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柯楊(1935 一),男,漢族,甘肅省寧縣人。歷任蘭州大學 中文系副教授、教授,曾任中文系系主任。系甘肅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民俗學會副理李長、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現為蘭州大學中文系碩士生導師。是甘肅省著名的花兒學、民俗學專家。
主要經歷
他長期從事民間文學、民俗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和經驗,並十分重視歷史文獻資料的考察求證,因此在民間文學、西北民俗、西北花兒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在國內外引起了一定的反響,對將花兒推向世界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生指導中,他所指導的美國和德國的兩名研究生均以“花兒學”長篇論文分別獲得印地安那大學和特里爾大學的博士和碩士學位。他主編的26卷本大型文獻叢書《西北民俗文獻》已於1990年正式出版發行,並參與了全國高等學校教材《民間文學概論》 (1980 )、《民俗學概論》 ( 1998 )和(中國風俗辭典) (1990 )及《中華民族飲食風俗大觀》(1992)等書的編輯撰寫工作。他自從 1958 年從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留校任教後,就開始留心民間文學,特別是流行於西北地區的花兒。1963年初上蓮花山,即被空前盛大的花兒會和深富地方風味的蓮花山花兒所深深打動。28歲的柯楊,以其流利的文筆、敏捷的思路,寫下了他踏上民間文學之路的第一篇記述性文章(在蓮花山花兒會上 》 。文章約 6000 字,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他對蓮花山花兒的喜愛。文章中對蓮花山花兒和花兒會多角度多側面的描述,第一次全方位地展示了他對社會事象的洞察和綜合提煉能力。當歷史的巨輪步入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繼1951年(花兒溯源)在<蘭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二期)發表,柯楊的創作猶如火山爆,一發不可收拾。
學術生涯
柯楊先生的老家在甘肅寧縣,但他卻從小在蘭州長大。小時候,對蘭州的太平歌非常痴迷。今天,知道太平歌的人沒有幾個人了,但是在五六十年代,太平歌是蘭州人過年時最為喜歡的節目之一,因此而被人們稱之為蘭州太平鼓的姊妹花。太平歌是一種植根於蘭州方言中的傳統民俗活動。元宵佳節前後的夜晚,街頭巷尾、村前院落,規模宏大的太平歌歌場到處都是。特別是在市區的南關、東關、隍廟、西關、馬坊門、橋門、廟灘子一帶更是唱家薈萃,聽眾好家雲集。
這種民俗活動給柯楊老師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響。他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愛好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培養起來的。
1954年他從蘭州一中畢業後,考入蘭州大學中文系,在曹覺民、匡扶等先生門下學習。1958年畢業後留校從事民間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從此,他和民族民間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1979年到北京師範大學跟隨鍾敬文先生編寫了一年多的教材《民間文學概論》、《民俗學概論》。
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民族民間文化是我們民族的另外一種記憶,相對於二十四史這樣的煌煌巨著來說,民族民間文化有著他的獨特性,如果說二十四史是中國歷史的骨架,那么民族民間文化就是這個骨架上的血肉。
民族民間文化大部分藏在鄉間,隱身於人們生活的角落裡。搞民族民間文化離不開田野調查,五十年來,他究竟做了多少次田野調查,已經沒法統計了。但其中許多難忘的情景讓他至今記憶猶新。
2002年柯楊先生出版了《詩與歌的狂歡節———花兒與花兒會之民俗學研究》,2004年8月該書榮獲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頒發的第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柯楊先生的研究範圍逐漸擴大到全國的節日文化研究、民俗學的應運研究、如何讓其產業化、如何開發利用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等方面的研究。
心存憂患意識
“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就必須有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就在採訪即將結束時,柯楊先生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句話現在只能在許多著作中看到,說的人已經很少了。“憂患意識,批判精神”不正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嗎﹖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向哪裡去?這是人類永遠思考的中心問題,而思考這些問題的基礎便是對歷史的記憶。民族民間文化就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記憶,民間文化的消亡也就意味著這種記憶的消失。
當前以宣揚美國價值觀為核心的世界時髦文化,如網際網路、好萊塢影片、麥當勞、通俗歌曲、街舞等等,憑藉美國的經濟實力,在全球幾乎是無孔不入,對第三世界青少年的影響尤其嚴重。大批民族民間文化正在現代化大潮的衝擊下消失。
柯先生這些年來為民族民間奔走呼籲,為被人們視作“封建迷信“的民間俗信正名,為中國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為外國影視作品,肆意踐踏而四處呼籲。所有這些都是基於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
恪守批判精神
柯楊先生呼籲民族民間傳統節日要成為國家法定節日的問題,加強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等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各種各樣的觀點也曾出不窮,對於一些不適宜的觀點,柯楊先生給予抨擊。
關於“民間信仰”。柯楊先生曾經在各種場合說:“在我看來,民間的求神、拜佛、祭祖、算命、看風水等等活動,都屬於民間信仰的範疇,應當叫“民間俗信”,而不應當叫做“封建迷信”。
對前年由於韓國“端午祭”的“申遺”成功,曾引起部分中國人的極端不滿和激烈爭論;去年聖誕節前夕,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十位博士聯名抵制聖誕節的宣言,柯楊先生認為,把抵制聖誕節提到了“抵禦西方文化擴張”的高度,更是有點兒小題大做,表現出一種“義和團式的”凡洋必反的狹隘民族主義情緒,的確難以苟同。
不要把傳統文化的復興(包括民間祭祀活動及其相關儀式)與中國的現代化和科技的進步對立了起來,必須從深層理解振興傳統文化對恢復國民歷史文化記憶的重要性,要清楚地認識各類儀式對人類社會生活的調節功能和對民族情感的凝聚作用。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一個不知道自己從何處來的民族,就不會明白往哪裡去的道理;一個不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的民族,就會像浮萍一樣隨波逐流!”
主要論著
柯楊為人平易近人,樂於助人,有很好的人緣關係。他不但在大學執教,而且常常應基層邀請去傳經送寶,講學採風,不辭勞苦,為其他人修改作品,指導論文,深得廣大民間文學愛好者的尊重。他先後寫作發表了120餘篇學術論文,並與雪犁合編《花兒選集》 (1980 年)、《西北花兒梢選》(1987 年)、《中國風俗故事集》 等。他的主要事跡已收入《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學者大辭典》(1990 年)、《中國現代民間文學家辭典》(1993 年)、《中國文藝家傳集》《第四部》(1995 年)、《遠東及澳洲地區名人錄》英國,1988 年《世界名人大辭典》《英國,1990 年》及《國際傑出領導者名錄》《美國,1991 年》。論文《中國的山魅與巴西的林神》獲《民間文學論壇》 首屆“銀河獎”三等獎。柯楊教授最重大的貢獻是把花兒介紹到國外。他通過接待來甘肅蓮花山考察採風的外國專家學者,通過指導外國研究生,通過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通過寫文章,系統全面地向國外介紹洮岷及河涅花兒,讓中國西北花兒及花兒學傳遍世界。1981 年香港《文叢》 第三期上刊載了他的採訪記《西北高原的一穎明珠―甘肅蓮花山花兒會漫記》一文。他在文中向海外詳細介紹了蓮花山花兒與花兒會的情況。1992 年6 月,他又為《 金星》 雜誌撰寫了《“花兒”研究在國外》、《洮岷“花兒”在港台》兩篇文章,比較詳細地介紹了花兒在國外及港、台研究的最新動態及成就。1997 年,他又去韓國參加國際民俗學術討論會,提交了《眺氓花兒中的祭祀性歌謠》論文,引起各國學者的極大興趣。進人新千年後,柯楊對民間傳統文化的研究有了新的深入。
成就榮譽
2000 年八九月間.他又應邀去荷蘭、義大利出席國際學術討論會.提交並宜讀了《聽眾的參與和民間歌手的才能― 兼論“洮岷花兒.’對唱中的環境因素》 ,引起了各國學者的關注。2001 年4月22日,他又寫了《蓮花山花兒程式論》一文。《蓮花山花兒程式論》 一文從“蓮花山花兒的創作程式類型”、“蓮花山花兒的對唱程式對歌手即興創作的影響”、“程式規限下民間歌手的創造性”等三個方面對蓮花山花兒程式作了全面深刻的論述。他多年來深入基層採風.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01 年5月21日,在中國文聯萬里採風活動表彰會上,柯先生獲採風“成果獎”,成為甘肅惟一獲此殊榮者。2002年2月18日,他的又一論文《社會轉型時期民間傳統文化面臨的挑戰和應採取的對策》脫稿。2002年6月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詩與歌的狂歡節——花兒與花兒會之民俗學研究》一書,該書獲得2004年8月獲得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頒發的“第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第二屆學術著作獎二等獎。
相關評價
他從1958年開始從事民間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如今已走過了近50個年頭。近50年的辛勤耕耘,注定會有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收穫。
他是一個名人,只要從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的人,基本上都知道他。他熱情開朗,富於激情,謙和謹慎,平易近人。和他在一起真正讓人體會到什麼是如沐春風。
他是一個忙人。近幾年來,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重視,身兼數職的柯先生大部分時間在採風、講課、評審、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