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印度假吸血蝠(Megaderma lyra)屬翼手目(Chiroptera)假吸血蝠科(Megadermatidae)假吸血蝠屬(Megaderma)。體型中等,前臂長約65 mm,頭骨之最大長約30 mm。尾退化,不顯露。上頷無門齒,犬齒向前長出,具發達的後齒尖。齒式0·1·2·3/2·1·2·3=28。翼手目中,大部分蝙蝠為食蟲性,其次為植食性,其他的還有少部分為肉食性和吸血性。魁凹臉蝠(Nycteris grandis)在冬天昆蟲缺乏的時候就捕食其他種類的蝙蝠以及一些鳥類和魚類(Fenton,1990);澳洲假吸血蝠(Macroderma gigas)則一年四季都在捕食小型的陸棲脊椎動物,如蜥蜴、壁虎、青蛙、鳥類和其他種類的蝙蝠(Tidemann etal,1985);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的食物組成中,魚類占的體積百分比達51.7%,昆蟲占48·3% (Ma et al,2003)。
我們於2004年12月10日在南寧地區的馬山縣金倫洞(23°33′N,108°16′E;海拔171 m)捕獲2隻雄性印度假吸血蝠。在取完病毒研究所需樣品後,取出它們的胃容物,在顯微鏡下檢查其中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殘遺物。對挑出來的殘遺物進行分類、鑑定。
殘遺物中包括了蝙蝠的牙齒、後足、骨骼和毛髮,但是未發現昆蟲的殘遺物。毛髮數量最多,占全部殘遺物的90%以上,為棕黃色。我們得到半個上頜骨,其齒式為2.1.3.3。經排查、核對,發現僅有鼠耳蝠屬的齒式與其一致,所以我們確定印度假吸血蝠捕食了鼠耳蝠屬的蝙蝠。 關於印度假吸血蝠的食物很早以前就倍受關注。Aitken (1907)通過觀察發現印度假吸血蝠捕食麻雀; Gleadow (1907)報導印度假吸血蝠以鳥類和老鼠為食; Mosse (1931)目擊了印度假吸血蝠捕食一種蜥蜴類; McCann (1934)發現印度假吸血蝠捕食一種伏翼類的蝙蝠。Phillips (1922)觀察到兩隻雄性印度假吸血蝠吞食了關在一個大籠子內的一隻印度小伏翼,印度假吸血蝠吃掉了這隻印度小伏翼除了翼膜之外的其他部分。Prater (1948)發現印度假吸血蝠以小型動物為食,包括小蝙蝠、小鳥、蛙類,甚至魚類,也吃螞蚱和蟋蟀。Prakash(1959)通過野外觀察、分析胃容物和室內觀察,發現印度假吸血蝠捕食昆蟲、兩棲類、魚類、蝙蝠、鳥類、鼠類等;但是當它們吃其他蝙蝠的時候,只是吃頭部,身體部分被遺棄。我們分析兩個雄性印度假吸血蝠的胃容物時,發現了牙齒和後足,說明它不僅吃了頭部,同時也吃了後肢。
我們的採樣時間處於冬季,此時食物比較缺乏,昆蟲較少,一些蝙蝠種類已進入冬眠(度過寒冷、食物短缺的漫長冬季),但是也有部分蝙蝠並未進入冬眠。在我們研究的地點廣西南寧地區,地處南亞熱帶,冬季氣溫低於10℃的時間不長(10℃以上309—342天: Editor Committee of ChineseNature Resource Series,1995),因此這裡大部分蝙蝠並不進入冬眠,印度假吸血蝠就是其中的一種。食物的缺乏可能是導致印度假吸血蝠轉而捕捉其他小型蝙蝠的原因,這也是在這兩個標本的胃容物內沒有發現昆蟲殘餘物的可能原因。
印度假吸血蝠哪些結構和行為與其特殊的食性相關,及其食性的季節變化;捕食其他小型蝙蝠對當地蝙蝠的保護會帶來哪些影響需要我們進一步觀察。
分布區域
分布於印度半島、中印半島及中國華南。國內已知分布於西藏、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及海南,為華南亞種M.l.sinensisAndersonetWroughten,1907。形態特徵
蝙蝠,屬翼手目(Chiroptera), 體小如鼠,是唯一能真正飛行的哺乳動物。 翼手目有800多種動物,代表全世界所有哺乳動物的百分之二十左右。除嚙齒類以外,就屬蝙蝠種數最多了。除南北極及一些邊遠的海洋小島嶼外,世界上到處都有蝙蝠,但是在熱帶和亞熱帶的蝙蝠最多。 從食性上可將蝙蝠分為六類:1.食蟲類,在飛行時捕食昆蟲,有許多食蟲蝙蝠也吃些果子,它們體型較小,是數量最多的一類;2.食果類,幾乎完全吃果子及一些青植物,當然也會吃果子上的昆蟲及其幼蟲;3.食花類蝙蝠主要吃花粉和花蜜;4.吸血類,真正的吸血蝠僅3種;5.食肉類,吃小脊椎動物,如鳥、蜥蜴和蛙;6.食魚類,用強壯有力的腳爪捕食水面上的魚。以上是從食性來劃分的,並非世界上公認的科學分類方法。 蝙蝠的前臂及手,尤其是手指(拇指除外)的骨頭長得很長,手指間有皮膜連著軀體兩側。長尾果蝠(Notopteris macdonaldi)的翅膀是在背部正中連起來的,遮住背部的毛,有兩種裸背蝠屬(Pteronotus)蝙蝠也是這樣。 蝙蝠每個翅膀(即皮膜)的主要邊緣是由食指和中指支撐著的,其餘兩指分開,連著皮膜直至腳腕。腳腕上的距可幫助掌開尾膜。在飛行時也用短小的後腿幫助滑翔。 蝙蝠腳上的五趾均生有爪子,可以抓住樹枝等物倒掛著休息。中美和南美的兩種盤翼蝠屬(Thyroptera)成員和馬達加斯加稀有的金蝠(Myzopoda aurita)在手、足腕部生有吸盤,可以在光滑的豎直面上活動。 大多數蝙蝠為灰棕色,但也有少數顏色鮮艷,白無葉蝠(Ectophylla alba)和白鞘尾蝠(Diclidurus albus)是白色的。紐西蘭的短尾蝠(Mystacina tuberculata)軀體上生有較密的絨毛,而馬來西亞的黑裸體蝠(cheiromeles torquatus)則體表幾乎無毛。蝙蝠棲居在山洞中突出的岩石下、樹洞中、房檐下、白蟻窩中或齧齒動物的地洞,有些種成群上千隻在一起,有些種雌雄全年在一起生活,有些種則是雌雄分開棲息。 許多棲息在樹林中的蝙蝠冬季時遷徒到溫暖地區,有時要飛過數千里路溫帶的穴居蝙蝠一般都冬眠。 熱帶的蝙蝠全年都能繁殖。寒冷地區的蝙蝠在秋季交配。交配後,精子在雌性生殖道內生存至次年春季受精成胎。大多數蝙蝠每產一仔,但也有些種經常每產二仔。雌蝠的乳頭生在前胸兩側靠近腋窩處。生活習性
棲息于山洞、坑道、建築物和空樹中。通常結成數十隻的群。不與其它蝙蝠混群。當雌體臨產前,成體雄蝠和雌蝠分群棲居。他們通常將獵物帶到停息處取食,因此,在停息處下面的地上常可見其遺落的殘屑。常接近地面3m以內飛行覓食。交配期從11月到翌年1月。4-6月份可見幼體,每胎1隻,偶見2隻。哺乳期60-90天。初期雌體一直攜待著幼體。15個月達性成熟。
種群現狀
有一些不受干擾的棲息地似乎有較穩定的數量,但總體來看數量減少。致危因素:一些舊房被拆除和山洞被開發使棲息場所減少。人們的捕殺也使種群數量漸少。
翼手目百科(二)
翼手目是哺乳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現生種共有19科185屬962種,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分布遍於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