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鼓舞”是一種由農民自發的民間舞蹈,很早就流傳在我縣義門一帶,以劉郢為中心,沿渦河兩岸向東、西發展。在劉郢老藝人還稱它為“太平鼓”,向東側稱為“花棒鼓”或“花鼓燈”,向西部又稱為“子弟燈”。“棒鼓舞”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大場子”在形式上(包括舞蹈的畫面),雖然和鳳台、懷遠一帶花鼓燈的“大花場”及阜陽、穎上的“紅燈舞”有些近似,但並不雷同。如演員用的五花棒、平鼓、小鑼以及排勢,顯然與其他舞蹈不同。演出時樂隊在一旁伴奏烘托,棒、鼓、鑼節奏強烈,氣勢雄壯,粗獷奔放。
“棒鼓舞”歷史悠久、藝人多是祖輩相傳。舊時均在農曆節日和逢古會時演出,從十八世紀後期直至本世紀五十年代,一直演出不衰。建國以來,由於政策變化,因而時抑時揚。一九五六年以後,在黨的“雙百”方針鼓舞下,“棒鼓舞”被送為赴京匯報節目,不久,中央舞蹈協會又赴渦調研,一度極為活躍。
“棒鼓舞”粗獷、健美,大幅度的表演形式,體現出勞動人民勤奮、勇武、剛毅、向上的氣質,內容健康,看後令人精神振奮,深受鼓舞,這種舞蹈一直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
一九五八年底,中央舞蹈協會主席吳曉邦同志等赴義門訪問過這個舞蹈,據他說:這種舞蹈除渦陽外,還見於山東曹州,全國僅此兩處,但山東的表演形式只是男舞女唱,和渦陽縣的不盡相同。
相關詞條
-
鼓舞
鼓舞是苗族的一種民間舞蹈。苗族“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有關苗族擊鼓歌舞的文字記載,較早的可見於唐代。鼓舞的表演形式,豐富多樣,根據跳舞的人數可以...
舞蹈簡介 表演形式 舞蹈起源 舞蹈分布 苗族文化 -
苗族鼓舞
“鼓舞”是一邊擊鼓邊舞的苗族民間舞蹈。鼓為木製,以牛革蒙於兩端,置於架上敲擊。苗族“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有關苗族擊鼓歌舞的文字記載,較早的可見...
簡介 詳細介紹 舞蹈特點 相關連結 參考資料 -
木筒鼓舞
“木筒鼓舞”是思茅地區鎮沅縣拉祜族的傳統男子舞蹈,拉祜語稱“敵獨奪”。木筒鼓舞的動作特點是古樸、粗獷,奔放而又豪邁。表現了拉祜族人民勤勞淳樸而又剽悍的民...
-
“鼓舞”[苗族民間舞蹈]
鼓舞是中國苗族的一種民間舞蹈。苗族“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有關苗族擊鼓歌舞的文字記載,較早的可見於唐代。鼓舞的表演形式,豐富多樣,根據跳舞的人數...
鼓舞簡介 各地鼓舞風格 起源 分布 表演形式 -
猴鼓舞
昔日,瑤族多居山鼻,遷徙平凡。相傳有一年大搬遷,途中遭到壞人洗劫。雖奮起抗擊,由於寡不敵眾,正處在危難之時,山上猴王率領猴群前來助戰,個個手揮棍棒,勇猛...
簡介 特點 來歷 貴陽苗族猴鼓舞 -
扁鼓舞
扁鼓舞為朝鮮族古老的打擊樂器,後發展成為男女舞者胸前系鼓而舞的舞蹈。表演時舞者兩手擊打胸前的扁鼓,邊擊邊舞。女性扁鼓舞多為獨舞,舞姿優雅,男性扁鼓舞多為...
扁鼓舞概述 扁鼓介紹 彝族扁鼓舞的發展及特點 -
蹦鼓舞
蹦鼓舞又名跳鼓舞,它流行於我區東部糜鎮、宋家、滋鎮、義渡、鄭寨、神頭等鄉鎮。是一種山東省的民間舞蹈。流行於德州市陵城區,起源於元朝。鼓的形狀為:腰間粗、...
基本信息 簡介 藝術形式 -
苗族猴鼓舞
舞者3人,1人擊鼓,2人持笙跳舞相伴,皆為男性。 舞者5人,1人擊鼓,4人持笙而舞,皆為男性。 舞者20來人,1人擊鼓,人數不限的男女青年舞蹈。
簡介 一鼓一笙《猴鼓舞》 一鼓二笙《猴鼓舞》 一鼓多笙《猴鼓舞》 結語 -
布朗族蜂桶鼓舞
蜂桶鼓舞是祖傳的一種男女集體舞蹈,舞蹈即興性很大,有兩種跳法,即賀新房和木鼓舞,賀新房男性從或塘邊稱為“父、母、兒”的三個鼓進行伴奏,男女者手拉手圍繞著...
簡介 蜂桶鼓簡介 節奏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