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柏梁

宴柏梁

【宴柏梁】宮室“柏梁台”。唐李世民《宴中山》:“回首長安道,方歡宴柏梁。”

基本資料

宴柏梁】宮室“柏梁台”。唐李世民《宴中山》:“回首長安道,方歡宴柏梁。”

歷史

三輔黃圖》卷五中記載:“柏梁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長安城中北闕內。”《長安志》引《廟記》:“柏梁台,漢武帝造,在北闕內道西。”《漢書》有“未央宮柏梁台”的記述。由此專家推測,柏梁台可能在直城門大街以南未央宮天祿閣附近,因為未央宮北司馬門就在這裡。而現在這裡已布滿民房,土台遺存了無痕跡。
而一種觀點則認為柏梁台在未央宮西,而且遺蹟尚存。元代李好文在《長安志圖?漢故長安城圖》中將柏梁台位置標註在未央宮以西,章城門與直城門之間。清代王森文在《漢唐都城圖》前記中說:“殿北二丘,當即天祿、石渠;又北一丘少西,當即柏梁故跡也。”劉運勇《西漢長安》一書中推測:“盧家口村東有一高約七米的夯土堆,可能是柏梁台故跡。”而在李志慧著《漢賦與長安》中有類似說法:“在今日西安西北郊盧家口村東有一殘存的高約7米的夯土堆,正與文獻記載的柏梁台位置相合。清代王森文判斷:‘當即柏梁故跡也。’”我幾次到盧家口村查訪,村民一致表示,村東從來就沒有過夯土堆,只在村北100米與周河灣村接壤處有一個夯土台。我懷疑“村東”之說應為“村北”之誤。
位於盧家口村北、周河灣村南的這座夯土台,由於年代久遠,風雨侵蝕,加之人為破壞,台身垮塌較嚴重。當地村民說,過去這個圪塔子占地面積比現在大兩三倍,周圍都有漫坡,人可沿坡直上到台頂。現在漫坡已完全被切削掉了,四面懸崖陡壁很難攀登,形同孤島聳立。台下石碑上標註“未央宮夯台”,卻不能傳達更多的信息。村民向我透露,考古人員經過試探,發現這座夯土台西傍未央宮西宮牆,與西城牆僅隔30米。歷經兩千年風剝雨蝕,土台夯層依然清晰可辨。更令人驚異、匪夷所思的是台西北角上豁然顯現一個斜穿下來形似柱穴的空洞,不由得讓人聯想到《三國演義》第105回魏明帝派人從柏梁台拆取銅柱承露盤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演義……眼前這個默然矗立的夯台是否就是漢武帝建造的那個以香柏為殿梁、產生過有名的《柏梁台詩》並形成為後世所稱道的“柏梁體”的香聞十里、遐邇聞名的柏梁台呢?千古憑誰問,高台靜無聲。而《史記?平準書》上的記載讓我確信眾多方家的判斷沒錯,柏梁台就在這裡,而且只能在這裡。
武帝時由於鹽鐵官營和“告緡錢”等措施的實施得力,朝廷“用益饒矣”。上林苑存放的沒收來的財物已經堆滿,於是“加廣”上林苑。而“加廣”前上林苑可能只限於秦舊宮苑渭南部分,即後來建的建章宮所覆壓的部分,而此處離漢長安城未央宮最近。《史記?平準書》:漢武帝元鼎二年,“是時,越欲與漢用船戰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觀環之。治樓船,高十餘丈,旗幟加其上,甚壯。天子感之,乃作柏梁台,高數十丈。宮室之修,由此日麗。”柏梁台作為漢長安城進入大規模建設的標誌和見證,它的誕生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只有把柏梁台“安排”在靠近西城牆的地方,才最適合俯瞰上林苑的草長鶯飛、兔走狗逐,才最適合登高遠眺長安城西南昆明池上的壯觀景象。而將高台建在“北闕內”的話,人的視線就被坐落在龍首山上的前殿擋住了,失卻了“天子感之,乃作柏梁台”的本意。何況北闕內再建台,有無“重複建設”之嫌呢?當時未央宮西南是一片遼闊水域———滄池,使台不能再向南建。看來,要足不出宮而使上林壯景盡收眼底,這一位置得天獨厚。
十一年後,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乙酉,未央宮柏梁台災。先是大風發其屋。”(《漢書》)柏梁台上的殿宇隨著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灰飛煙滅了,惟余高台獨聳。這一場大火燒掉了柏梁台上的宏偉建築,卻使一個宏大壯麗的巨製———建章宮橫空出世勢壓未央。柏梁台大火給了漢武帝大展鴻猷的機會,使一個藏在他心中許久的夢想提前出爐。柏梁台“犧牲”得值!
容齋洪氏《隨筆》曰:“白樂天《渭村退居寄錢翰林詩》敘翰苑之親近云:
‘曉從朝興慶,春陪宴柏梁。分庭皆命婦,對院即儲皇。貴主冠浮動,親王轡鬧裝。金鈿相照耀,朱紫熒煌。球簇桃花騎,歌巡竹葉觴。窪銀中貴帶,昂黛內人妝。賜禊東城下,頒曲水傍。樽分聖酒,妓樂借仙倡。’蓋唐世宮禁與外庭不至相隔絕,故杜子美詩:‘戶外昭容紫袖垂,雙瞻御坐引朝儀。’又云:‘舍人退食收封事,宮女開函近御筵。’而學士獨稱內相,至於與命婦分庭,見貴主冠服、內人黛妝,假仙倡以佐酒,他司無此也。”

相關圖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