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俱吠陀

梨俱吠陀

《梨俱吠陀》,全名《梨俱吠陀本集》,是《吠陀》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詩歌集。它的內容包括神話傳說、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描繪與解釋,以及與祭祀有關的內容,是印度現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詩集,也最有文學價值。《梨俱吠陀》長期靠口傳,後有了寫本,到19世紀才由歐洲人第一次刊印。現有數種語言全譯或選譯本。最短的詩 只有3節,最長的有58節,一般都不超過12節。全書共有10552節詩。

基本信息

簡介

(圖)梨俱吠陀梨俱吠陀
公元前10世紀,居住於印度的雅利安人產生了婆羅門教,其經典是《吠陀》。“吠陀”(veda)的意義是求知或知識,也有解釋為“聖經”。最初有三種或曰“三明”,後來增加一種即所謂四吠陀。雅利安文化及其醫學的來源是四部《吠陀》經。第一部《梨俱吠陀》或譯作《贊誦明論》,大約於公元前1500~900年間陸續寫成,是印度醫學的起源。其中提到藥用植物,並提及麻風病、結核病、外傷等疾病。
梨俱吠陀是印度古代《吠陀》文獻中的一部,印度現存最古老的詩集。全名《梨俱吠陀本集》。
吠陀的本義是知,即知識;梨俱是作品中詩節的名稱。《梨俱吠陀》編訂年代約在公元前1500年前後,只有一派的傳本,收詩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認為是附錄。最短的詩只有3節,最長的有58節,一般都不超過12節。全書共有10552節詩。詩的創作年代又有先後。語言也比印度其他上古文獻的用語更為古老。這部詩集的創作和編訂的確切年代還沒有定論。全書分為10卷或8卷。印度傳統認為,書中詩歌是由上古的修道士仙人傳授下來,由一個名叫廣博(音譯毗耶娑)的修道士仙人加工整理而成。
《梨俱吠陀》中詩的內容比較複雜,有上古的神話傳說,也有自然界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映,以及祭祀和巫術。這些詩歌反映了印度原始社會時期和階級分化並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思想、生活和習俗。神話中歌頌最多的神是眾神之首的因陀羅。對於這些神話中的神,印度按照以後的宗 信仰加以解釋。近代西方學者先以為它們是自然現象的化身,後以為是社會現象的體現,以後由於考古發掘的文物不斷出現,對神話傳說中所反映的歷史事實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作品中有幾首詩對神提出懷疑,顯示了印度最早的哲學思想。《梨俱吠陀》作為上古歷史文獻資料,是人類寶貴的遺產。
作為文學作品,《梨俱吠陀》包含了人類早期的一些清新樸素的詩歌作品。有不少詩在藝術上已有相當水平,不是原始的簡單歌唱。書中的詩已有15種格律,可見當時文學創作的發展。詩的格律是以每節詩中的音數整齊的句作單位的。4個8音句構成一節的格律廣泛流行,就是一般所謂32音一節的頌體。當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內容貧乏、詞句呆板的作品,例如一些讚美布施的詩。
《梨俱吠陀》長期靠口傳,後有了寫本,到19世紀才由歐洲人第一次刊印。現有數種語言全譯或選譯本。

美學思想

(圖)梨俱吠陀梨俱吠陀
在《梨俱吠陀》里,關於摩耶即“幻”的美學內涵有極具創造性的“二幻”理論。“二幻”即“幻現”和“幻歸”。幻現是說外在世界的藝術創造,“彼以摩耶,揭示宇宙,既攝黑夜,又施黎明”。幻歸,是說幻現的復歸,復歸於設定的超驗實在:“彼之神足,閃爍異光,驅散摩耶,直上穹蒼。”也就是說,幻現,是遊戲神通,變換三界--創造世界的力量;幻歸,是美在精神上的升華,是美的幻現復歸於美的終極、美的本源、美的絕對體。幻現和幻歸二者達到融合的完美統一時,就是哲學的最勝境界,同時也是美學的絕妙效果。吠陀詩人憑藉對二幻理論的把握,創作出了很多精美的詩篇。(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中曾提出:“幻是一個美學手段”,在將“幻”與顯現外形聯繫起來這一個方面,黑格爾的“幻”與印度美學中的“幻”有幾分相似。)

性學思想

(圖)性與宗教性與性與宗教
實際上,性的觀念,女神與男神交媾而創造宇宙的思想,在印度神話中由來甚古。據《梨俱吠陀》記載,在宇宙初始的混沌中,產生了宇宙秩序的破壞者、惡神弗栗多(Vritra),無父有母(母即束縛、限制之神Danu),與他們對立並相持不下的,是宇宙秩序的建立、維護者,眾善神阿底提亞(Adityas)。後者也是無父有母的,其母為無縛、無限之神阿底提(Aditi)。這位宇宙之母支撐天地、賜福兒童,予人自由。迄至此刻,“性”的觀念雖巳引入創世過程,但兩性相“愛”的行為則闕如。直至榮膺“殺弗栗多者”(Vritrahan)之聖名的因陀羅(lndra)誕生前夕,兩性交媾與兩性分離的觀念才明確出現:據《梨俱吠陀》講述,因陀羅是天父、地母交合而成,生下不久,由於痛飲神力無邊的蘇摩酒(Soma),頓時壯偉異常,天父地母因被他的擴張擠向上下兩個方向,永無相會之期,因羅陀因此背上“讓生母守活寡”的惡名聲。
在《薄伽梵歌》(BhagavadGita)中,大神毗濕奴(Vishnu)的第八化身黑天(Krishna)宣布:我待眾生一視同仁,沒有仇者和親者之分,獻我以忠貞之愛者,即與我同一,我亦與之同一。
少年時代的黑天,就是情場上的好漢,既未道人冷遇,也不受人嫉恨,他吹奏橫笛,與牧女交舞,把愛的樂趣領略無餘。無怪印度人頌揚他“其自身就是愛”,並據此認為,與這神溝通的最好方式,就是奉獻出愛。
黑天的“愛”只是涉及神人交通,而不關係宇宙的創造,因此,這隻相當於希臘與日本神話中“創造文化與歷史的愛與性的第三重奏”,至於“創造自然現象的愛與性的第一重奏”和“創造生命及人的愛與性第二重奏”,則付闕如。對照一下希臘神話和日本神話就一目了然:印度神話的“愛與性”,在宇宙生成中的作用是暖昧而脆弱的,其女神性格也遠遠達不到構成主題的強度。儘管晚期的雪山女神業已增大了性格的強度,但已無法參與創世的過程。

醫學意義

《梨俱吠陀》是印度最早的醫學文獻。雅利安文化及其醫學的來源是四部《吠陀》經。第一部《梨俱吠陀》或譯作《贊誦明論》,大約於公元1500~900年間陸續寫成,是印度醫學的起源。其中提到藥用植物,並提及麻風病、結核病、外傷等疾病。後來的《優婆吠陀》(Upaveda),《壽命吠陀》或《阿輸吠陀》(Ayurveda),為續吠陀的書,講述健康醫療或生命學。

神曲結構模式

《梨俱吠陀》1028支神曲結構模式是:每一曲由若干首頌詩(詩節)構成,共10600個頌,平均一曲十頌。通常,一個頌包含四個詩行(四句),少數有三行或五行的。詩行一般由8個、11個或者12個音節組成。一個頌的詩行照例是格律一致,長短相同,但也有個別罕見的式是由長短不一的詩行混合寫成。《梨俱吠陀》的詩律約有15種,常見的僅7種,而最通用的是其中3種:三贊律、唱誦律、大地律。按這三種格律寫成的頌幾乎占全書三分之二。《梨俱吠陀》的格律講究音量節奏,交替使用長短音節,屬於一類普通長短格或抑揚格。一個詩行中,只有最後4個或5個章節受到最嚴格的規定;11音節和12音節詩行中間還有一個頓號。《梨俱吠陀》的詩律無疑是後吠陀的古典梵語詩律的基礎,但在格律運用上,顯得比較集中和自由,不像古典梵語那樣複雜和嚴格。《梨俱吠陀》中的每首詩由若干詩節(“rg”)組成,每個詩節又由若干音步(pada)組成,最少二音步,最多八音步,一般三、四音步,偶爾也有五音步的情況,每個音步通常由八、十一或十二個音節組成,在四音步詩節中,它們分別被稱為“阿奴濕圖朴”(Anustubh)、“特哩濕圖朴”(Trismbh)和“闍迦底”(Jagati),這是《梨俱吠陀》最典型的三種詩體形式,其中“阿奴濕圖朴”體發展成為後來史詩中著名的gloka,即“輸洛迦”體,也稱“頌”體。此外,八音節三音步詩在《梨俱吠陀》中數量也很多,約占全書的四分之一,被稱為“迦耶特哩”(Gayatri)。
這個時期的詩律雖然不像古典詩的格律那樣繁縟複雜,但已開始講究音量節奏,每個音步最後四、五個音節的音量是確定的,有固定的長短音次序,最常見的是短長格,但通常最後一個音節即使是短音也可讀長,因此實際上這個音節並不確定。綜觀吠陀詩律的基本特徵,正像金克木先生評價的那樣“符合自然的節奏”、“多半接近歌謠”。由於缺少嚴苛的格律限制,吠陀詩歌如同我國的《詩經》一樣,常常憑藉詩人發自口心的自然音響感染讀者。值得一提的是,在後來所謂的六吠陀支中,有一支專門研究吠陀韻律,被稱為“闡陀”(chanda),其中涉及的很多知識促進了梵語詩歌創作的繁榮。
根據傳統詩律學規定,梵語詩歌以“詩節”(stanza)為單位,每節詩一般分兩行四音步,詩律有波哩多(vrtta)和闍底(jati)兩類,前者按照音節數目(aksarasamkhya)劃分音步,後者按照音節瞬間數目(mdtrdsamkhyd),即音量劃分音步。
在波哩多中,第一,要區分長短音:所謂長音,就是指用長元音、二合元音或三合元音組成的音節。此外,還有一種所謂詩律長元音,就是在鼻化音(anusvara)和送氣音(visarga)前的短元音,以及在複輔音前的短元音,都算長元音。其二,音節有重音節(guru)和輕音節(1aghu)之分,而按照每個詩節的音步是否相同,波哩多又被分成三類:
1、規則波哩多(samavitta),指四音步完全相同,屬於最嚴格規整的詩律。按每個音步音節數目不同而分為許多類。(其中“△”代表輕音節,“一”代表重音節)。
音節數目最少的是每音步四個。格式如下:
────
每音步五個音節的,格式如下:
─△△──
每音步六個音節的,有四種格式,第一種是:
──△△──
其餘從略。最著名的,使用最廣的的詩體叫“輸洛迦(sloka),每音步八個音節,共有多種格式,第一種按照《羅摩衍那》的說法應是:
─△──△──△△△──△─△─
──△△△──△△△──△─△─
《羅摩衍那》中的這一偈,與格律書上的並不協調。姑錄之,以備參考。
每音步九個以上的例子可以不必再列舉。按規定,音步可以長到九百九十九個音節。
2、半規則波哩多(ardhasamavrtta)指奇數音步和偶數音步不相同(即第一音步和第三音步完全相同,第二音步和第四音步完全相同)。共有六個不同形式,第一種是:
奇數△△△△△△─△─△─
偶數△△△△─△△─△─△─
其餘從略。
3、不規則波哩多(visamavrtta),指四個音步完全不同的音步各不相同。格式是:
第一音步△△─△─△△△─△
第二音步△△△△△─△─△─
第三音步─△△△△△△─△△─
第四音步△△─△─△△△─△─△─
根據傳統,詩節中音步的韻律形式可以多種多樣,而音節數目更是變化無窮,有的每個音步只有四個音節,有的每個音步長到二十七個音節,理論上最長可以達到九百九十九個音節,但很多長律僅限於理論,並未用於創作實踐。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古代詩律學家通常以八種音群單位劃分波哩多律,以便標明音節數量。之所以分為八種,是因為每組音群依次包含三個音節,音節又分輕重,故而排列組合得出八類音群,它們分別是:
ma(一一一),
na(△△△),
bha(一△△),
ya(△一一),
ja(△—△),
ra(一△一),
sa(△△一),
ta(△一△),
因為每種波哩多律不一定都能被三整除,所以傳統上還另將單一的輕重音節標示出來:ga(一)和la(△)。以rucira律為例,其韻律形式是:△—△—△△△△一一△一一,依據傳統,我們就可將之描述為jbhSrg。
在闍底(jati)詩律中,一個短元音占據一個音節瞬間,而長元音則占據兩個音節瞬間,最常見的是阿哩耶(aryd)體。其格式是:
第一個音步有十二個音節瞬間
第二個音步有十八個音節瞬間
第三個音步有十二個音節瞬間
第四個音步有十五個音節瞬間

神界描述

(圖)印度神話印度神話
吠陀神界的構成要素,大致上可以說是吠陀諸神乃是天然現象之神格化。梨俱吠陀(Rgveda)中主要的神祇如婆樓那(Veruna司法神),因陀羅(Indra 雷霆神),阿耆尼(Agni火神)都是天然現象的某部分。西元前五世紀時,耶斯卡(Yaska)所著的尼錄多(Nirukta)一書中,有對諸神詳細的分類。依諸神的性質,可分為支配天空地三界,即天位(Dyuathana),空位(Antriksasthana),地位(Prthivisthana)三位。宇宙是諸神活動的舞台,總共分為三界,即天界(Div),空界(Antariksa),地界(Prthivi)。天界是光明的世界,即天國,在人的肉眼所看不見的地,又名大虛(Vyomon),又名光明(Rocana)。天界分為三部分:頂上(Sanu),高處(Vistap),背部(Prstha),合稱三光明界(Trirocana)。天界底下就是空界,即人肉眼可見的天空,由於空界界於天界和地界之間,故又稱為中間界,天界和空界交界處有一天棚,稱為穹窿(Naka)。空界分為兩部分,靠進天界的部分稱為天分(Divya),靠近地界的部分稱為地分(Parthiva)。地界與天界距離很遠,飛行要千曰才能到,又稱為Bhuni,Ksaim,Ksa,Gma。地界分為前方(Purastat即東方),後方(Pascat 即西方),上方(Uttarat 即北方),下方(Adharat即南方),因此地界又稱四極界(Caturbhrsti)。
一.梨俱吠陀(Rgveda)中所定的諸神等第
第一位 因陀羅(Indra 雷霆神) 阿耆尼(Agni 火神) 蘇摩(Soma 酒神)。
第二位 阿須雲(Asvin 耦生神) 馬爾殊(Maruts 風神) 婆樓那(Veruna 司法神)。
第三位 烏舍(USAS 曉神) 沙維特利(Saviitr 陽神) 布拉斯帕蒂(Brhaspati 祈禱主)。
第四位 伐尤(Vayu 風神) 特耶瓦布替維(天地) 維西魯(曰神) 魯陀羅(Rudra 荒神)。
第五位 閻摩(Yama 焰摩死王) 巴爾加魯耶(Parjanya 雨神)。
二.天界之神格
(圖)吉祥天女吉祥天女
1.特尤斯(Dyaus)和希臘的宙斯(Zeus),羅馬的朱比特(Jupiter)為同一神格。Dyaus的名字來自發光Dyu,是由光明神格化而來的神祇。烏舍(Usas曉神),阿須雲(Asvin 耦生神),蘇里耶(Surya),阿迭多(Aditya),馬爾殊(Maruts 風神)等都是他的子女。
2.婆樓那(Veruna)吠陀神界最有力量的神,與希臘的烏拉諾斯(Uranos)及拜火教的Ahuramazdah性質類似。Veruna的名字來自包容Var,是由天空神格化而來。他穿著金色衣服,時常乘著馬車在天空中巡視,是全知之神。他是規律的保護者(Rtasyagopa),在自然界支持天空第三界,掌管四季晝夜的運行。
3.密特拉(Mitra)此神與拜火教之Mithra相當,神力和智慧與婆樓那(Veruna)相當,有宇宙之王(Samraj)及規律之主(Rtasyagopa)等尊號。後來此神格與婆樓那(Veruna)同化。
4.蘇里耶(Surya)相當於拜火教的Hvare,希臘的海利澳斯(Helios),是由太陽本身神格化而來。其能力為使用天之眼監視下界眾生的行動,用其光明除去夜的黑暗。他乘著由七匹馬牽引的車,從東邊出來,由西邊下去。是曉之女神烏舍(Usas)之子。
5.沙維特利(Saviitr)由太陽的活動神格化而來,其名字是[鼓舞者]之意。他的外貌全部都是金色的,頭髮是金色,舌頭手腕眼睛手臂都是金色的。他乘著金色的車,由兩匹發著光的馬牽引,來往於上下界之間,主要的工作是舉起他金色的史手腕,讓人們從睡眠中起而活動,到了傍晚再使他們睡著。他的神力可以讓神和人不死,可以驅除惡鬼魔物,驅逐人的惡夢,引導死者的靈魂升天,他的力量就連因陀羅(Indra)和婆樓那(Veruna)也無法抵抗。
6.布鹹(Pusan)即[營養者]之意,是太陽滋養萬物的神格化。他是畜牧的保護神(Psaupa),手中拿著金槍和刺鉻,乘著由羊牽引的車,能為旅行者驅逐猛獸和盜賊,也能引導死者的靈魂到達天國。在曰本稱為[道祖神]。
7.毗濕奴(Visnu)在印度教中與濕婆(Siva)同為中心神格,但是在梨俱吠陀(Rgveda)的地位頗低,後來在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及夜柔吠陀(Yajurveda)中才慢慢提高地位,到了梵書中才確定其主神的地位。
8.阿迭多(Aditya)為[無限無縛]之意,為太空神格化而來。這是一位女神,其神力在於能給予人自由。
9.烏舍(Usas)的名字來自發光vas,為曉之女神。相當於希臘的海澳斯(HEOS),羅馬的阿烏諾拿(Aurora),在吠陀當中被讚譽為諸神當中最美的女神,擅長文學,為天父特尤斯(Dyaus)之女,夜之女神拿德利(Ratri)之妹,曰神蘇里耶(Surya)之母。她穿著灰色如舞姬般的衣服,年齡雖然很老,但是每天都會重生,外貌永如少女一般。她的工作是打開天的門戶,除去夜的黑幕,驅逐惡魔與黑暗。
10.阿須雲(Asvin)為耦生神,頭戴蓮花冠,吠陀只說他外貌美麗,並無其他描述。
三.空界之神格
1.因陀羅(Indra)由雷霆神格化而來,是吠陀神界中最重要的神,為喜見城(Sudarsana)之主。他全身都是茶褐色的,手中常拿著金剛杵(vajra)作為武器,駕著由兩匹茶褐色的馬牽引的馬車。風神馬爾殊(Maruts)和伐尤(Vayu)都是他的隨從。其有名的事跡為降服惡龍烏里特那(Vrtra),烏里特那(Vrtra)因為阻斷河流,又妨礙降雨,因而惹怒了因陀羅(Indra),於是因陀羅(Indra)用金剛杵討伐之,最後烏里特那(Vrtra)戰敗,像大樹一樣倒在地上,天地因此震動。這個傳說的由來是因為降雨時雷電交加,因此認為是因陀羅(Indra)和烏里特那(Vrtra)在打鬥。他也曾經征服有九十九隻手和三頭六眼的怪物拿拉(Urana)。因陀羅(Indra)不單是雷霆之神,也是印度民族中武士族之軍神
2.魯陀羅(Rudra)他在梨俱吠陀(Rgveda)中並沒有顯著的地位,後來在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和夜柔吠陀(Yajurveda)當中才慢慢演變成後來的濕婆(Siva)。他手持弓矢為武器,後來的吠陀中說他有千眼,有黑色的腹部和紅色的背部,脖子是青色的。當他發怒時會以其武器,即霹靂之矢殺害人畜,損傷草木,可說是破壞神。但其並非全然的惡神,他又會治人畜之病而被尊為Jalasa-bhesaja(治療者之意)。
3.馬爾殊(Maruts)由暴風神格化而來,魯陀羅(Rudra)是他的父親,雲(Prsni)是他的母親。他全身都是紅色的,身周的光芒像火一樣,肩上背著槍,胸前有金色的飾物,穿著金色的盔甲,乘坐金色的車,行動時如狂暴的猛獸。
4.伐尤(Vayu)的名字由Va(吹)而來,由風神格化而來。伐尤(Vayu)是諸神當中速度最快的。有一說認為他是吠陀三神之一:天-蘇里耶(Surya),地-阿耆尼(Agni),空-因陀羅(Indra)或是伐尤(Vayu)。因此他在吠陀中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其能力在於替人治病以及讓人長生。
5.巴爾加魯耶(Parjanya)由雨雲神格化而來,是降雨之神,他用桶(Kosa)或水囊(Drti)降雨於地界,灌溉草木。
6.其他空界的小神
德利陀阿布德耶(Trita aptya)其性格可稱為小因陀羅,是驅退惡魔之神,住在瓦羅城(vala)。後來其神格被因陀羅合併而成為伴神。水之子(Apam napat)身上有光,為水靈
7.馬德里須溫(Matarisvan)與希臘的普羅米休斯(Prometheus)類似,是由天上把火傳到地上的神,是阿耆尼(Agni)的異名。
四.地界之神格
1.阿耆尼(Agni)是由火神格化而來,在吠陀中地位頗高。阿耆尼(Agni)主要的能力在於破除黑暗
2.布拉斯帕蒂(Brhaspati)祈禱主,為地上之祭壇之神,有一說認為他是阿耆尼(Agni)的祭官,手持鐵斧,立於規律之車上。
3.蘇摩(Soma)為酒神,也是祭壇中重要的神,主要工作是製作諸神飲用的飲料。梨俱吠陀(Rgveda)中記載他是月神,並與太陽女神蘇里耶(Surya)結婚
4.薩拉維蒂(Sarasvati)是地界三大神之外最有名的女神,是河川之神。到了梵書中她又兼為語(Vau)之神,為智慧之保護神。此神格後來發展成梵天之妻吉祥天女(Laksmi)。
五.魔神
1.阿修羅(Asura)與拜火教的最高神阿訶羅(Ahura)為同一神格,但在吠陀中阿修羅(Asura)逐漸成為惡神,擅長變化。後來到奧義書中演變為蘇羅(Sura)為天,阿修羅(Asura)為非天之說。
2.羅剎(Raksas)始於梨俱吠陀(Rgveda),到了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描述越來越多,是惡鬼的一種。阿修羅(Asura)與天界為敵,羅剎(Raksas)則與人類為敵,擅長畫作各種形象危害人類,常作犬形或是禿鷹,或是梟,或是其他鳥類,有時又會化作兄弟或是愛人或是丈夫的外貌,喜食人肉,馬肉。
3.畢舍遮(Pisaca)又稱為食屍者(Kravyad),可視為無人祭祀之幽魂,又稱餓鬼
六.次級神
這些神不像魔神會害人,也不像主神會保護人,因此稱為次級神
1.梨布斯(Rbhus)又稱為利巴瓦斯(Rbhavas),擅長工藝,所造之車沒有馬也能行走,也能使老人返老還童。他本來不是神,後來因諸神寵愛而獲得神位。為人類祖先摩努(Manu)之子孫,這也表示人類在某條件之下也可以成為神。
2.乾闥婆(Gandharva)與拜火教的乾闥列瓦(Gandharewa)為同一神格。外貌為捲髮,手持發光的武器,身穿有香味的
(圖)梨俱吠陀梨俱吠陀
衣服。乾闥婆(Gandharva)和巴爾加魯耶(Parjanya)曾經撫養蘇摩(Soma)。有傳說乾闥婆(Gandharva)頗好色,除了戀人阿布沙羅斯(Apsaras)之外,也和人類的婦女有來往。
3.阿布沙羅斯(Apsaras)在梨俱吠陀(Rgveda)中還沒有很明顯的描述,後來經過夜柔吠陀(Yajurveda),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和梵書,阿布沙羅斯(Apsaras)已經成為重要的天女,其名字為[動於水中]之意,與希臘的水之仙女(Nymph)為同一神格。她住在河邊,喜歡在榕樹(Nyagrodha)及菩提樹(Asvattha)等樹下吹笛,唱歌,舞蹈和遊戲。又喜歡賭博而能保佑賭博者有好運。阿布沙羅斯(Apsaras)是乾闥婆(Gandharva)之妻。
4.小守護神吠陀諸神中,有許多有Pati(主)知名,最初只是對於神的能力的尊稱,後來則獨立為單一神格。
(1).住家主(Vastospati)為去病及給人幸福之神,也有一說認為他是蓋新屋必須祭祀的神
(2).地主(Ksetrasyapati)地之神,給予人類家畜,使水及植物有甜味的神。有一說認為他是墾地時必須祭祀的神
(3).西陀(Sita)為穀物之守護神

種姓的起源

祭司們用了近五百年的時間來編撰《梨俱吠陀》,這部作品不可避免地反映了雅利安印度社會狀況的變化。《梨俱吠陀》中一首讚美詩簡要敘述了世界的產生和四個種姓(瓦爾那)的起源。眾神犧牲了宇宙的原初人普魯沙之後,誕生了世界,並產生了世界萬物。這首讚美詩時間較晚,表明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開始認同了四個種姓。這首讚美詩明確地維護了編撰者婆羅門祭司的利益。
普魯沙有千首、千眼、千足。
他覆蓋大地的每個角落,仍超出了十指。
這個普魯沙是一切--過去和將來。
永生者之主,靠著食物的滋養,變得更強大,
他是這樣的強大;而普魯沙甚至比他這還強大。
所有的生物是他的四分之一,[他的其他]四分之三是天國永恆的生命…
當眾神準備犧牲時,他們以普魯沙為祭品。
它的酥油是春,祭禮是秋;柴薪是夏…
由這獻祭完備的祭祀,收集了酥油乳酪。
形成了空中的生物,林中和家養的動物。
由這獻祭完備的祭祀,產生了[哲人]和[讚美詩]。
由此產生了[咒語和頌歌];由此產生了耶柔[一部有關儀式規範的書]。
由此產生了馬;由此產生了有兩排牙齒的一切生物。
由此產生了[牛],由此產生了山羊和綿羊。
當他們分解普魯沙時,將他分成了多少塊?
他的嘴和雙臂叫什麼?他的雙腿和兩足叫什麼?
婆羅門是他的嘴,他的雙臂成為羅闍尼亞。
他的雙腿成為吠舍,從兩足生出首陀羅。
月亮由心意而生,太陽由兩眼產生。
從嘴生出了因陀羅和[火神]阿闍尼,呼吸產生了[風]瓦馭。
由臍生出了太空;他的頭形成了天空。
大地由兩腳而生,他的雙耳生出四方。世界就這樣形成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