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弗朗西斯·芮希特

在20世紀30年代,里克特列表對比了一年中200次地震的特徵,他試圖探索出一種客觀的、定量的地震等級標準。 里克特的震級,本質上反映了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 在20世紀60年代,里克特成為美國最負盛名的地震學權威。

查爾斯·弗朗西斯·芮希特(CharlesFrancisRichter,1900年4月26日-1985年4月20日),美國物理學家、地震學家,生於美國俄亥俄州。曾任職於加州理工學院與同事賓諾·古滕堡共同創立了判定地震強度的芮氏地震規模,並於1935年首次使用這一度量方式。

查里斯·里克特1900年出生於美國的俄亥俄州的一個農場主家庭。在史丹福大學念書時,里克特學習了物理學領域中的地震學。畢業後,里克特成為加州技術學院地震實驗室的一名工作人員。在20世紀30年代,里克特列表對比了一年中200次地震的特徵,他試圖探索出一種客觀的、定量的地震等級標準。里克特於1935年提出的一種震級標準,它是根據離地震中心一定距離所觀測到的地震波的幅度和周期,並且考慮從震源到觀測點的地震波衰減,經過計算,得出震源處地震的大小。里克特的震級,本質上反映了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芮氏規模每增加1個單位,相對應的地震能量大約增加32倍。目前世界上已測得的最大震級為芮氏8.9級(後修正為9.5級),是在1960年智利發生的大地震。
芮氏規模首先套用在美國加州的南部,當里克特將自己的成果套用到世界各地時,發現自己的計算方法有一定的局限,不能準確地反映地震的大小。於是他又在原來震級的基礎上,發展了兩種震級,一種是用地震體波計算震級,以測量地殼深處的地震。另一種用地震的表面波計算震級,來測量更遙遠且更強烈的地震。
一般來說,芮氏規模小於2的地震,以人類的感覺系統,是無法感知的,這樣的地震被稱為無感地震。5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人員傷亡和建築物損壞,被稱作破壞性地震。從全世界範圍看,幾乎天天都會發生規模為6級的地震,一兩個星期發生一次7級地震,8級地震則要幾年發生一次。之所以我們的電視中,不會每天充斥著地震報導的原因,是因為很多地震發生在人跡罕至的沙漠、群山、冰原和深海中,由於事不關己,所以人們也就沒有興趣報導。
在20世紀60年代,里克特成為美國最負盛名的地震學權威。由於他很善於與新聞媒體打交道,並頻頻在媒體上拋頭露面,熱心回答公眾提出的有關地震的問題,因此以他名字命名的芮氏規模這一術語,很快成了衡量地震大小的人人皆知的術語。里克特使地震知識進入了千家萬戶,公眾關注也成就了里克特的學術地位和名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