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該鎮共有土地面積95.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04畝,其中:田4459畝,地1145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43
![桂山鎮](/img/c/b55/nBnauM3X4UTN1ETOzkDM5YzNyITMwQTM5cTMwADMwAzMxAzL5A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鎮域總戶數11144戶,總人口33194人(含縣屬機關),其中:男16843人,女16351人;農業人口13173人,非農業人口20021人;少數民族人口12466人,占總人口的37.6%。農村勞動力9355人,其中從事第二、三產業的5141人,占總勞動力的55%,人口自然增長率5.2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76人。
該鎮轄6個村(居)民委員會,其中: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3個村民委員會;53個村(居)民小組,其中:26個居民小組,27個村民小組,66個自然村。
該鎮農村社會總產值21175萬元,工農業總產值10258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6100萬元,農業總產值4158萬元。年內實現地方財政收入720.3萬元,支出500.9萬元,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36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80元,完成農村固定資產投資3140萬元,同比增20.2%。
積極開展民眾性體育文化活動,配合縣體育局開展好“小康體育特色縣”工作,組織該鎮幹部職工參與縣委、政府舉辦的慶祝建國55周年文化系列活動,分別獲男隊、女隊籃球賽第二名、第一名,建國55周年文藝調演一等獎。2004年,桂山鎮被縣委、政府評為“體彩杯”先進單位、五桂社區被評為體育特色社區。
農業
![桂山鎮](/img/1/cad/nBnauM3X4YDO0kDO1kDM5YzNyITMwQTM5cTMwADMwAzMxAzL5A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該鎮農業和農村經濟通過貫徹縣九次黨代會和縣十四屆人代會議精神,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目標和任務,落實各項工作措施,該鎮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農村經濟運行良好。年內該鎮實現農業總產值4158萬元(現行價),增16%。該鎮農作物播種面積11032畝,減6%;複種指數196%;糧食播種面積5184畝,減5%;糧食總產184.58萬公斤,減0.2%;農業人口人均產糧140公斤,增29.6%。烤菸種植150畝,減64.3%,產量0.97萬公斤,減60.2%;蔬菜種植面積5116畝,減4%,產量946.4萬公斤,減4%;水果種植面積1064畝,增90%,產量70.49萬公斤,增336%。
鄉鎮企業
![桂山鎮](/img/7/77b/nBnauM3X3QzN2ATN3kDM5YzNyITMwQTM5cTMwADMwAzMxAzL5A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2004年新發展個體工商戶840戶,新設立私營企業18戶,新增從業人員308人,新增註冊資金1205萬元,該鎮全年總註冊資金2317萬元。農村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和農副產品採購總額比往年有較大增長,集市貿易成交額達1.28萬元,比上年增25%;有集貿市場7個。
2004年,該鎮金融整體運行平穩,儲蓄存款增長迅速,貸款結構繼續最佳化。年末,該鎮信用社各項存款餘額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10389萬元,比上年增2988萬元,增40.3%,儲蓄存款餘額6875萬元。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累計投保金額83.4萬元,累計投保人數2487人。
科技
2004年該鎮科技機構6個,分別是科委、科協、農科站、獸醫站、林業站、農機站,有科技人員23人,建立科技
![桂山鎮](/img/4/397/nBnauM3XwADN0cjN5kDM5YzNyITMwQTM5cTMwADMwAzMxAzL5A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廣播覆蓋率為85%,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和差轉台3座,電視覆蓋率達95%,該鎮共有電視機10029台,普及率達90%。
文化教育
該鎮有文化站1個,藏書1890冊。以清理整頓無證經營、違法違規經營為重點,進一步規範和繁榮文化市場,組織
![桂山鎮](/img/1/2d3/nBnauM3X2ITN5gDNxATM5YzNyITMwQTM5cTMwADMwAzMxAzLwE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2004年,該鎮共有學校8所(含教學點),其中:國小7所(點),在校生2530,教職工195人;中學1所,在校生1569人,30個教學班,教職工96人。國小人學率達到100%,輟學率0.2%,國中入學率100.6%,輟學率0.5%;全年共續、改(擴)學校建築面積2684平方米,總投資約200萬元;年內,籌資6萬元用於桂山中學語音實驗室、城域網、桂山一小城域網、桂山二小“模式三”建設。全鎮教育繼續保持在縣領先地位。
衛生
![桂山鎮](/img/9/bf7/nBnauM3XzYDMzcDO5ATM0cTOyITMzcTO2QjMwADMwAzMxAzLwEzL4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計畫生育
![桂山鎮](/img/b/c8f/nBnauM3XxAzM3gjN4ETM0cTOyITMzcTO2QjMwADMwAzMxAzLxE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精神文明
![桂山鎮](/img/b/ef6/nBnauM3XzUjM4MzN1ETM0cTOyITMzcTO2QjMwADMwAzMxAzLxE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桂山鎮](/img/6/1c8/nBnauM3XwQjNxkTO4kDM0cTOyITMzcTO2QjMwADMwAzMxAzL5A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桂山鎮由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管理,鎮政府駐桂山島,該鎮由22個大小島嶼及8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組成。與中心洲島、牛頭島相連之後,陸地面積達10平方公里。桂山島群地處港、澳、深、珠之間的近海海域,大西、大濠等六條國際航道貫穿其中,著名的珠江口國際錨地設在其間,與興建中的香港迪斯尼樂園咫尺相望。常住人口2100多人,流動人口近8000多人。
桂山鎮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中轉倉儲資源。地理位置優越,海島水深港灣多,適合於建多泊位的深水港口,是發展中轉倉儲業的好地方。二是旅遊資源。桂山艦登入點是珠海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島的西北部的中華白海豚保護區是國家四大自然保護區之一;一年一度的龍舟大賽吸引眾多港澳好手前來一顯身手;而趕海打魚,網箱垂釣,漁家燈火等神秘的海島漁村民俗風情,亦令人流連忘返。三是漁業資源。桂山鎮海水養殖場是全省最大的海水網箱養殖基地之一,養殖了幾十種高檔海鮮,中國較先進的可升降式深水大網箱養殖試驗正在這裡進行。
桂山鎮山區特色生態園林城市建設通過多年的努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鎮森林覆蓋率達 72%,城鎮綠化面積106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9平方米,縣城城區面積4.5平方公里,城鎮道路34條、總長28.5公里,建成8個專業市場,城鎮化水平達24.6%。這一組數字足以讓生活在這個小城的新平人為之驕傲,而它的生態文明之美也讓初來乍到者為之驚嘆:鬱鬱蔥蔥的面山延綿起伏、寬闊筆直的街路縱橫交錯、風格各異的樓房鱗次櫛比。玉溪新聞
發展前景
城鎮規化倍顯人文內蘊和時代品位玉溪新聞![桂山鎮](/img/b/60e/nBnauM3X0YjM2QDM2QTM0cTOyITMzcTO2QjMwADMwAzMxAzL0E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產業建設與生態項目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玉溪新聞
桂山鎮統籌兼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建設與生態項目建設,避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保證了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在產業布局上,樹立經營城鎮理念,充分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形成了中心城鎮發展第三產業、城郊結合部發展無公害種植業、城外發展生態畜牧業的產業帶。在生態建設上,實施了5812畝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工程,組織完成大新公路沿線生態補償造林3500畝,並完成天保工程森林管護項目73422畝;實行封山禁伐、封山禁牧,有效保護森林和植被;積極加強民眾的環保意識,引導民眾逐步改變殯葬習俗,清理拆除1147冢活人墓,建成3個農村公益性墓地。
加強對工業企業的準入制度,凡進入斗戛工業園區的項目,選址、布局均應順應生態建設,沒有通過環境評價和尚未完善污染處理設施的項目一律不準進入工業園區。
構築招商引資載體,以鎮帶村項目穩步推進玉溪新聞
2007年8月,桂山鎮依託區位優勢,以盤活集體資金和預留建設用地,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按照“政府引導、社區主導、民眾參與、規範運作 ”的工作原則,啟動了六個以鎮帶村建設項目,總投資8500萬元,其中招商引資3200萬元,啟用民間資本5300萬元,盤活集體建設用地143畝。玉溪新聞
桂山鎮緊緊抓住縣委、政府決定縣城向南側擴建和擬將平甸鄉納溪、昌源兩個村委會劃歸桂山的機遇,根據實際加大城市擴容力度,實施舊城改造,建設兩個新城區;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扶持願意進城創業人員到桂山創業,如以經濟適用房的優惠價,擬建進城創業農民住宅小區,吸引眾多來桂山創業的農民,進一步集聚人氣,增強城市活力;通過引商、引資、引智等手段構築市場投資主體,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盤活集體存量資產,以入股、出租、租賃土地等方式為開發商提供條件,實現雙贏。此外,為了統籌城鄉發展,桂山鎮的新農村建設正如火如荼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