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諸暨市梓里村
梓里多山地,素有培植大紅桃、一點紅等蜜桃傳統。1978年以前,種植分散,年產約1000公斤左右。80年代,改革開放政策深入人心,市場需求激勵了村民,農戶普遍主動開發荒山荒地,擴大果園面積。1986年起,村民們引進新品種,講究科學管理,產量年年上升。1992年,規模經營的桃園達40畝,為1977年的5倍,總產137.2噸,為1985年總產量的26.5倍。梓里蜜桃產量高,質量遠勝傳統品種,皮薄個大、質細味甘、果香濃郁、汁多適口,極受水果商販及製作密餞廠家青睞。每逢5月採摘期,汽車、拖拉機入村就地採購,常有供不應求之勢。1989年起,村民改坐等上門交易為主動出門銷售,挑選上乘鮮桃,進入紹興、杭州、上海市場。1992年,全村僅蜜桃一項收入,即超過30萬元,人均創收300多元。
梓里人精於嫁接,善於培育新品種。每年5~6月間,上百村民去市內和浦江等縣果木產區嫁接果木,進行技術支援,博取勞務收入。
1986年秋,村民王漢水從杭州大觀山水果基地引進草莓苗,在冬閒水田裡培育。次年4月,盛介官試種的0.5畝草莓,收鮮果500公斤,獲利700元。草莓不與糧食作物爭地,經濟效益又遠遠超過春花,利用水田種植草莓的農戶逐年增多。1992年,全村種植草莓面積260多畝,平均每畝草莓收入2000多元,總銷售收入52萬元,人均創收460多元。
此外,梓里是銀杏傳統產地,最高年產80多擔。1971年被定為省銀杏生產基地。1992年有銀杏樹350畝。
番薯產業
1978年以前,村民每年種植番薯作為輔助糧和飼料。改革開放以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科技水平提高。1992年與1977年相比,稻穀平均畝產從288公斤增加到360公斤,村民糧食自給有餘。自1978年起,番薯不再作為輔助糧後,村民炒制和經銷城市居民歡迎的番薯乾,再辟財源。番薯乾,是諸暨農村普遍製作的傳統食品,系將番薯蒸熟,去皮搗如泥,摻以芝麻、桔皮,擀薄如紙,曬乾後剪成長4~5公分、寬1公分左右的薄片,再以砂或鹽加入糖精、味素,炒至黃脆即成。番薯乾甜香鬆脆,黃亮悅目,甜不鎖喉,松不餬口,別具山鄉風味。1983年,少數村民赴滬、杭走親訪友時,袋裝上街試銷,甚為搶手。此後,越來越多的村民將番薯乾運銷省內外大中城市。諸暨番薯乾,在大連、南京、上海等地,已是廣為人知並深受歡迎的地方風味食品。
番薯加工成番薯乾後,每公斤的價值從0.20元提高到0.70元,增值2.5倍。1992年,全村年產番薯500噸,加工番薯片150餘噸,銷售收入35萬元,平均每戶加工番薯440公斤,銷售收入1015元,人均創收300多元。
村莊狀況
梓里亦為諸暨市木材產地,年採伐量100立方米。1978年開始山林綜合開發,就地加工產品,使梓里村迅速擺脫貧困,走上致富之路。1979年,農業總產值28.64萬元,1992年增至199.75萬元,增加近6倍,每年遞增16.11%。1992年,糧食總產169.3噸、出售商品糧52.8噸,茶葉總產0.4噸,蠶繭總產10噸,淡水魚2.5噸,飼養生豬1050頭。村民人均收入1979年為205元,1992年增至1200元,增加4.85倍,每年遞增14.55%。1978~1992年,村民自建房屋210幢,總計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平均每戶新建房屋67平方米。戶戶有腳踏車、縫紉機,96%的戶有電視機。
1976年起,村黨支部、村委會決定將村統管的2000多畝山林的收益用於全村公益事業。10多年中,投資12萬元,建造村內水泥路1500米和聯接外村簡易公路共1500米。1986年,建造自來水管道5000米。1989年,開始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1992年國小生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為100%,全部國小生均升入國中。國中生鞏固率和畢業率均為99%。7~15周歲兒童入學率98%,16~18周歲青少年國中普及率90%。1979~1992年,有223名學生升入國中、36名學生升入高中、21名學生考入大專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