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80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鄧穎超率團訪問泰國。當鄧穎超訪問泰國北部名城清邁時,清邁府尹將這尊柚木雕戰象贈給她。他說:“從前,泰國人民用大象來保衛自由,因此,今天我把這座木雕作為禮物送給你們,希望我們共同為自由與和平而努力。”鄧穎超接過禮物說:“是呀,我們兩國人民應該團結起來保衛和平,反對霸權。”大象介紹
大象在泰國人民的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泰國的象徵,更是泰國人民的驕傲。大象與泰國的歷史、文化、宗教、經濟等方面的關係極為密切,因此,無論是泰國國王還是普通百姓,幾乎人人都喜愛大象,對大象懷有深厚的感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其母親夢見白象後誕生的。泰國以佛教為國教,因而古往今來將白象視為鎮國瑞獸,象徵昌盛吉兆。在曼谷臥佛寺中的佛案上,象雕是和佛祖擺放在一起供人們祭拜的。泰國大象以白象最為珍貴。所謂白象並非全白色,凡是金黃、銀白、嫩綠、淡紅等膚色的大象都被稱為白象。事實上,是外國人誤把“瑞象”譯為“白象”,久而久之就這樣沿襲下來,泰國也被稱為“白象王國”。泰國的許多民間傳說、文學作品、繪畫、雕塑甚至諺語都與大象有關係,大象的形象在泰國隨處可見,特別是以柚木雕刻而成的形態各具、栩栩如生的大象是泰國最富有特色的工藝品。據說,泰國國王偕同王后在1960年訪問歐洲十四國時,贈送給這些國家元首的禮品也都是柚木雕大象。經馴化的大象除幫助人們開荒、築路、伐木、搬運重物外,還曾是泰國歷史上轉戰沙場、身經百戰的功臣。如同衝鋒陷陣的戰馬一樣,泰國古代戰將以大象為坐騎,君主以白象作為御坐騎以增神威。泰國歷史上幾次著名的古戰役不僅與大象有關,而且大象還在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一位泰國歷史學家曾說:如果沒有大象,泰國的歷史可能要重寫。
這尊柚木雕戰象形象生動地再現了泰國古代戰爭中大象助人搏殺的精彩瞬間。從木雕中可看出,主帥騎的大象裝飾華麗,象背上安有木轎並冠以華蓋。兩頭交戰中的戰象正用力向前衝撞搏擊,跨坐在象背上和坐在轎中的是戰將和主帥,坐於象臀之上的是御象師。在搏戰中,御象師的作用不可小視,他操縱著戰象伺機低頭去頂住對方戰象的下頜,使其頭部高揚,這樣坐在上面的戰將便會因失去平衡而處於劣勢,往往被對手揮刀砍死在象背上。泰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象戰發生在1592年1 月 25 日,是泰王納黎萱同緬甸王子的一次戰鬥。當時,緬甸王子統率兩路大軍分別向泰國京都挺進,雙方在素攀府境內展開決戰。當時泰王所騎之象正處於發情期,見敵象奔逃便窮追不捨。等戰象停住腳步,泰王才發現自己已陷於緬軍的包圍之中,此時緬甸王子正率眾在樹下納涼。泰王見狀靈機一動,以言相激道:敢來單獨比試一下否?緬甸王子立即驅象沖向泰王,與之決一死戰。第一回合,泰王處於下風,帽盔也被砍破。隨即,泰王抓住時機將緬甸王子所騎戰象的頭高高揚起,趨勢用手中的刀將緬甸王子砍死在象頸之上。緬軍見主帥已死,無心再戰,敗陣而回。從此,納黎萱王名聲大振,在以後的150年內,緬甸沒有再進犯泰國,此次象戰史稱象陣戰。為紀念這次象戰,素攀府建有象戰塔,1 月 25 日這一天后來被定為泰國的軍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