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

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

是綜合治理開發漢江的關鍵工程,又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 當毛主席指到丹江口時,林一山回答:“這裡可能最好。 “丹江口”三個字,在1952年3月19日就深深烙印在毛主席的心中了。

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文字

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由攔河大壩、水力發電廠、升船機及湖北、河南兩座灌溉引水渠等四個部分組成。是綜合治理開發漢江的關鍵工程,又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這項工程是為三峽工程計畫的第一個實施項目。

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俯瞰圖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俯瞰圖

工程於1958年9月1日破土動工。1962年大壩水下部分建成。1968年10月1日第一台機組發電,1973年竣工。

該水庫設計工程規模是壩頂高175米,正常蓄水位170米。工程修建期適逢我國三年經濟困難,依據當時國家的經濟情況和施工條件的變化,縮小了建設規模,壩頂澆築到162米,但預留了壩基,以利日後繼續建設,達到當時的設計規模。 攔河大壩壩高162米,全長2494米,正常蓄水位157米,正常蓄水庫容174.5億立方米。電廠裝機總容量90萬千瓦。單機6台,年均發電電量38萬千瓦時,湖北清泉溝灌和河南陶岔灌渠,年灌溉引水總量共15億立方米。升船機可提升150噸的駁船過壩,庫區內形成了通往陝西白河、河南淅川的兩條深水航道,可常年通航。水庫像煙波浩渺的人造海洋與富有神奇色彩的武當山相映成趣,形成了風景特異的旅遊勝地。

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於1959年11月下閘蓄水。1968年10月1日第一台機組發電,1973年工程全面竣工。1975年經國務院正式批准按157米蓄水。
現在丹江口水庫大壩長近5里、高162米,正常蓄水位157米,庫容最大蓄水量209億立方米,電站裝機6台,總容量90萬千瓦,年均發電約40億千瓦小時,電站承擔了華中電網43%的調峰、調頻任務,保證華中電網的運行安全。鄂豫兩條引丹灌渠,年均引水9億立方米,常年灌溉耕地360多萬畝,灌溉效益共5億餘元,使鄂西北、豫西南成為商品糧基地。另外工程建成後,形成了深水航道200公里,水庫形成的約700平方公里的水域和眾多庫汊,為發展淡水養魚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已成為年產1000萬公斤商品魚的水產基地。歷史上,漢江中下游洪澇災害十分頻繁,堤防三年兩潰,有"沙湖沔陽洲,十年九不收"之說;興建了丹江口水庫後,漢江防洪能力提高到可抵禦20年一遇洪水。
這個工程是全國最大的"五利俱全"(防洪、發電、灌溉、航運、養殖)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完全由中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自行建造和安裝、管理。

歷史和自然條件選擇了丹江口

1953年2月19日,毛澤東主席乘“長江”艦,第一次視察長江,從武漢到南京的三天三夜,林一山全程陪同。毛主席首先提出:“北方水少,南方水多,能不能把南方的水調一部分到北方?”。林一山回答,我們還設有研究過,目前還不敢想。接著林一山打開隨身帶著的一本上海《申報》社出版的地圖。毛主席手持紅藍鉛筆從四川北部的白龍江指到嘉陵江上游的西漢水,一一詢問能不能從這裡引水?林一山回答說不行,因為秦嶺以南的水,由西北向東南,流入四川盆地。越往下游,雖然水量也越大,但是地勢也越低。秦嶺太高打隧洞難以通過,既不經濟,也很困難,其下游工程量雖小,但水量也小,不太划算
當毛主席指向漢江時,林一山回答,有希望,因為漢江與黃河、渭河平行,分水嶺只隔著秦嶺和伏牛山,越往東,山體越小,地勢越低,但水量卻越大,引水工程量也相對較小。
毛主席又從陝西漢中以下,指到安康,直到湖北均縣,林一山都說,這還可以。當毛主席指到丹江口時,林一山回答:“這裡可能最好。”他分析說,這裡是漢江中游,又是丹江的匯合口,水量充足引水不用打洞且在巴山腳下,保持著理想的高度。他又說,1951年我們曾在這裡作過規劃研究和鑽探,計畫在這裡建壩蓄水,防洪發電,充分開發漢江的綜合效益,但沒有考慮南水北調問題。
毛主席又指向丹江口以下問道:“再往下呢?”
林一山說:“那可不行了,再往下游,河水變寬,漢水進入南陽、襄陽平原,沒有高山,失去建壩的條件。”
“好了”。毛主席從地圖面前直起腰來,恢復了他那指揮若定的氣派:“你即刻派人查勘,有資料就直接給我寫信,不一定等到系統成熟了再告訴我。”
可見毛主席對南水北調的希望是何等殷切,何等重視。請永遠記得這一天吧!
“丹江口”三個字,在1952年3月19日就深深烙印在毛主席的心中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