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山

林一山

林一山,山東文登人,北平師範大學肄業,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水利部部長,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主任,水利部顧問。是第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

1、當代水利專家、毛主席稱他為“長江王”

簡介

林一山(1911年6月~2007年12月30日),男,1911年6月出生於山東省文登市澤頭鎮林村。1931年在濟南上中學期間,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4年6月參加革命工作。1935年9月進入北平師範大學讀書,193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北平師大地下黨中心支部書記,積極組織參與 “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1937年“七七事變”後,時任北平學生大軍訓地下黨總支書記的林一山同志,受山東省委指派,於同年9月前往膠東組織領導抗日武裝起義,歷任膠東特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特委書記和膠東區游擊司令員。1942年,面對日寇的鐵壁合圍,他按照八路軍總部和山東軍區的命令,積極組織反掃蕩鬥爭,粉碎了敵人圍剿膠東抗日根據地的圖謀。解放戰爭時期,林一山同志先後任青島市委書記兼市長,遼南省委書記兼軍區政委,遼寧省委副書記兼軍區副政委,第四野戰軍南下工作團秘書長。1949年從事水利工作,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水利部長兼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後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領導下,負責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設計,任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主任(國務院建制)。出任過水利部副部長、顧問等職。是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五、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組建長江水利委員會

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央作出了“以流域為單位,組織流域性水利機構”的決議。1950年,時任第四野戰軍南下工作團秘書長的林一山奉命組建長江水利委員會,並接管了原國民政府的長江水利工程總局。憑著一股鑽勁兒,林一山硬是在迷濛的長江水利問題治理和工程建設上趟開一條道路,成為一代水利泰斗。
1953年2月,林一山接到中共中央中南局通知,要隨毛澤東主席外出並匯報工作。19日,林一山備齊資料,隨著毛主席踏上了海軍“長江”艦,開始了三天三夜的難忘航程。
在“長江”號軍艦上,毛主席向林一山了解長江洪水的成因,問及長江流域氣象特點、暴雨區如何分布。林一山打開隨身帶的長江流域圖,一一回答了主席的提問。第二天,毛主席把話題轉入了長江流域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這個更大的題目上,林一山把已經做好的關於長江平原防洪工程的規劃向主席作了匯報。當匯報到治理長江的第三階段修建山谷水庫時,林一山展開草圖說,我們計畫興建一系列梯級水庫來攔蓄洪水,從根本上解除洪水的威脅,同時開發水電、改善航道、發展灌溉,最大限度地進行綜合利用。

長江王

在與林一山的交流過程中,毛主席為他對長江的了如指掌所驚嘆,稱他為“長江王”,這個稱號也自此流傳開來。在“長江”艦上,毛主席還第一次對林一山提出了南水北調和興建三峽大壩的宏偉構想,並通過一系列指示,從戰略高度指出了長江建設中最為關鍵的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兩個重大課題,使林一山豁然開朗。從此,長江流域的規劃工作便緊緊圍繞著這兩個中心開展起來。

我來給你當助手,幫你修建三峽大壩

從1953年到1958年,在5年的時間裡,毛主席曾6次召見林一山。1956年在武昌接見武漢地區黨政領導人,毛主席曾風趣地向林一山打招呼:“喔,你這個‘長江王’!”並對林一山說:“你能不能找個人替我當國家主席,我來給你當助手,幫你修建三峽大壩?”

2、半生治水 造福荊楚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荊江歷史上多次潰口,北沖江漢平原,南淹洞庭湖平原,鄂湘百姓深受其害。上任之初,林一山經過調查研究認為,荊江防洪問題的癥結,在於特殊年份洪水來量大大超過荊江河道泄洪能力。他提出“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解決辦法:荊江向南岸分流,開闢分洪區,以少量有計畫的淹沒,避免北岸大範圍而無法控制的水災。
1950年冬,毛澤東主席親自審閱並批准了林一山向中央報送的《荊江分洪工程計畫》。1952年春,荊江分洪工程全面動工。20多萬民工和8萬人民解放軍齊集荊江,夜以繼日地奮戰在工地上。從4月5日到6月20日,荊江分洪主體工程只用了77天就竣工,創造了水利工程建設史上的奇蹟。期間,林一山擔任工程副總指揮並主持技術工作,日夜奮戰在工地上。就在荊江分洪工程建成後不久的1954年,長江發生流域性特大洪水,荊江分洪工程三次開閘分洪,分洪總量達122.6億立方米,降低荊江大堤沙市水位約1米,荊江大堤和武漢市力保不失。
1958年林一山組織建設漢江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該工程不僅是漢江的重要防洪工程,也是今天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工程。他還多次深入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區,尋找一條從西南向西北調水的線路,並提出了西部調水方案。
1970年12月,中央在“文革”的特殊環境下,根據武漢軍區和湖北省的報告批准興建的葛洲壩工程,在準備嚴重不足的條件下倉促開工。這樣,施工不到兩年便問題叢生,難以為繼。1972年11月,周恩來抱病親自主持葛洲壩工程會議,宣布成立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指定林一山為技術委員會主任,具體修改設計任務由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承擔。正在此時,林一山卻被查出患了眼癌。為了不辜負主席和總理的委託,在身患重症的情況下,林一山仍通宵達旦地研究影響葛洲壩工程的技術問題,最終形成“一體兩翼”方案,將一個陷於困境的工程引向了成功。
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特別是在雙目失明的艱難條件下,他先後完成了《林一山治水文選》、《葛洲壩工程的決策》、《中國西部南水北調工程》、《高峽出平湖》、《林一山論治水興國》、《河流辯證法與沖積平原河流治理》等著作,成為一代水利理論大家。

3、不做大官做大事

一生的信條

林一山年輕時就很信奉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而不做大官做大事也成為他一生的信條。
當初林一山率“四野”南下工作團南下途中,中央宣布了廣西省領導班子的人選,張雲逸任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林一山任第一副主席。“四野”南下工作團到達武漢後,林一山在長江邊看到因水災流離失所、逃荒要飯的災民,看到沿街乞討的災區孩子們,他立刻脫下戎裝,投入到復堤救災工作當中。這次水災也讓他深深地體悟到水利是立國的根本。
當時,我們黨剛剛取得政權,國家建設百廢待興,本著“不做大官、要做大事”的信念,林一山向連番催促他的張雲逸同志表示了歉意,並不顧戰友們的勸阻,接受了中南局的挽留,不惜降級出任中南局水利部部長、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等職,並參加了對南京國民黨政府水利部和揚子江水利委員會的接管工作。

制定了“提高與擴大並重”的人事工作方針

1951年初,林一山制定了“提高與擴大並重”的人事工作方針,決定通過廣泛招聘、幹部輪訓、選送青年進校深造和招生招工的辦法,增加人員,提高質量。當年就從上海、南京、南昌等地招收了一批水利、財會、技工、醫務方面的專業人員和社會青年。在周恩來總理提議和批准下,林一山創辦了長江工程大學並擔任校長。學校1960年招生,“文革”期間停辦。短短6年的時間,共為中國水利事業培養了400多名中高級技術人才。
1950年,長江委剛成立不久,林一山就帶領大家提出了《長江建設五年計畫》,並最終提出了“治江三階段”的計畫。這一計畫得到了黨中央、毛主席和周總理的充分肯定,為後來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也為後來提出、論證、實施三峽工程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兩項跨世紀工程打下基礎,指明了戰略發展方向。

4、天福山起義重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1937年8月,日軍進犯山東。不久,德州平原禹城濟陽相繼失陷,山東告急。10月,中共山東省委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發動山東各地抗日武裝起義。會後,山東省委派林一山、張加洛等一批共產黨員到膠東;根據國共談判達成釋放政治犯的決議,被國民黨關押在監獄裡的共產黨員理琪宋澄鄒恆祿等出獄後,也被省委派來膠東。這些人到膠東後,宣傳中共抗日主張,組織人民抗日武裝。12月 15日,理琪來到膠東特委駐地——文登縣溝於家村,當晚召開特委擴大會議,傳達中共山東省委關於發動民眾起義,在膠東組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的指示,決定 12月 24日在天福山舉行武裝起義。23日夜,理琪等膠東特委領導人登上天福山,在玉皇廟內再次研究天亮後的具體行動。拂曉,於得水等帶領崑嵛山游擊隊30餘人登上天福山。天亮後,參加起義的其他青年農民和知識分子40餘人全部到齊。日出時,起義儀式在廟前廣場舉行。理琪首先代表特委做起義動員,並莊嚴宣布:“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正式成立。”最後特委決定張修己、張修竹留在溝於家村作聯絡,理琪、呂志恆、林一山等主要負責人繼續分頭髮動民眾,擴大武裝,其餘參加起義的人員組成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一大隊,於得水任大隊長,宋澄任政委。起義隊伍奔赴抗日第一線,並成功地組織了威海起義,解放牟平城。1938年2月 13日,膠東特委在牟平城南雷神廟研究下步工作時,被煙臺趕來的日軍包圍。理琪在戰鬥中犧牲,在林一山的指揮下,多數同志順利突圍。在近距槍戰中,林一山的右手腕部被敵人使用國際禁止的炸子子彈擊中,幾乎打斷。夜間突圍時他想甩掉右手,才發現有一半還連著。
天福山起義打響了膠東人民武裝抗日鬥爭的第一槍後,抗戰的烽火呈星火燎原之勢,在膠東大地熊熊燃燒。

5、後人評價和緬懷

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強烈的事業心

林一山同志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強烈的事業心。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使水利事業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他按照黨的安排,投身於治理長江的偉大事業。1950年2月,組建了“長江水利委員會”,積極研究探索中國水利發展和長江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提出治理好長江,首先要科學制訂好長江綜合治理規劃。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和支持下,他組織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歷盡艱辛,費時三年,編制了以防洪為重點、以水資源綜合利用為主體、涵蓋經濟社會建設各個方面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對推動長江水利建設和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了黨中央、毛主席和周總理的充分肯定。從1950年開始,他就著力加強長江堤防建設,1952年積極建議和組織建設荊江分洪工程,僅用75天時間建成該工程,創造了水利工程建設史上的奇蹟。他提出要把建設三峽水利樞紐作為治理開發長江的關鍵性工程。為有計畫、有步驟地推動興建三峽工程,1958年他組織建設了丹江口水利樞紐,該工程不僅是漢江的重要防洪工程,也是今天南水北調的水源工程。1972年,作為三峽工程重要組成部分的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面臨重大困難。當時他正患癌症(眼色素瘤)住院治療,遵照周恩來總理指示,他顧全大局,臨危受命,擔任國務院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負責人,把葛洲壩水利樞紐建設成為享譽世界的優質工程。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就提出了從丹江水庫自流引水,經華北直達京津的引水線路,也就是正在建設的“中線調水”工程。他還多次深入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區,尋找一條從西南向西北調水的線路,提出了西部調水方案。

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的重要奠基人

林一山同志在半個多世紀的治水生涯中,以自然辯證法指導長江治水理念,通過水利工程的理論與實踐,提出最佳化水庫調度和運用延長水庫的有效利用;水文與氣象相結合做好防汛預報和水庫預報調度;加強河勢研究,為水利樞紐工程總體布置方案提供良好基礎。1953年就提出了水庫移民工程的新理念,1975年率先成立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專門機構。先後完成了《葛洲壩工程的決策》、《中國西部南水北調工程》、《河流辯證法與沖積平原河流治理》和《林一山論治水興國》等專著。對水利工程技術理論和長江流域綜合治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是當代水利事業專家,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的重要奠基人。

主持制定長江流域規劃

20世紀50年代初,他主持制定長江流域規劃時,確立防洪為主,防洪、發電、灌溉、排澇、航運和向相鄰流域調水資源環境保護等綜合利用的規劃方針。明確流域規劃以三峽為主體。實踐證明這一規劃是富有遠見而有生命力的。

三峽工程研究的第一人

作為新中國領導三峽工程研究的第一人,林一山不拘泥世界權威專家所選的南津關壩址,經充分論證比選,重新選定三斗坪為最優壩址;把三峽工程擺在治理和開發長江的主體地位,並將各項水利技術研究工作納入興建三峽工程軌道;提出用修“母子壩”即修建三峽和葛洲壩兩個工程的辦法,解決三峽工程大壩以下河段航運問題並回收水頭;寫出無限延長三峽水庫壽命的論文《水庫長期使用問題》;研究“圍堰發電”、“分期開發”方案,以縮短三峽工程;還總結用“移民工程”取代“移民安置”的方針。
1972年,由周恩來總理提名,出任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主任,運用他自己總結的“河流辨證法”與“河勢規劃”理論,採取挖除江心小島葛洲壩和“一體兩翼”樞紐布置等措施,將一個陷入困境的工程引向了成功之路。該工程建成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研究“南水北調”方案

為解決北方地區缺水缺水問題,林一山很早就研究“南水北調”方案。50年代所選的丹江口水利工程是我國“五利俱全”水利工程的典範,還是向北方自流引水的理想水源樞紐。他提出的“西部南水北調工程方案”,為我國西北地區乃至新疆戈壁沙漠缺水問題找到了解決途徑。
他還提出了“把黃河的水與沙當作寶貴資源”的獨具一格的治黃方略,並於60年代親自進行“放淤稻改”試驗,很快取得成功並受到民眾歡迎。
林一山同志組織領導確立的治江戰略布局已逐步實現,並繼續在實施,極大的改變了長江流域的面貌,促進了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重視人才的培養

林一山同志在治江實踐中,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組建了專業齊全、技術水平較高的勘測、水文、規劃設計、科研等長辦科技人員隊伍,帶領科技人員學習“矛盾論”、“實踐論”,用正確的哲學思想指導治江實踐。林一山同志以身作則、重視深入實際、數十年來跑遍了大江南北,多次深入青藏高原,親自掌握豐富的實際資料。
林一山同志一生不計名利,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最高利益追求,幾十年如一日地獻身於長江的治理事業,多次放棄職務晉升的機會。

關心三峽的工程建設

1994年離休後,進入高齡的林一山不顧年老和雙目失明的困難,對解決我國西部水資源短缺的西部調水方案;三峽建成後長江中下游的河道治理;長江口的河道整治......等治江的重大戰略問題,仍在不斷的思考著、探索著,並提出一些新思想、新構想。
進入高齡的林一山仍關心三峽的工程建設。他時常回憶當年與毛澤東主席的交往:毛澤東曾要林一山找一個人來替自己當主席,而自己要幫助林一山修三峽大壩。每當憶及此事,林一山就會低聲吟詠起毛澤東的詩詞:“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6、短語概括傳奇一生

國家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在悼念首任主任林一山時,用短語概括了他傳奇的一生:
“近百年歲月,叱吒風雲。十五載戎馬生涯,求索北平,馳騁齊魯,鏖戰遼瀋,南下荊楚,壯志沖天。矢志不渝也,情操高尚矣,大禹傳人難忘林一山。逾萬里巨川,奔騰浩蕩。六十個治江春秋,辯證問水,三段固本,高峽平湖,南引北濟,厥功至偉。哲人其萎乎,餘澤長存焉,西陵石壁永鐫長江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