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瑪歌

《梯瑪歌》是土家族長篇史詩,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龍山、保靖、永順、古丈等縣,它以“梯瑪日”儀式為傳承載體,世代口碑相傳。

概述

《梯瑪歌》是土家族長篇史詩,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龍山、保靖、永順、古丈等縣,它以“梯瑪日”儀式為傳承載體,世代口碑相傳。其篇幅浩繁,長達數萬行。它以集詩、歌、樂、舞為一體的龐大藝術載體,表現開天闢地、人類繁衍、民族祭祀、民族遷徙、狩獵農耕及飲食起居等廣泛的歷史內容和社會生活內容。被譽為土家族的“民族史詩”。

歌曲內涵

演唱形式

在唱述時,以土家語為主要表述語言,在形式上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採取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修辭上有比有興,辭彙豐富,想像奇特,形象生動,具有很強的文學性。演唱時有唱有吟,有對唱有合唱,既有深沉,憂鬱的古歌,也有輕鬆、歡快的盤歌,既有抒情、哀婉的祈禱辭,也有風趣、滑稽的玩笑話。

表演形式

《梯瑪歌》以歌舞貫穿始終,其舞,有豪放者如《墨日裡日》,有瀟灑者如《坐馬》,有纏綿者如《解錢》,有粗獷者如《大賞兵》,有風趣者如《選男選女》,有灑脫者如《擺郎》等等。由於梯瑪在舞蹈中的主要舞具是銅鈴。其形式有梯瑪單獨表演的“獨舞”,亦有陪神、香倌隨之唱和的雙人舞或三人舞。形成有演有敘、亦歌亦舞的長篇神話舞蹈史詩。它以獨特、稀有的文化形式,凸顯出珍貴的文化價值,被譽為“研究土家族方方面面的百科全書”。

傳承方式

梯瑪歌以土家語口耳相傳,或以漢字的記音方式世代相傳。伴隨著現代文明的衝擊,這種口耳相傳的土家族祭祀儀式在流傳中逐漸散失,同時由於土家語(土語)與漢語的巨大差異,對於理解梯瑪神歌的內涵、文化、哲學價值都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傳承意義

梯瑪歌及其儀式來源於原始巫師祭祀,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融合了天地神人、人間萬物、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生命價值、哲學價值等內容,深涵著音樂、舞蹈、文學、語言、民俗、藝術等多種學問,堪稱“土家族文化寶庫”。梯瑪無論是在表演形式、音律節奏、表情達意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和濃厚的土家族巫師祭祀的民族特色,它是土家族人文化傳統、心理素質、美學觀念、生命意識的直接反映。

活動儀式

梯瑪及其梯瑪儀式曾在湘西酉水鄂西夷水(清江)流域土家族人聚居區廣為流傳,是土家族較為典型的充當著神與人的溝通作用的巫師祭祀活動。梯瑪是信仰儀式主持者的土家語稱呼,其主要儀式活動一是集體性的跳擺手;二是家庭性的玩菩薩,梯瑪俗稱土老司,是用土家語敬神的人。

歷史研究

當地風俗

《梯瑪歌》是土家族巫師(梯瑪)在一年一度的“跳擺手”敬神祭祀、為他人消災祛難做法時所唱的請神之歌。家庭性梯瑪儀式又稱玩菩薩,是梯瑪祭祀時的一種群體活動,它按照梯瑪祭祀的秩序和規範,在祭祀的時期內進行,是土家族人對神的尊敬和信仰觀念外在的表現形式。梯瑪活動是土家族巫文化的一種比較典型的表現形式,是祭祀、趕鬼驅邪還願、求雨、送亡人的宗教活動。

史料記載

據方誌和有關史料記載,梯瑪從事梯瑪活動時,身穿八幅羅裙,頭戴鳳冠帽子,手持八寶銅鈴與師刀,邊舞邊歌。梯瑪神歌的內容取決於所主持活動的性質,即不同的場合所唱的神歌內容各不相同。為死人祭祀時唱“送亡人歌”,為人消災招魂、求平安時唱“還願歌”,趕鬼驅邪時唱“解邪歌”。梯瑪神歌的唱詞比較固定,即興演唱者較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