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梁台

柏梁台

柏梁台,古代漢族建築。屬於漢代台名。故址在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北長安故城內。也泛指宮殿。 地址在陝西西安未央區,漢長安城建章宮北,柏梁村附近。柏梁台大火給了漢武帝大展鴻猷的機會,使一個藏在他心中許久的夢想提前出爐。東柏梁、西柏梁這兩個村,之所以叫“柏梁村”,據《長安縣誌》上說,大約在清朝乾隆年間,人們誤將村東不到一里路遠的漢建章宮神明台遺址土夯台當成了漢未央宮“柏梁台”故跡,因而訛稱“柏梁台村”,由此得名。

基本信息

介紹

漢代台名。故址在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北長安故城內。泛指宮殿。

來源

東柏梁、西柏梁這兩個村,之所以叫“柏梁村”,據《長安縣誌》上說,大約在清朝乾隆年間,人們誤將村東不到一里路遠的漢建章宮神明台遺址土夯台當成了漢未央宮“柏梁台”故跡,因而訛稱“柏梁台村”,由此得名。那么柏梁台到底在哪裡呢?

歷史背景

位於盧家口村北、周河灣村南的這座夯土台,由於年代久遠,風雨侵蝕,加之人為破壞,台身垮塌較嚴重。當地村民說,過去這個圪塔子占地面積比現在大兩三倍,周圍都有漫坡,人可沿坡直上到台頂。現在漫坡已完全被切削掉了,四面懸崖陡壁很難攀登,形同孤島聳立。台下石碑上標註“未央宮夯台”,卻不能傳達更多的信息。村民向我透露,考古人員經過試探,發現這座夯土台西傍未央宮西宮牆,與西城牆僅隔30米。歷經兩千年風剝雨蝕,土台夯層依然清晰可辨。更令人驚異、匪夷所思的是台西北角上豁然顯現一個斜穿下來形似柱穴的空洞,不由得讓人聯想到《三國演義》第105回魏明帝派人從柏梁台拆取銅柱承露盤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演義……眼前這個默然矗立的夯台是否就是漢武帝建造的那個以香柏為殿梁、產生過有名的《柏梁台詩》並形成為後世所稱道的“柏梁體”的香聞十里、遐邇聞名的柏梁台呢?千古憑誰問,高台靜無聲。而《史記·平準書》上的記載讓我確信眾多方家的判斷沒錯,柏梁台就在這裡,而且只能在這裡。

典故

武帝時由於鹽鐵官營和“告緡錢”等措施的實施得力,朝廷“用益饒矣”。上林苑存放的沒收來的財物已經堆滿,於是“加廣”上林苑。而“加廣”前上林苑可能只限於秦舊宮苑渭南部分,即後來建的建章宮所復壓的部分,而此處離漢長安城未央宮最近。《史記·平準書》:漢武帝元鼎二年,“是時,越欲與漢用船戰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觀環之。治樓船,高十餘丈,旗幟加其上,甚壯。天子感之,乃作柏梁台,高數十丈。宮室之修,由此日麗。”柏梁台作為漢長安城進入大規模建設的標誌和見證,它的誕生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只有把柏梁台“安排”在靠近西城牆的地方,才最適合俯瞰上林苑的草長鶯飛、兔走狗逐,才最適合登高遠眺長安城西南昆明池上的壯觀景象。而將高台建在“北闕內”的話,人的視線就被坐落在龍首山上的前殿擋住了,失卻了“天子感之,乃作柏梁台”的本意。何況北闕內再建台,有無“重複建設”之嫌呢?當時未央宮西南是一片遼闊水域———滄池,使台不能再向南建。看來,要足不出宮而使上林壯景盡收眼底,這一位置得天獨厚。

十一年後,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史記·孝武本紀》載:“十一月乙酉,柏梁災。”,“十一月乙酉,未央宮柏梁台災。先是大風發其屋。”(《漢書》)柏梁台上的殿宇隨著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灰飛煙滅了,惟余高台獨聳。這一場大火燒掉了柏梁台上的宏偉建築,卻使一個宏大壯麗的巨製———建章宮橫空出世勢壓未央。柏梁台大火給了漢武帝大展鴻猷的機會,使一個藏在他心中許久的夢想提前出爐。柏梁台“犧牲”得值!

"柏梁"的詩

唐中宗十月誕辰內殿宴群臣效柏梁體聯句

潤色鴻業寄賢才,(李顯)

叨居右弼愧鹽梅。(李嶠)

運籌帷幄荷時來,(宗楚客)

職掌圖籍濫蓬萊。(劉憲)

兩司謬忝謝鍾裴,(崔湜)

禮樂銓管效涓埃。(鄭愔)

陳師振旅清九垓,(趙彥昭)

欣承顧問侍天杯。(李适)

銜恩獻壽柏梁台,(蘇頲)

黃縑青簡奉康哉。(盧藏用)

鯫生侍從忝王枚,(李乂)

右掖司言實不才。(馬懷素)

宗伯秩禮天地開,(薛稷)

帝歌難續仰昭回。(宋之問)

微臣捧日變寒灰,(陸景初)

遠慚班左愧游陪。(上官婕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