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鼓舞

蹦鼓舞

蹦鼓舞又名跳鼓舞,它流行於我區東部糜鎮、宋家、滋鎮、義渡、鄭寨、神頭等鄉鎮。是一種山東省的民間舞蹈。流行於德州市陵城區,起源於元朝。鼓的形狀為:腰間粗、兩端略細、木框,兩頭蒙皮革,革制鼓柄,近似於腰鼓,但小於腰鼓。鼓槌為鞭形,以革制鞭,鞭鞘頭結一疙瘩。舞時,左手持鼓,右手握槌,邊打邊舞。

基本信息

申報人/申報單位:陵城區文化局

遺產級別: 市

簡介

蹦鼓舞在元朝時只為少數統治者服務。表演者是少男少女,有的舞傘、有的舞扇、有的擊鼓。有大鼓、小鼓、鑼、鈸、鑔等打擊樂伴奏。隊形以傘為前導,以鼓舞為主體,鼓扇來往穿插,蹦跳扭打、交換易位、載歌載舞。

蹦鼓舞 蹦鼓舞

元朝以後,蹦鼓舞逐漸成為廣大勞動人民同歡共樂的文娛活動。突出了以跳為主,舞姿樸實飄逸,動作幅度較大而節奏感強的特點。其動作特點“飛腳騰空似虎躍,踹雁探海空中飄,平地躍起要乾拔,落式煞架穩又牢”。新中國成立後,蹦鼓舞增添了工農兵形象的角色,變為大型廣場舞蹈,多則達 500 人。著裝五顏六色,人物生旦淨末,成為元宵佳節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自娛性表演藝術。

藝術形式

蹦鼓舞據三代從藝的老藝人王正成追憶其祖父的講述:蹦鼓舞在元朝是供統治者過節、迎賓和宴會時享用的 (可以說此舞最初的形成應該是宮廷舞蹈)。蹦鼓舞舞隊並不龐大,由俊美的童男少女組成,以大鼓、小鼓、鑼、鈸、鑔等打擊樂器伴奏。四、八或十二個童男舞鼓四個舞傘;四、八或十二個少女舞扇。另有一個翻穿皮襖,手持甩子的韃靼人以統治者的身份出現,任意戲弄其他角色。元朝滅亡後,這個角色由尊至卑、由正變反、由俊變醜。

隨著時代的變遷,蹦鼓舞成了廣大民眾同觀共賞、同歡共樂的文娛形式,每逢元宵佳節,民眾便自發地組織秧歌舞隊,走街串村,相沿成俗。蹦鼓舞的主要角色為傘、鼓、扇,扇為女角,有8傘、12鼓、12扇,也可以4傘、8鼓、8扇,總之是偶數。在秧歌隊伍中,大、小鼓等打擊樂器為前導,進場後鑼鼓退向左邊(後邊),傘、鼓、扇呈兩縱隊進入場內 (整理前韃靼人在前跑圓場), “二龍出須”變為大圓,跑圓場,各走各的動作,穿花 (編籬笆),鼓子變為四排,向前走,推進圓中,周圍以傘、扇做陪襯,形成外圓內方的場圖。鼓子做完動作,向後走,退出圓心,同時傘進入圓心,鼓、扇在周圍做陪襯,以此類推,鼓、傘、扇依次交替進入圓中,整個場景動律感強又有條不紊。  在發展、提高蹦鼓舞動作的同時,還陸續增添了各類代表性角色,如老生、小生、民醫、青蛇、白蛇、彩婆、傻公子、棒手等。後來以蹦鼓舞為主,同 “太平車”、 “旱船”、 “龍燈”、 “荷花燈”、 “霸王鞭”、 “跑驢”、“武術”、 “高蹺”等秧歌混編,自然形成了形式多樣、風格有別、特點各異的大型廣場秧歌組合。此時的秧歌隊伍非常龐大,有的上百人,較大的村鎮達三五百人。在表演形式上,開始和結束為大場,中間穿插為小場。大場是變換隊型的大型集體舞,如 “跑圓場”、 “四門斗”、 “十字街”、“剪子股”、 “龍擺尾”等。小場是兩三人表演的帶有簡單情節的舞蹈、歌舞、小戲,如 “太平車”、 “跑驢”、 “舞獅”、 “清唱”等輪次出場表演。解放後,有的又增添了工農兵角色,增添了說唱形式,歌頌黨的好領導,歌頌翻身解放的幸福生活。  1978年,這一獨特的民間舞蹈形式從其它形式的秧歌混編中獨立出來,從鼓、傘、扇的動作畫面到裝束打扮都進行了認真地整理加工。整理後的蹦鼓舞隊由二十位青年男女組成,男八人舞鼓;女八人舞扇;男四人舞傘。表演時,在大鼓、小鼓、大鈸、小鈸、大鑼、大鑔、小鑔等打擊樂器的伴奏下,以第一把傘即領傘為前導,以鼓為主,隨著節拍,傘鼓伴舞,鼓扇交往穿插,打、蹦、跳、扭,變換著隊形,擺出各種陣法,行如游龍浮雲,跳似丹鳳如林。但在元宵節的民間鬧秧歌時,還是與地秧歌混編,傘、鼓、扇的人數不限定,追求一種場面宏大的熱鬧氣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