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簡介
梓潼酥餅又名:“薄脆子”、貢餅產地:中國四川梓潼。酥餅(Crispy Cakes ),系有特製的脂烙酥而得名。脂烙酥用上好的豬油,拌以適量蒸好的麵粉、菜籽油、化油時加適量花椒、桂皮,油化後剔出已炸酥的花椒、桂皮,再和面成焰。火燒皮用香油和面,包制好入爐,用文火烘烤而成。其特點是皮酥,瓤有異香而不膩。工藝:系以麵粉、化豬油、菜油、砂糖、芝麻為主要原料。其製作,頭道麵粉做發酵面,與乾麵混和拌勻,不再發酵;二道面與花生油和面,加入糖或者食鹽、花椒粉揉搓製成餅胚,然後用雙面鋥烘烤,掌握合適溫度,烤至發脆。烤後重疊置平板上,加壓冷卻,10分鐘後攤開、搌平,即為成品。歷史由來
梓潼酥餅,俗稱“薄脆子”。其發源地是梓潼許州,故又稱許州酥餅,,成為傳統糕點。歷史悠久,始創於唐代天寶年間。據傳唐玄宗李隆基入蜀時,途經梓潼上亭鋪,地方官員以酥餅貢奉,玄宗嘗之讚不絕口,後上貢朝廷,逐成為“貢餅”從而揚名,蜀中於是梓潼酥餅在長安漸為人知,時有談及,並稱之為貢餅。由此可見其生產歷史當在千餘年以上。梓潼酥餅,俗稱“薄脆子”。其發源地是梓潼許州,故又稱許州酥餅,,成為傳統糕點。製作方法
方法一 1、制酥:用菜籽油250克下鍋燒熱,端離爐火,慢慢倒入上白麵粉750克迅速攪拌均勻後,起鍋盛入盆內待用。2、和面:將餘下的上白麵粉全部倒在盆內;將鹼面用2.15千克水化開(六成涼水,四成開水),先倒入60%的鹼水反覆和好面,再倒入25%的溫水,搓揉成表面發光的硬麵團,再將剩餘的鹼水灑入,並用拳頭在麵團上壓榨,使鹼水滲入面內。然後將麵團移在面板上用力搓揉到有韌性時拉成長條,抹上清油,摘成重約65克的面劑100個,為防止粘連,每個面劑上可分別抹些油,再逐個搓成約12厘米的長條。3、制餅:將搓成的長條壓扁,再用小擀麵杖擀成約5厘米寬的面片,逐片抹上7.5克油酥、撒上0.5克椒鹽,右手拎起右邊的面頭,向外扯一扯,再按三折折起來,每折長約20厘米,然後由右向左卷,卷時要用右手指微微往長扯,左手兩指撐面片兩邊往寬拔,邊扯邊捲成10餘層,再將剩餘面間扯長扯薄,抹上油酥,扭成蝸牛狀(1個酥餅須扯約4米長)。4、上鏊:將麵團壓成中心稍薄,直徑約7厘米的小圓餅。在鏊內倒50克油,將小圓餅逐個排放在鏊里,鏊下的火力要分布均勻。散在周圍。鏊上的火力集中在鏊的中心,這樣才能使酥餅的心子提起,使其漲發。約3分鐘後,拿開上鏊,給酥餅淋50克清油,逐個按火色情況調換位置,防止烤焦、再將上鏊蓋上,1分鐘後將酥餅翻身調換位置,達到火色均勻,兩面酥黃出鏊即成。方法二
1、制酥坯:先稱4單位重量麵粉倒在案板上(6:25單位重量麵粉) ,掏起漩渦,倒入白糖1:2單位重量拌合,再加豬油1:7單位重量(最好動、植物油混合用,夏天豬油占3/4,以利搓揉起泡。冬天動、植物油各一半為好),調製成麵團,然後分幾次加入0:5單位重量植物油,用力揉勻捏絨(約需15分鐘),使之成團即成。2、制皮面:稱2單位重量麵粉在案板上(另稱0:25單位重量麵粉備作撒面用),掏起漩渦,加水2碗(約0:9單位重量,氣溫低,須用溫水)拌合。然後加“水起面”(俗稱發麵)0:5單位重量、純鹼15單位重量,邊調和邊加植物油300單位重量,使勁反覆地揉捏(約20分鐘),直到手打在空響,手拉有筋絲為宜。皮面和酥坯的乾、濕度要相適應。3、包酥:將揉好的皮面拉成節子(皮面重10單位重量),再將酥坯拉成直徑約2厘米的細圓條子,將皮面壓薄包酥坯(酥坯重35單位重量),再用擀杖擀長,重疊兩下,擀薄並滾捲成筒,橫切一刀,深度約為直徑的2/3。然後進行翻酥粘上芝麻,擀薄成型。生坯圓形,直徑10厘米、厚0:3厘米,表面紋路清晰。4、擺盤烘烤:將成型的酥餅擺上烤盤,在酥餅上均勻地刷上面油(動、植物混合油),送進烤爐,然後用中火烤1分鐘左右取出,翻面再烤1分鐘左右即成。
特點與配方
特點:金黃色,層次清晰,脆而不碎,油而不膩,香酥適口。 色澤黃亮,圓如秋月,向以質地酥脆、香甜化渣著稱。且久貯色、香、味、形不變,以其制工精細,風味獨特而馳名古今。原料配方: 麵粉31∶25單位重量 川白糖6單位重量 植物油7∶8單位重量 熟豬油7∶8單位重量 芝麻45單位重量 水起面2∶5單位重量 純鹼75單位重量。
質量規格:圓形,厚薄均勻,表面酥絲迴旋為水波,美觀受看。
色澤:谷黃色。
組織:表面翻酥、松泡。
口味:酥泡,香甜,入口化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