi,
中文俗名: 果蝠
拉丁文目名: CHIROPTERA
拉丁文亞目名: Megachiroptera
拉丁文科名: Pteropodidae
拉丁文亞科名: Pteropodinae
拉丁文屬名: Rousettus
拉丁文種名: leschenaulti
拉丁文亞種名: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Desmarest, 1820)
英文俗名: Fulvous Fruit Bat
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
主要特徵
成年蝠
雌蝠體重100-110克,體長140-145 毫米,翼展450毫米左右,翦臂長92-110毫米,尾長16-18毫米。雄蝠體重80-90克,翼展340-380毫米,前臂長72-80毫米,尾長 11-14毫米。雌雄體的頭頂和體背的毛為棕褐色,體側面和腹面的毛為灰褐色。翼膜淡褐色。臉吻長,形似犬吻。上、下唇和有一條縱溝。耳長橢圓形,無耳屏。齒式為:2 1 2 3 ,上頜門齒甚小2 1 2 3 。
但犬齒發達,第一前臼齒大開門齒,第二臼齒顯著大於臼齒;齒尖利;上、下齒冠低平,具縱溝,外側稍具尖齒。
幼蝠
初產幼蝠體重約5克,全身光裸無毛,鮮紅色。
生活習性
棕果蝠是一種壽命較長的哺乳動物,在冬寒地區,常成群隊匿在岩窟中冬眠,但在廣西南部地區,冬天仍見其外出覓食活動。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下旬交尾活動,7-8月為產仔期,胎生,每胎一仔。初產幼蝠由母蝠護育,母蝠外出覓食時,常將幼蝠置於胸前,而幼蝠雙翼緊抱母體,口銜母乳頭,隨母飛翔。
此果蝠白天倒掛群棲在山洞,或三五成堆倒掛在枝葉稠密的竹、樹、蕉林和其他隱蔽場所棲息。夜晚飛出覓食,覓食時間於傍晚至次晨4-5時、晚上8-10時和次晨的3-4時為覓食活動盛期。在荔枝、龍眼果實成熟期入園為害,每天傍晚開始入園,入園時由少數個體在果園上空盤鏇飛翔,忽上忽下尋找取食目標,一旦發現即向果樹株俯衝,叼含到果粒後順勢向下滑翔隨即上飛到附近的林木上或屋檐下倒掛啃食,依此反覆為害;隨著天色漸黑,入園的個體數增多,為害加劇。當夜深人靜時,有些個體可直接在果穗或果株上取食。至黎明,果蝠停止入園,在園內的個體則飛回原地棲息。
棕果蝠的主要天敵是貓頭鷹。
科學研究
此蝠最喜咬食荔枝、龍眼的成熟果實,食量較大,在其懷孕、生育期,食量更大,一頭雌蝠在1個小時內可食下自身重量2-3倍的食物。在龍眼果園,當龍眼果實假種皮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13%時,果蝠開始食害,含量達20%,受害嚴重。
在果蝠取食活動中,遇到人工安裝的紅、綠色燈光,紫外光和白熾光等,仍繼續取食。對不同的聲波或異常嗅味、幸辣味,雖在短期內表現有不適之感,但能很快適應,正常取食。
在無人干擾下,果蝠每晚進入果園的方位少變動。在大雨過後或悶熱無月無風之夜,果蝠入園取食特別活躍。
翼手目百科(二)
翼手目是哺乳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現生種共有19科185屬962種,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分布遍於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