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佛潮州八邑會館

柔佛潮州八邑會館

柔佛潮州八邑會館創立於1934年,座落於馬來半島最南端新山市(JohorBahru)的新甘光,面向柔佛海峽,遙望新加坡。早期華人移居新山是以潮籍人士居多,因此新山素有小汕頭之美譽。潮州人開始大量在柔佛境內的活動,可以追溯至19世紀初期。潮州人對柔佛的開拓及發展可說是豐功偉績,不容遺忘。而以潮人為主的義興公司,秉承潮人兼容並蓄的寬闊胸襟,接納其他籍貫華人加入其組織,摒除派系,對當時社會的安定及經濟的穩定發展,起著主導作用,是柔佛州開拓史的重要特徵。其後義興公司解散,接著成立的華僑公所,以至現在的中華公會,都秉承義興公司先賢門的智慧及包容的精神,把新山的華社團結在其統一的號召之下。

會館緣起

柔佛潮州八邑會館柔佛潮州八邑會館
柔佛潮州八邑會館於1934年2月1日由已故姚逸齋佘南壽陳合吉陳全奎等潮籍先賢所創立,迄今正走過70個春秋。古人有雲,人生七十古來稀,一個組織要在這七十年的漫長的歲月里,面對著人事和時局的變遷與衝擊,繼續的茁壯成長,迎向未來那瞬息萬變的局勢及嚴峻的挑戰,更是難能可貴。在過去的七十年里,在佘南壽、陳全奎、陳合吉、黃振傑、沈瑞龍、卓維祺、林亞家、黃作秋、林俊民陳景全、李瑞祥、李樹藩和陳文杰諸會長的英明領導之下,董事部、青年團暨婦女組的成員,上下一心,皆為會務發展作出無私的奉獻,使本會無論在族群的文化與教育事業,甚至民生課題,皆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倍受華社的敬重。

作為馬潮聯會大家庭中的一活躍屬會,素來積極參與馬潮聯會、馬潮聯青及馬潮聯婦的各項活動,其中包括每年8月15日至17日舉行的馬潮聯會、馬潮聯青暨馬潮聯婦代表大會、每兩年一次在世界各地輪值舉行的國際潮團聯誼年會、每年三月份舉行的馬潮聯青全國學藝比賽、全國潮青乾訓營及全國潮婦提升營等。
除此之外,作為潮籍鄉團,也不斷的通過活動來突出本會的潮州文化特色,本會年復一年具傳統潮州文化特色的活動就包括農曆正月廿一日的柔佛古廟眾神出遊、農曆三月初三日柔佛古廟主神元天上帝聖壽日祝壽儀式、農曆11月15日的本會思成堂祭祖儀式,同時舉行新春聯歡晚會暨獎助學金的頒發儀式、中秋晚會、協辦新山中秋園遊會、會員家庭日、常年布施、每年十二月十日舉行的周年會慶聯歡晚宴等。本會屬下的新山華樂團武術醒獅團也常受邀演出,深獲佳評。這一系列的活動使本會成為新山華社的其中一個充滿活力的團體。

會館歷史

柔佛潮州八邑會館柔佛潮州八邑會館
在柔佛的歷史之中,義興公司起著一定的作用。明朝滅亡後,漢人為了與清廷抗爭,組織秘密會社“義興”,進行反清復明的運動。後來,這些義興黨人在中國舉事失敗,遂逃往南洋的檳城、新加坡以及新山繼續活動。1844年,陳開順率領了一批義興黨人來到陳厝港拓殖。根據記載,陳開順曾協助柔佛蘇丹阿布峇卡平定了麻坡的內亂,於是深獲蘇丹賞識,並承認義興公司為合法組織,準許公開活動。這段歷史李馨所撰寫的〈柔佛潮僑概況〉一文中有所記載(該文收載於潘醒農編著《馬來亞潮僑通鑑》,新加坡:南島出版社,1950年,頁42)。
1919年,義興公司被令解散。而義興公司遺留下來的108座神祖牌,就埋入“明墓”裡頭。除了108座的神祖牌,被埋進明墓中可能還有一些賬簿以及五尊香爐。據悉,五尊香爐即代表五幫。此外,義興公司也將2萬元捐獻給寬柔,而條件是寬柔董事部在每年必須前往明墓拜祭。至今,每年春秋兩季,寬柔中學以及新山中華公會董事成員,都會前往明墓進行參拜

日據期間,姚逸齊幸免於難,然而其長子卻慘遭殺害。戰後,姚逸齊積極推動潮州會館的復辦工作。最後,黃繼翔補充,在新山與潮州人相關的社團還有潮安同鄉會,而黃校長也是同鄉會的成員。據悉,潮安同鄉會的成立是為了促進鄉誼,地點是租借陳旭年街的一間雜貨店,作為辦公與開會之用。只是,潮安同鄉會的規模很小,組織在最興旺的時候,會員大約有一百餘人左右

會館文化

潮洲大鑼鼓
潮州大鑼鼓是以大鼓為指揮,以打擊樂管弦樂合奏的一種音樂藝術形式。打擊樂有大鑼(斗鑼)、深波、蘇鑼、大鈸、小鈸、欽仔、亢鑼、月鑼等。管弦樂則以小嗩吶為主奏,伴以橫笛、椰胡、秦琴、二胡、揚琴等諸多樂器。擊樂與絲竹合奏,雄渾和諧、韻味深沉獨具一格。潮州大鑼鼓的演奏分為長行套牌子套兩種。成套曲目以表現歷史故事為主,結構緊湊、疏密相間、技法全面、風格獨特、規範性強、極富地方特色。其代表曲目有《十仙慶壽》、《擲釵》、《拋魚》、《秦瓊倒銅旗》等等。

論潮汕英歌的淵源及演變
“英歌”是流行於廣東潮汕地區的一種民間藝術,其歷史悠久,風格獨特,長期以來強烈地吸引了廣大的人民民眾和專業舞蹈工作者。英歌”俗稱“唱英歌”。在民間還有“秧歌”“鶯歌”等多種稱呼。“英歌”的傳統表演形式是由前棚後棚組成,其中有的又把後棚分為中棚和後棚兩部分,具有民間社火、百戲的特點。“英歌”的後棚是地方小戲和武術表演,而前棚則是由數十名精壯男子扮梁山好漢攻打大名府,手持兩根尺許長的硬木棍(也有部分人一手拿小皮鼓,一手拿鼓槌)相擊而舞。現在許多村鎮裡,由於各自的原因,都省略了後棚,只表演前棚,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英歌舞”。

碩果僅存的皮影潮劇
皮影戲,潮州民間叫皮猴戲,也叫“竹窗紙影”,與“陽窗紙影”,(即鐵線木偶)相對而言。關於皮影戲在潮州演變發展的歷史,潮州人最喜歡紙影戲,凡酬神賽會,起碼便聘請演出紙影戲,隆重的方加聘潮音班或西秦諸班,故這種戲在潮州最普遍。它的門類,有“竹窗”紙影,和“陽窗“紙影。“竹窗”為原來的影戲,現已絕跡

潮汕剪紙

柔佛潮州八邑會館潮汕剪紙
潮汕民間藝術之一,是中國剪紙藝術中的一枝奇葩,其藝術風格以纖巧見長而有異於中國北方的粗獷風格,以其精巧修理造型、優美著稱。一般採用特製的大約半厘米長的尖嘴剪刀,在一迭紙上剪成,每次大約可以剪出同樣的四五張剪紙,潮汕剪紙的藝術特色是秀麗、明快、柔美、工整精巧、玲瓏剔透,較為注重寫實,作者依照一定的樣譜剪裁,並通過作者對自然物象的理解進行改進,體現了細膩入微的線條和合理的疏密空間的對比關係,因而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工藝性
潮州神明"元天上帝"傳奇
“元天上帝”一般稱之為“玄天上帝”,是道教所崇之“玄武文帝”,足踏龜蛇,右手執劍,左手印訣,威靈顯赫,職守北天門,法力高強,能驅妖治病,家喻戶曉,俗稱“上帝爺公”雲系金闕化身,於九月初九日在中國湖北省武當山成道之北方真武上將也,又稱“北極真武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之身世相當神秘,尚缺史實記載,根據啟聖祿記載,“玄天上帝”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即公元581年3月初3日,其產自母親之左脅上,當生之時,瑞星覆國,天花散漫,異香紛然,身寶光焰充滿王國,土地皆變金玉。

"中國瓷都"是潮州

柔佛潮州八邑會館陶藝
在潮安縣歸湖鎮塘埔管區烏石嶺南坡的“黃蜂採花”,有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葬墓,出土有瓷碗、瓷盂和瓷紡輪。而在潮陽孤山的次年墓葬群也出土有八件瓷器,其中有盤口雞首壺瓷羊、瓷奩和蓋、四耳罐等。在揭陽博物館也有晉代的瓷羊陶罐,它們的胎質與潮州城北窯上埔陶瓷窯遺址的殘片相同,由於這兩處晉墓都有紀年磚,可以證明潮州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已能生產陶器。窯上埔又名窯房,在原城區西北郊,南面距西湖山一里,附近有田東園、瓮片山、北堤頭、竹竿山、象鼻山等處,都是唐代以前燒制陶瓷器的窯址遺存。隨著年代推移和城區擴大,至今在新溪旁尚存唐代以前的饅頭窯址一處,其殘部為馬蹄形,其結構的保存比較完整,1987年被列為潮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潮州木屐
潮州地處副熱帶雨林區,海洋性氣候特徵強,雨晴多變,濕度極高,故潮州的先民們聰明地就地取材,製作了木屐作日常鞋履穿著之用。清康熙時,徐乾學《潮州雜興》詩有句說:“無分晴雨穿高屐豈是風流學晉人?”這就是對潮州穿屐這一風俗給予極高的讚賞。潮州木屐,形似高足拖鞋。前圓後方去弧角,屐上面平,屐下前後突出,突出部分叫“屐腳”。屐身前部用皮或用車輪內胎橡膠片等材料以弧度從兩旁邊緣釘牢,可讓腳掌穿著,這部分叫“屐皮”。木屐分男女款式,女式屐面瘦小,男式屐面寬大。清人李調元《南粵筆記》說:“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為雅”。這正是李調元對潮州木屐形式美的讚嘆

潮汕民間趣味對聯
對聯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內容豐富、生動,其中趣味性強的為數不少。現僅介紹流傳於潮汕地區的一些趣味性對聯。據傳,明朝潮州狀元林大欽就作過很多與人對答的即景趣味對聯。因他小時侯已有大名氣,很多人碰見他便耍出上聯讓他對下聯。
潮州菜

柔佛潮州八邑會館潮州菜
潮州菜現在可以說是風靡了整箇中國。但是在許多研究中國飲食文化的學者眼裡,潮州菜在飲食王國之中,只是蕞爾小邦,一般只把它歸入粵菜系統。八大菜系中無潮州菜,大約以為潮州菜可入粵菜一系,此又不然。通行粵菜不能包括潮州菜的特點,凡食客皆知。試看香港市上,潮州菜館林立,何以不標粵菜館而皆樹潮州菜之名?昔日上海,潮州菜館頗多,後來幾近於無,近年才又抬頭,儘管不地道。有的連功夫茶也沒有,問之,答曰:茶具沒有準備好。雖然,上海人還是喜歡品嘗

淺談潮樂的欣賞
在祖國瑰麗的民族音樂百花園中,潮樂是一株鮮艷奪目的奇葩。她不僅音色優美,醉人悅聽,而且內涵豐富,變化多姿,很有特色。若能掌握鑑賞門道,順藤摸瓜,就會體會更深,其樂無窮,謹陳拙見,以饗同好。

會館品牌

柔佛潮州八邑會館柔佛潮州八邑會館
新山柔佛古廟游神這一鮮活的“神話”活動,年復一年以“軟性”與間接的民俗廟會方式在新山傳述著先民在這片土地上血淚汗水交織過的歷史故事。從港主時代,古廟眾神出遊已是新山華社的常年盛事,由於涉及面廣闊(五個籍貫方言族群於同一個廟宇內各奉不同的神明),在早年幾乎是新山整個華人社會的總動員,加上為期三天的游神廟會僅在元宵之後,也因此使“正月二十營老爺”成為新山華人過年的高潮句點。由於柔佛古廟與初民社會含有反清復明色彩的秘密組織“義興公司”有血肉關係,越來越多國內外學者、媒體開始注意到這個百年不衰的盛典在世界華人移民史上,尤其是文化傳承的層面,有其深刻的義意。有學者便喻其為新山華人文化歷史的活文物

曾有民俗研究學者李永球對柔佛古廟游神做了全程觀察之後說:“柔佛古廟游神已超出一般廟會與宗教活動的意義而成為新山人對斯土斯民歷史文化的一次次擁抱,因此,我在新山很意外地發現,不同教育、宗教背景的年輕人以玩賞佳節的心理縱情投入游神、社團公會肩負組織與動員、而學者及知識份子也熱情貼近為盛會推波助浪,這是我在別處的廟會不曾見過的現象”。

會館展望

今天的柔佛潮州八邑會館除了努力盡五幫一份子的本份,於2001年在當任會長李樹藩高瞻遠矚的領導下,果敢地推動蒐集拓殖柔佛史料的歷史任務,由南方學院擔當實際工作的進行,在鄭良樹教授及安煥然講師的領導學院學生進行田野調查,以及其後的研究撰述工作完成“柔佛州潮人拓殖與發展史稿”,“柔佛潮人史料合作計畫工作紀行”和“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資料彙編”,這項研究成果由柔佛11間潮州會館資助出版。柔佛潮州八邑會館發動這項的蒐集及編撰活動起了拋磚引玉的作用,以致後來客家會館及海南會館也委託南方學院進行類似的史料的蒐集及編撰工作。

同時也推動另一發揚潮人民俗文化的盛大活動,即值元天上帝聖誕舉行的”三月初三鑼鼓響民俗廟會”。節目豐富多彩,包括了潮音木偶戲、潮州大鑼鼓、潮樂、潮州美食及民俗歷史展等等。提掖後進,是會館能夠不斷前進的首要條件,我們不斷引進年輕人及才俊加入會館,提升和強化會館的組織。每屆董事部都有新成員的出現,新陳代謝的運作非常順暢,是本地華團組織少見的。有了新生力量的湧現,柔佛潮州八邑會館將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時局的變遷,負起應有的角色,與時並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