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園內囊括了洛陽、菏澤、安徽、甘肅以及日、美、法等國內外牡丹珍品全部的九大色繫上千個品種,以世界牡丹的活化石——漢代牡丹總領群芳,設有亭台樓閣、湖光水色的20個景點點綴其中,堪稱世界牡丹花的總匯。並展示了大量春秋戰國以來的珍貴出土文物,與漢牡丹交相輝映,構成了歷史和牡丹特殊的文化品格。千年神花
據民間野史,西漢末年,王莽新朝,光武帝劉秀為躲避追殺,藏於柏鄉縣北郝村彌陀寺牡丹花叢中而得救。另據民國21年(1932年)《柏鄉縣誌》載,光武帝劉秀稱帝後,巡視河北時,經過柏鄉,由感而發,題詠牡丹詩一首:蕭王避難過荒莊,井廟俱無甚荒涼。唯有牡丹花數株,忠心不改向君王。漢代牡丹之名由此而得。據縣事舊志記載,兩漢之間,王莽篡奪漢室江山後,為斬草除根,派兵追殺漢室宗親劉秀。一天一位身穿戰袍,風塵僕僕、汗流浹背的將軍,打馬揚鞭,直向北郝村而來。正是兵荒馬亂的年月,村民們誰也不敢多事,都嚇的趕緊關門閉戶。將軍下馬,揮汗敲門,央求給碗水喝,找個地方躲避一下,哪怕有個破屋舊廟也好。有村民隔著門說,這村一沒井,二沒廟,你快往村外跑吧。將軍無奈,長嘆一聲:“北郝村有一景,也沒廟,也沒井,土地爺住在牆窟窿。”(直到現在我們這一帶人的家裡土地爺都是在迎門的牆窟窿里供奉著)。
話音剛落,村外風煙滾滾,旌旗蔽日,戰馬嘶鳴,眼看追兵將至。將軍深知處境危險,急忙打馬揚鞭,向前跑去,在村頭見一斷牆寺院,遂跳了進去。“噗通”一聲,昏倒在花下。說也奇怪,這花“唰”地一下疏枝展葉,把這位將軍遮蓋的嚴嚴實實,追兵趕來,在寺內東尋西找,不見將軍身影,又見一白馬向前跑去,便命士兵緊追。
過了個把時辰,昏迷中的將軍被陣陣花香催醒,睜眼一看,自己原來躺在花叢中,眾牡丹竟相開放,紅似朝霞,頓覺心曠神怡,饑渴消失,精神抖擻,便揮劍在寺內的斷牆壁上題詩一首,躍馬而去。
眾村民望見追兵走遠,便三三五五地來寺廟內看個究竟,只見牆上留詩曰:“小王避亂過荒莊,井廟俱無甚淒涼。惟有牡丹花數株,忠心不改向君王。”並署名劉秀。
讀罷詩,個個驚得目瞪口呆,原來這奇花,就是國色天香的牡丹,而另一株呢?就是相依為命的芍藥;那位將軍就是後來在柏鄉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的光武帝劉秀。因為這裡的牡丹曾經救過漢光武帝劉秀的命,於是人們就稱柏鄉牡丹為漢代牡丹了。
漢牡丹園
漢牡丹園位於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北郝村,占地136畝,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園內亭台樓閣,古鄉古色,與歷代碑刻石雕,出土文物相應成趣;牡丹、芍藥仙子腳踏祥雲的雕像,遙遙相對;十二生肖石雕,惟妙惟肖,活靈活現;雅靜長廊、牡丹碑亭、棲風湖、百花廳等新景點二十餘處,阡陌交錯,曲徑能幽,新舊景觀巧妙連線,互相襯托,令人如入仙境,流連忘返;新栽培的3萬餘株8大色系150多個品種的牡丹與8000多株7大色系80多個品種的芍藥,白如雪,紅似火,黃如金,爭奇鬥豔,如詩如畫;千姿百態的雪松、檜柏、小葉黃楊、金葉女貞、龍爪槐、迎春花、白玉蘭、紅玉蘭等10多種名貴苗木花卉錯落有致,點綴其中,形成一道道亮麗的園林風景,妙趣橫生。據縣誌殘碑記載:花高八尺,枝粗如椽,穀雨前後,鮮花盛開,同株異花,花大如盤,紅白相間,溢香滿園,來往遊人,絡繹不絕。
民間相傳,漢牡丹、芍藥為神花,是神童仙女所化,兩漢年間光武帝劉秀,曾伏花間而避王莽追兵,賦詩一首:“小王避難過荒莊,井廟俱無甚荒涼,唯有牡丹花數株,忠心不改向君王”。漢牡丹之名由此而得。之後,漢牡丹以花開知國事,忠君報國,傳為佳話。國興則花盛,國衰則花衰,抗日期間,日軍顧問高久中雄貪圖名花,兩次移栽均告失敗。漢牡丹從此不發,至新中國成立,而枝繁葉茂,鮮花盛開。
漢牡丹五奇
一、年代久遠。漢代時期已有記載距今已2000多年。早於洛陽唐代牡丹500多年,早於荷澤明代牡丹1400多年。堪稱華夏一絕,世界之最。(註:洛陽唐代牡丹或荷澤明代牡丹並不是單株存活至今的,只是從那時興起種植的,一般牡丹壽命不過幾十年,超過百年的稀少)
二、同株異花。
在同一株漢代牡丹上可開出花色不同,花型不同,層次不同的牡丹花。有荷花型、菊花型、千層台閣型。
三、異地不活。
漢代牡丹只能在這個池內栽培,離開此地,則不能成活。1937年後,日寇侵華期間,駐縣日軍頭目妄圖獨霸名花,曾兩次派人深挖,連根帶土運回日本栽種,雖然澆水施肥,百般侍弄,漢牡丹仍以死抗爭,枯萎而亡。漢代牡丹遭此劫掠,枝葉乾枯,數年不發。直到一九四九年,全國解放後,漢牡丹才根枝復生,鮮花又開。因此人們又稱讚漢牡丹有民族氣節,是愛國神花。後來又有人進行移栽,仍舊未能成活。
四、不解之迷。
既有古代神話(入地成花,牡丹救主),又有現代不解之迷:在清代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駕崩那一年,曾開過兩朵白花。一九七六年又開了三朵白花,就在那一年,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毛澤東主席相繼去世。
五、素有靈氣。
清光緒十六年的石碑上,就記載著柏鄉漢牡丹“素有靈氣”。從老一輩就流傳著“花開知國事,花盛則年豐,花衰則年欠”的說法,至今百姓“觀花問事”之風仍盛。
漢牡丹傳說
仙子下凡
據傳:每年一次的蟠桃盛會上王母娘娘都會帶領眾神仙去她的後花園裡賞花,唯獨這年議程里缺少了這一項,眾仙家正感到納悶,王母娘娘傳下懿旨有誰可以將後花園裡的牡丹醫活重重有賞,原來是每年的蟠桃大會上百花齊放,鮮艷無比,偏偏這年牡丹因病未開,牡丹是花中之王,眾花無心鬥豔,均未開花,就在此時,王母娘娘身邊的金童玉女韋丹、碧玉自願請纓下界尋找名醫為王母和玉帝解憂,玉帝甚喜派二仙下界尋醫問藥,碧玉韋丹隨拜別玉帝娘娘,駕彩雲飄落人間。二人下界訪花農,問名醫,寒來暑往,轉眼間已有一年光景,一日二人走到柏鄉鄗城,恰逢蕭王劉秀,帶領部下,巡視至此,見碧玉韋丹正在張貼榜文問明原因後,便說“南十里處北郝村有一彌陀寺乃名剎古寺,寺內植有奇花異草,蔥籠茂盛,廣慧長老存有秘方良藥,能醫百花之病,你們可去找他一試。”碧玉韋丹再三拜謝,徑向彌陀寺尋去。見到長老,取出牡丹,說明來意,長老看罷道:“要治牡丹此病,需熬制靈芝粉露還原汁,只是還需百花之粉百草之露,彌陀寺眾僧,北郝村鄉親,聽說救治牡丹要採集百草之露,都幫兩位採集,至中午時,花粉,草露已是夠用,廣慧長老忙活一夜終於製成靈芝粉露還原汁,將藥滴在枯枝上,轉眼間,牡丹枝繁葉茂,花蕾綻放,芳香四溢,眾人拍手稱奇,隨即碧玉韋丹駕祥雲,在雲中舉手揖讓以謝眾人,直至凌霄寶殿,玉帝王母大悅,為他倆慶功,席間二人請求願化作牡丹芍藥重返人間,造福一方,答謝眾位好心人,玉帝王母恩準,在穀雨時節與文武百官、各路神仙為碧玉、韋丹送行。王母娘娘將一七彩緞錦向空中拋去,頃刻間化作一道七彩長虹,碧玉韋丹沿彩虹由天而將。
神花奇緣
日寇侵華時期,駐縣日軍顧問室長官木村宮一,聘請精通中文、日文的王浩任愛女木村山子的家庭教師。王浩的兒子王少岳和木村山子在共同學習和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互有愛慕之心。木村宮一妾圖獨霸名花,派兵用武力強行挖走柏鄉縣千年神花——漢代牡丹,運回日本國栽培。漢代牡丹枝葉乾枯,以死抗爭。王浩為阻止日本兵挖掘牡丹,以身護花,英勇犧牲。少岳與日本兵展開殊死搏鬥,因寡不敵眾,被日本兵抓住。木村山子捨命相救,救出少岳。在戰鬥中,八路軍大獲全勝,並俘虜了木村宮一和山子等。抗戰勝利後,木村宮一和山子被遣送回日本。
三十年後,木村宮一帶山子再訪漢牡丹園。木村宮一為當年掠奪漢牡丹、殺死王浩跪地懺悔。山子和少岳一對戀人幾經曲折,終於喜結良緣。
牡丹文化
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藥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藥植物載人《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藥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它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以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2]。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一)吉祥富貴文化
(二)美學文化
(三)文學文化
(四)園藝學文化
(五)旅遊文化
(六)鄉土文化
(七)生物學文化
(八)藥物學文化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類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相結合產物,從古今中外牡丹發展的歷史來看,的確如此,牡丹發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
富貴寓意
文化象徵寓意的運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國的語言文化及各種藝術形式中常常採用各種手法,如隱喻、象形,諧音等等,表達人們生活和思想中某種特定的象徵或寓意,進而表達人們的以及民族的理想、祝願、嚮往和追求。中國傳統文化中,花卉的文化象徵意義更有著相當豐富的內容。用花卉組成的跡象語圖案不下百餘種,其中又以牡丹花最多,因為人們喜愛牡丹,就牡丹而言,由其花朵雍容華貴,端莊富麗而引發人們諸多聯想,派生出與之相關聯的一系列文化象徵意義,並形成牡丹文化的基本內涵。
牡丹花開時節,繁花似錦,燦爛輝煌。曾在大唐盛世,全國上下無不為之傾倒,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長安的狂歡節。自唐宋以來,牡丹成為吉祥幸福、繁榮昌盛的象徵,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途上,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自己能夠富裕起來,牡丹,正代表著人民民眾的期盼與追求,在人民民眾的心目中,牡丹也是美的化身,純潔與愛情的象徵。國尊繁榮昌盛,家重富貴平安,人喜幸福吉祥,這些特點和寓意,牡丹身上兼而有之!牡丹作為富貴的象徵,與其他花鳥、山石的不同組合,就表現出與富貴結合在一起的不同的寓意。
藝術審美
由牡丹本身所表現的內在美、素質美,曾引起歷代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和陶醉,盡其才華為之描繪和謳歌,湧現出數以千計的以牡丹為題材的膾炙人口的詩詞文賦,以及各種繪畫和藝術品。眾多的牡丹詩詞文賦在中國文學史上占一席之地,構成了牡丹文學的基礎。唐、宋兩代及其以後的一些文學巨匠留下的牡丹詩文,至今仍散發出光彩。牡丹詩文內容廣泛,詩人常常借物詠志,借古喻今,不少詩篇思想深邃,表達了詩人執著的精神追求和獨特的審美情趣,同時也表現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和對生活的認識與理解。所以歷代詩人、畫家、藝術家都鍾情於牡丹,以牡丹為題材的詩詞書畫廣為流傳。以牡丹命名產品、商標以及各種生活用具上的牡丹裝飾圖案更是不勝枚舉。歷來吟牡丹、畫牡丹、唱牡丹的作品最多。在楊茂蘭主編的《歷代詠牡丹詩詞四百首》中,唐五代就有125首,宋代167首,金元27首,明代37首,清代67首,總計419首,作者共203人。其內容從各個方面反映了牡丹對當時社會引起的風情和愛好。
在我國眾多的古老民歌和現代歌曲中,以牡丹為素材的不乏其作。這些牡丹歌曲(民歌)委婉、清新、優美,聽其歌使人煥發出對生活的熱愛,得到美的精神享受。
在我國最古老的《詩經》中就有以牡丹、芍藥為愛情信物的歌詞:“贈之於芍藥。”這芍藥不單指芍藥,亦指牡丹。因為牡丹最初無名,統稱“芍藥”。
在近代和現代的許多民歌中,以青海、甘肅一帶的“花兒”和河南民歌《編花籃》最為流行。“花兒”是一種流傳民間的口頭演唱形式,它將當地的風土人情揉和在一起,表現人們對故鄉的戀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編花籃》則通過優美的曲調將一群上山采牡丹姑娘的喜悅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聽其歌,似到了風光迷人的田園山鄉。
現代歌曲讚美牡丹的也不少,其中流傳最廣的當首推電影《紅牡丹》插曲《牡丹之歌》。歌曲讚頌了牡丹的品格,敘述了牡丹的經歷,給人以蓬勃向上的激情。
以牡丹為題材的畫家,遠在南北朝時代(550-577)就有楊子華畫牡丹的記載,到了唐代,畫牡丹的畫家就多了。據董首《廣川畫跋》記載:唐代畫家“邊鸞所畫牡丹,妙得生意,不失潤澤。”五代南唐時(923-936年)徐熙畫的《牡丹圖》用筆清秀,意趣生動,堪稱一絕。到了明代,徐渭用潑墨法畫牡丹,潑辣豪放,是一創舉。清代惲壽平畫牡丹,潤秀清雅,自成一體。到了近代,著名畫家王雪濤曾畫了大量的牡丹畫,幅幅神態各異,生機勃勃。繪畫大師齊白石畫的牡丹畫,用筆簡練,常中是聊聊數筆,卻生機盎然。
牡丹五彩繽紛的顏色,富於變化的花型,沁人肺腑的香氣,碩大花朵上絲絹般的花瓣所表現出的風韻,給人以特有的自然美感。而詩歌、繪畫及其他種種藝術形式的再創造,又使牡丹的自然美得以升華,從而表現出內涵更為豐富的藝術美,並以各種藝術形式使其形象在人們的生活中得以長駐。對於牡丹文化中所表現的美學特徵,還有待於今後進一步的發掘和思考,使其更加發揚光大。
藝學文化
牡丹的栽培套用和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它涉及到生物學、育種學、藥物學、園藝學、造園學、經濟學等諸多學科。其中又以花卉園藝學的內容最為豐富。
牡丹最早的套用主要是藥用。時至今日,牡丹根皮——“丹皮”在中草藥中仍居於重要地位。以藥用植物最早記載牡丹的當推《神農本草經》。該書為秦漢人託名“神農”所著,具體年代已無從查考。
千百年來,牡丹得以千姿百態,美名遠揚,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牡丹易於產生變異的生物學特性。而牡丹由山野遷入田園、庭院,由野生變為栽培是其得以產生變異的基本條件,這是牡丹發展史和文化史上的一個質的飛躍。各種環境條件的變化,使牡丹的生物學特性也相應地發生了重大變化,花朵由單瓣、半重瓣變為重瓣,以至出現台閣花;花色也由少數幾種顏色演變成九大色系;品種由幾十種,發展到數以千計。經過花農的長期實踐和園藝學家的深入總結,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牡丹栽培技術。其中用芍藥根嫁接牡丹花、花朵染色法等是中國勞動人民的創造和對花卉園藝學的重要貢獻。
由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撰寫的《洛陽牡丹記》,不僅記述了當時全國牡丹的分布,洛陽牡丹成名的原因,記載了優良品種,而且記述了牡丹品種的來歷、命名原則、育種方法、演化規律、栽培技藝以及賞牡丹的民風民俗等,這樣將牡丹栽培與牡丹文化結合起來的創作方法,也是古代花齊園藝學著作的重要特色。這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今後研究中國牡丹栽培史、文化史的重要文獻。
從唐玄宗令宋單父在驪山植牡丹萬本,創建牡丹園以來,中國各地引種、栽植牡丹的活動,培育新品種的活動,蒐集各地名品建設牡丹專類園的活動,長盛不衰,以至在甘肅中部由漢、回、東鄉等各族農民民眾創建的農家牡丹園,星羅棋布,形成一道富有隴原特色的亮麗風景。
旅遊氛圍
中國牡丹欣逢盛世,沐浴春暉,盛況空前,在許多生產牡丹的地方。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牡丹花會,弘揚牡丹文化。那時,花城便萬人空巷,看花人摩肩接踵,笑語歡歌,萬紫千紅的花光,如痴如醉的人流匯成歡樂的海洋。牡丹的花開帶來萬人的賞析。從而形成了因牡丹而出外旅遊的氛圍,延續成了牡丹文化的旅遊,牡丹發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從古今中外的牡丹發展的歷史看的確如此。真可謂“國運昌時,花運昌”,歷史有一次證明了這一深刻的哲理。
鄉土氣息
牡丹在不同地域,可以體現出不同的鄉土氣息。
素有“光武中興之地,漢代牡丹之鄉”的河北柏鄉有七株堪稱“世界牡丹活化石”的漢代牡丹。每年穀雨前後,芬芳吐蕊,香飄數里。
圍繞漢代牡丹兩千餘年的文化歷程,產生了大量的優美傳說和民間故事:一日黎明,寺僧忽覺香氣襲人,驚愕之間,只見一對少男少女,身著紅衣,飄然入廟,急起追之,沒入階下,牡丹、芍藥隨之而出,一時轟動四鄉,人們爭相觀賞,而仙童仙女入地成花,男作芍藥,女化牡丹之說就不脛而走,口口相傳,婦孺皆知。時至王莽篡漢,天下大亂,卜者王郎借劉子輿之名,邯鄲稱帝,視劉秀為心腹大患,多次派兵追殺劉秀,劉秀為躲避王郎追殺四處奔波。一次,劉秀孤身一人被王郎軍追殺至鄗城南,慌不擇路,躲到北郝村彌陀寺內盛開的牡丹叢中,逃過了一難。為感謝牡丹花救命之恩,在斷牆壁上題詩曰:“蕭王避難過荒莊,井廟俱無甚淒涼。惟有牡丹花數株,忠心不改向君王”。因為柏鄉的牡丹救過漢光武帝劉秀的命,漢牡丹之名就由此而得。
更為神奇的是:帝王駕崩,漢牡丹以開白花為先知;國泰民安,漢牡丹則以紅花兆盛世。漢牡丹不同於其他國內牡丹的五大獨特之處:
一、年代久遠。漢代時期已有記載距今已2000多年。
二、同株異花。一株漢牡丹同時可開出不同形狀的花朵。
三、花戀故土,異地不活。
四、不解之迷——帝王駕崩白花為兆。
五、素有靈氣——花盛年豐,花衰年欠”
時至今日漢牡丹仍以她的花色和花朵枝數感知著共和國的諸多大事,百姓的觀花問事之風也依然很盛。
生物特性
牡丹在其整個生命(活)過程中,具有兩個周期性的變化。一個是生命周期的變化;另一個是年周期的變化。
牡丹生命周期的變化也象其它高等植物一樣,具有階段性。生命始於胚的形成,而終於植株的死亡。中間需經過胚胎(種籽成芽)階段、幼年階段、弱年階段、壯年階段和老年階段。即所謂,“牡丹籽生者,二年曰幼,四年曰弱,六年曰壯,八年曰強。”“分栽者,一年曰弱,二年曰強,八年曰艾,十二年曰耆,十五年日老。”但是,牡丹生長開花15年後,並不意味著牡丹整個生命周期快結束了,而是說它的旺盛開花從而轉弱了。如果花農能細心培育、加強管理,牡丹生長四、五十年乃至百年以上也是常有的。牡丹周期的變化,根據它的活動規律顯然可以分為兩個不同時期,即生長發育期(包括生殖)與相對休眠期。生長發育期即從每年春季2月間鱗芽萌動開始到10月底葉片枯落為止;相對休眠期則從枯葉時起到翌春芽萌動為止。
藥學價值
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藥用價值,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藥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藥物學。
[牡丹皮藥理作用及臨床套用]
1.抗炎抗菌作用:牡丹中的主成分丹皮酚灌胃對右鏇糖酐、醋酸和鹿角菜膠所致大鼠的腳腫脹有抑制作用;丹皮酚還能抑制醋酸或5-HT引起的小鼠腹腔或豚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高。臨床上套用複方大黃牡丹皮湯加減治療闌尾炎。體外試驗其煎劑對十餘種細菌有抗菌作用,有效成分為沒食子酸。
2.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丹皮酚灌胃對小鼠有鎮痛作用,腹腔注射或口服能減少小鼠自發活動,明顯延長環己巴吡妥鈉所致小鼠睡眠時間;還能明顯對抗戊四氮、士的寧、菸鹼和電休克所致的驚厥。臨床上與其他藥配伍,常用於經閉痛經以及跌扑傷痛等。
3.降壓作用:丹皮煎劑或丹皮酚,對麻醉犬、大鼠或腎型高血壓犬均有降壓作用。臨床上也曾試用單味牡丹皮治療高血壓症,有近期療效。
4.臨床多用其煎劑治療急、慢性闌尾炎、菌痢、過敏性鼻炎。
【文獻選錄】
《珍珠囊》:牡丹乃天地之精,為群花之首。葉為陽,發主也;花為陰,成實也。丹者赤色,火也。故能瀉陰胞中之。
《本草綱目》:赤花者利,白花者補,人亦罕悟,宜分別。
《四川中藥志》:治婦女月經不調,經行腹痛。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調經活血。
詠漢牡丹
清/吳明勤
鄗南古寺遊人多,知是牡丹開滿棵。
鄗南古寺遊人弱,知是牡丹開已落。
花開花落本尋常,世態從此分炎涼。
牡丹開後有芍藥,芍藥開時便蕭條。
世人強半愛牡丹,我從三十年前一游觀。
近年花比往年好,可憐賤子腰腳已衰老。
願栽花木移萬家,萬家都有富貴花。
怎奈移去難栽活,始知好花願將紅塵都擺脫。
寺僧愛將花護持,未許閒人折一支。
花開多在穀雨節,紅者如霞白如雪。
好花須將好意看,天香國色莫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