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者以製造盧溝橋事變為起點,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向全國發出通電,指出只有實行全民族抗戰,才是中國的出路,號召全國人民、軍隊和政府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本的侵略。1937年9月,中共山東省委根據中共中央在敵後放手發動民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的方針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以及中共中央北方局提出的“每個優秀的共產黨員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的號召,結合山東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發動抗日武裝起義和組織抗日武裝的十條綱領。綱領指出:建立黨直接領導的武裝,發動抗日武裝起義,是當前的緊迫任務;在韓復榘的軍隊開始撤退或潰散,日軍尚未到達或立足未穩之時,是發動起義的最好時機;起義部隊可用“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或“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的名義;用“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槍出槍”的口號,籌集抗日經費和槍枝彈藥。10月,由津浦鐵路南下的日軍磯谷廉介第十師團占領德州後,時任國民黨第三路軍總指揮兼山東省主席韓復榘,為保存實力,僅僅在黃河以北稍作抵抗,即率軍南逃。危難之際,中共中央和中共山東省委指示各地黨組織:要迅速動員組織民眾,抓緊在日軍入侵、國民黨逃跑、人民抗日情緒高漲的時機,及時領導人民舉行抗日武裝起義,建立抗日武裝;要團結一切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們,組成抗日統一戰線;要收容國民黨軍隊士兵參加起義部隊,大力收集民間槍枝以及爭取和改造一些掌握在愛國人士手裡的武裝;要建立敵後根據地,開展游擊戰,把山東抗戰的領導責任獨立自主地承擔起來。隨即,山東省委在濟南召開會議,制定了分區發動武裝起義的計畫,並派遣大批幹部到各地做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林一山、張加洛、理琪、宋澄等相繼趕赴膠東。
根據北方局和山東省委的指示,膠東特委積極開展統戰工作,先後在文登、榮成、牟平、蓬萊等地同國民黨地方政府達成了合作抗日的協定,從而為我黨獨立自主地領導抗日武裝鬥爭創造了條件。
起義過程
天福山位於文登、榮成、威海衛三縣(市)交界處,離文登城20公里,這裡峰巒連綿,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當地國民黨政府對其控制較松,容易隱蔽地開展革命活動,膠東黨組織初創時期就在這裡開展革命活動,這一帶的村莊在黨內被譽為“小蘇區”。著名的天福山起義就發生在這裡。
紅旗插上天福山
1937年12月初,在煙臺被捕關押在濟南的理琪回到了溝於家村,在中共膠東臨時工委的基礎上,成立了第四屆中共膠東特委,並出任書記。他和副書記呂志恆等一道積極籌備起義。12月15日晚,召開了特委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呂志恆、張修己、林一山、柳運光、宋澄、張修竹、王台、於得水等。會議決定於1937年12月24日在天福山舉行抗日武裝起義,以崑嵛山紅軍游擊隊為骨幹組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
12月24日,天還沒亮,理琪便率特委領導同志登上了天福山。在玉皇廟裡,大家抓緊時間再次周密地研究天亮後的具體行動。
天亮後,起義儀式正式開始了。理琪莊嚴宣布“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正式成立,並將“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一大隊”的軍旗鄭重授給大隊長於得水和政委宋澄。緊接著,於得水掏出手槍,向空中連發三槍。
儘管只有80多人,但三聲鳴槍卻激盪風雲,膠東抗日的大旗自此高高飄揚。
嶺上事件
天福山起義當天,林一山、於烺就抗日武裝和統戰工作發表了演說。最後決定張修己、張修竹留在溝於家作聯絡工作;理琪、呂志恆、林一山等主要負責人繼續發動民眾,擴大武裝;新成立的“三軍”一大隊由於得水、宋澄率領向西挺進,進行抗日宣傳。
第二天,“三軍”一大隊就從天福山西去進行宣傳。他們每到一個村鎮,都張貼標語,散發宣傳品,演唱抗戰歌曲,召集民眾開會宣傳黨抗日主張,不少青壯年報名參加“三軍”。
12月30日,當隊伍行至文登西部嶺上村時,突然遭到國民黨文登縣長李毓英五六百名軍警的包圍。我方雖然向敵方曉以民族大義,高呼愛國口號,但他們還是撕毀了“合作抗日”的協定,瘋狂圍捕。除大隊長於得水率部分隊員突圍外,大隊政委宋澄等29人被捕,關進文城監獄。面對敵人的審訊,宋澄、劉中華等嚴辭譴責了敵人破壞抗戰的罪行。後來,後迫於輿論壓力和起義隊伍的壯大,李毓英不得不釋放大部分人。不幸的是,中隊長王洪、邢京昌,小隊長隋清源三位同志因參加過“一一·四”暴動,被捕後被秘密殺害了。
威海起義
抗戰初期威海存在四種力量:一是以“民先”隊員孫端夫為首的國民黨政訓處進步力量;二是以郝道逵為首的國民黨海軍教導隊中間力量;三是國民黨威海專員孫璽鳳,想抗戰但受投降派鄭維屏的控制排擠,一心想離開威海;四是以公安局長鄭維屏為首的投降派。通過理琪、林一山、柳運光、於烺、孫端夫等耐心工作,威海海軍教導隊表示中立;政訓處大部分人員願意參加抗日;孫璽鳳同意我方幫他離開威海,他把倉庫中的武器交給我方的合作協定。
1938年1月15日,特委部分領導人趕到威海,並於當天下午打開專員公署倉庫,取出槍枝彈藥。為震懾反動勢力,本來想調於得水帶領隊員前來威海,但路遠聯繫不上,就在大水泊臨時找了一些農民一路聲揚是從崑嵛山下來的,儘管他們到威海後拿起槍還不知怎么用,但崑嵛山游擊隊的聲威使反動勢力的囂張氣焰一下矮了半截,沒有敢輕舉妄動。16日上午,由從天福山、大水泊趕來的人員及威海政訓處成員組成的起義隊伍,在專員公署大院集會,理琪宣布起義。下午,起義部隊護送孫璽鳳到碼頭,直至離開威海。晚飯後,起義隊伍高舉“三軍”大旗從威海趕往文登。
1938年1月19日,在大水泊成立了中共膠東軍政委員會和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司令部,理琪任主席兼司令員,呂志恆任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林一山任政治部主任,部隊轄兩個大隊和一個特務隊:第一大隊:大隊長孫端夫、政治委員宋澄;第二大隊:大隊長於烺(後於得水)、政治委員林乎加;特務隊:隊長杜梓林、政治委員孫鏡秋。此時,“三軍”擁有300多人,200多條槍。
在天福山起義的影響下,膠東各地相繼舉行抗日武裝起義,起義隊伍紛紛編入三軍,三軍隊伍不斷擴大。
膠東特委在派出得力人員西去協助和指導膠東各地組織起義的基礎上,2月5日,又決定在大水泊建立“三軍”留守處,堅持鬥爭,大部隊西上蓬黃掖,開赴抗戰第一線,控制膠東的抗日戰略中心地帶。
血戰雷神廟
1938年2月初,日軍自青島侵占了煙臺。隨後又兵分兩路:一路西犯蓬(萊)黃(縣)掖(縣)諸縣;一路東犯牟平,並成立了牟平偽政權。
1938年2月12日,“三軍”和特委機關到達崑嵛山區的崔家口一帶,接到在牟平城做兵運工作的共產黨員賀致平的信,信中說駐紮在龍泉鎮的原國民黨牟平縣保全大隊大隊長張建勛願意和“三軍”一起攻打牟平城。膠東軍政委員會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奔襲牟平城,趁敵人立足未穩,粉碎偽政權,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三軍”除由呂志恆率二大隊留守崔家口外,其餘部隊參加攻打牟平城。
當日黃昏,理琪率領“三軍”第一大隊及特務隊由崔家口向牟平縣城長途奔襲。崔家口距牟平城約100華里,部隊經過一夜急行軍,13日黎明到達牟平城外的小山崗。理琪等人一起觀察地形,研究攻城路線,作出了戰鬥部署,理琪、林一山和大隊領導率一、二中隊及特務隊從南門主攻,由各部抽出部分兵力從東門策應並攻城,三中隊在西門外擔任煙臺方向的警戒任務。拂曉時分,“三軍”將士迅速靠近牟平城,在敵人沒有發覺的情況下,南路猛攻城門,繳下崗哨的槍,占領城樓,隨後直逼牟平偽縣政府。東路直取東關,敵人未經接戰,就撤回城裡,“三軍”戰士緊追不捨,將商團武裝人員全部俘虜、繳械。兩路攻城隊伍很快在偽縣政府門前會合,一舉摧毀了偽政權,活捉了偽縣長宋健吾和偽公安局長、偽商會副會長等軍政人員170餘人,繳獲槍枝100餘支。上午10時許,“三軍”對俘虜進行教育後,將其大部分釋放,只押著宋健吾等幾個主要官員,攜帶著繳獲的槍枝彈藥,撤出牟平城。
攻克牟平城後,理琪、林一山率領“三軍”幹部戰士撤至距牟平城3華里的雷神廟。“三軍”司令部命令部隊休息待命,理琪、林一山和大隊幹部等在廟內南倒廳開會,研究下一步行動。中午時分,雷神廟突然遭到從煙臺趕來的近百名日軍的包圍。原來駐守煙臺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得到牟平城被襲的訊息後,在飛機的掩護下,乘汽車開往牟平城,由於負責阻擊和警戒的部隊缺乏戰鬥經驗,已自行轉移,因此日軍得以迅速將雷神廟包圍。在雷神廟南倒廳開會的理琪等人,聞聲衝出屋外,見敵人已逼近圍牆和大門,形勢十分危急,突圍已經不可能了。面對數倍於己、武器精良的敵人,理琪指揮大家沉著應戰,嚴密防守。幹部、戰士迅速占領了雷神廟的正殿、東西廂房和南倒廳,嚴密封鎖了南大門。敵人集中火力,瘋狂向大門猛攻,守衛大殿及東夾道的宋澄、張玉華、李啟明,守衛東廂房的林一山、胡秀山、胡春林和守衛西廂房及西南角落的姜克、谷熙純、宋乾卿、杜梓林,互相配合,構成交叉火力,向敵人猛烈射擊。在南倒廳的孫端夫、司紹基、袁國華、田野、黃在(女)、夏來(女)、李今輝(女)也死死地把住視窗,嚴密封鎖,打退敵人的多次進攻。敵人從正門幾次進攻受挫,就變換招數,從屋外爬上屋頂,企圖從上面壓制“三軍”將士。指戰員們毫不畏懼,沉著應戰,嚴密防守。理琪冒著槍林彈雨,指揮戰鬥,後不幸身中3彈,但仍然忍著劇痛指揮戰鬥(突圍後,因傷勢過重犧牲)。林一山手腕被打傷,腿部也中彈,仍堅持指揮戰鬥。杜梓林爬上院牆,向西南方向的敵人猛烈射擊,敵人的火力被吸引過來,正面的壓力減輕了,可他自己卻不幸中彈犧牲。指戰員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打退了敵人的數次衝鋒。敵人因久攻不克,瘋狂地放火燒房,南倒廳被燒塌,戰士們轉移到東西廂房繼續戰鬥,堅守陣地。晚上7時許,賀致平看到飛機一直在牟平城上空盤鏇,估計可能是“三軍”在進攻牟平城,建議張建勛趕快參戰,張建勛立即率部奔向牟平城進行策應。敵人聽到槍聲,認為是“三軍”的增援部隊趕到,再加上天完全黑了下來,不敢戀戰,就匆匆收兵向煙臺方向撤退,宋澄等趁機組織和指揮大家從西南的便門突圍出來。
雷神廟戰鬥從午後打到晚上,激戰六七個小時。“三軍”指戰員二十餘人以簡陋的武器裝備,抗拒數倍於己且武器裝備精良的敵人,數次打退敵人的進攻,取得斃傷日軍50餘人、擊落一架飛機的重大勝利。戰鬥中,“三軍”也付出了沉重代價,“三軍”司令員理琪、特務隊隊長杜梓林等4人英勇犧牲,林一山、宋澄等負傷。
攻克牟平城,血戰雷神廟,是中共膠東特委創建的“三軍”打響的膠東抗戰第一槍,給侵略膠東的日軍以迎頭痛擊,堅定了膠東軍民抗戰的決心和信心。
乘勝西進
“三軍”乘勝西進,1938年9月18日,在掖縣沙河鎮“三軍”和膠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奉命合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五支隊。這支英雄的武裝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展成為4個軍2個師又25個團,在著名將領許世友、林浩、聶鳳智、吳克華、彭嘉慶、劉浩天等指揮下,僅原第41、27、31、32四個軍的不完全統計,殲敵就達到75萬餘人之多(其中抗日戰爭14.6萬,解放戰爭58.5萬,抗美援朝2.1萬),湧現了中央軍委授予的“濟南第一團”、“濟南第二團”,華東野戰軍授予的“濰縣團”,縱隊授予的“塔山英雄團”、“守備英雄團”、“白台山英雄團”等諸多集體和夏侯蘇民、任常倫、劉奎基、魏來國、鮑仁川、程遠茂、黃相和、劉坤、蔡萼等一大批全國著名的戰鬥英雄,以及遲浩田、張萬年兩位軍委副主席為代表的一大批高級將領和黨、國家領導人,為中國人民的民族獨立和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相關人物
理琪
理琪(1908-1938),原名游建鐸,河南省太康縣新店鎮游莊村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春,理琪臨危受命來到膠東領導革命鬥爭,他主持成立中共膠東臨時特委,並被選為特委書記。他是膠東革命的先驅,是發動天福山起義的英雄,是犧牲在膠東抗日戰場上的最高指揮員。1938年2月13日,理琪等20多人在離牟平城東南3里的雷神廟被前來偷襲的駐煙日本海軍陸戰隊包圍。子彈擊中了理琪的腹部,腸子被打斷,血流不止,他忍著劇痛,繼續在槍林彈雨中堅持指揮。天黑後,同志們背著理琪同志突圍脫險,但他還是不幸犧牲,時年只有30歲。2014年,他入選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理琪為膠東革命作出的傑出貢獻和留給膠東人民的寶貴精神彪炳千秋。呂志恆
呂志恆(1911—1979),曾用名呂其恩,遼寧省莊河縣人。1932年考入煙臺省立第八中學。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膠東臨時工委書記、膠東特委副書記。1937年12月24日,參與發動天福山抗日武裝起義。1945年8月組織挺進東北先遣隊,後任中共安東(今丹東)市委書記,安東省副主席等職。建國後歷任中共瀋陽市委常委、哈爾濱市市長等職。曾當選為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林一山
林一山(1911—2007),山東文登人。193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北平師大地下黨中心支部書記。1937年9月受中共北方局和山東省委指派前往膠東組織領導抗日武裝起義,歷任中共膠東特委委員、中共膠東區委常委兼宣傳部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中共遼南省委書記兼軍區政委、中共遼寧省委副書記兼軍區副政委、第四野戰軍南下工作團秘書長。1949年開始從事水利工作,歷任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黨委書記,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主任、黨委書記,水利部顧問等職,被譽為“紅色水利專家”和“長江王”。
宋澄
宋澄(1910—1941),原名宋錫奎,又名宋文山,山東榮成人。1930年在燕京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12月下旬,建立文登縣第一個共產黨小組,任組長。1932年春,宋澄受組織派遣,到北平門頭溝煤礦負責領導工運。1933年3月,共青團山東省委遭破壞,宋澄受黨組織委派赴濟南擔任共青團山東省委書記。後因叛徒告密被捕。在獄中,宋澄創造出敲牆互通情報的暗語信號,打通“犯人”間不能接近的障礙,成立獄中黨支部,在獄中宣傳黨的政策,鼓動獄友堅持鬥爭。“黨的安排就是我的理想,黨的工作就是我的需要。”這是宋澄的格言。宋澄獲釋出獄回到膠東,與理琪、呂志恆等一道,發動民眾武裝民眾,在天福山舉行武裝起義,創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宋澄曾任“三軍”第一大隊政委、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隊第五支隊政委。1941年,因積勞成疾,病故於魯南革命根據地,年僅31歲。中共山東省委為他舉行追悼會,省委書記黎玉致悼詞,給予高度評價。
張修己
張修己(1908—1986),山東文登人。1934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膠東特委巡視員、“一一·四”暴動東路第二大隊政委、中共文登縣委書記、中共膠東特委委員、膠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軍械部部長、中共膠東特委保衛局局長、膠東區委民運部部長、膠東各救總會會長等職。建國後歷任國家建築工程部行政司司長、淄博市副市長等職。曾當選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為山東省顧問委員會委員。
柳運光
柳運光(1918—2016),山東棲霞人。1934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膠東特委巡視員、中共膠東臨時工委委員、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軍政委員會委員、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二十五旅政委、中共膠東區委統戰部部長。1939年赴延安參加中共七大。1945年12月,任中共大連市委副書記兼大連市工會副主席。1949年6月至9月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職工工作委員會副書記,青島市軍管會委員,中共青島市委委員、工業部部長。1953年後歷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工業部副部長、第一機械工業部船舶局副局長、東北工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成都地質學院黨委書記。1983年6月離休。1984年被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聘為理論研究員。
於得水
於得水(1906—1967),山東文登人,7次負重傷、13次受嘉獎的身經百戰、出生入死、屢建奇功,是《苦菜花》中於得海團長、《山菊花》中於震海隊長的原型。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文登武裝小組組長、“一一·四”暴動東路第三大隊大隊長、崑嵛山紅軍游擊隊隊長、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一大隊大隊長、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旅第十四團副團長、東海行署專員兼文西行署主任、膠東軍區東海軍分區司令員、膠東軍區武裝部第一副部長、浙江省軍區第六軍分區司令員、浙江省軍區後勤部副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任安徽省民政廳副廳長、安徽省第三屆政協常委。“文化大革命”中慘遭迫害,1967年2月26日,含冤去世,引起周恩來總理高度關注。1979年2月19日,中共安徽省委在合肥舉行追悼會,為於得水徹底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於烺
於烺(1903—1940),山東文登人。193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24日,參加天福山起義。1938年1月,參與威海起義。之後,任新成立的膠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二大隊大隊長。12月,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同意保留蓬、黃、掖三縣抗日民主政府,委任於烺為掖縣縣長。1939年7月,中共掖縣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召開,於烺被選舉為縣委委員。1940年4月,掖縣臨時參議會成立,一致推選於烺為掖縣縣長。5月,縣政府保全大隊升級編入主力部隊,縣政府重新組建了保全大隊,於烺兼任大隊長。
張玉華
張玉華,1916年出生於山東文登,1937年12月參加天福山起義,1938年2月參加雷神廟戰鬥。抗戰期間,張玉華3次負傷,其中一顆彈丸至今留在體內。解放戰爭期間,先後參加遼瀋、平津、衡寶、解放海南島等戰役。1950年,率一一八師入朝作戰,該師大膽穿插分割戰術受到志願軍司令部的通報表揚。回國後,歷任40軍副軍長、瀋陽軍區炮兵政委、武漢軍區副政委、南京軍區副政委等職,1964年晉升少將。1986年離休後,投身慈善事業,先後向全國各地貧困民眾、學校捐款40多萬元,捐贈大米2萬斤,2012年他獲得“中國好人”殊榮。2015年9月3日,他參加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
膠東雄師
幾十名崑嵛山紅軍游擊隊星星之火,以天福山起義為標誌燃遍了膠東大地,至今膠東子弟仍保留有三個集團軍,在全國可以說絕無僅有。回顧天福山起義的崢嶸歲月,不能不使人思緒萬千。從全局高度看,其意義十分重大,從歷史角度看,其影響非常深遠,用革命尺度來衡量,其貢獻特別巨大。所以,毫不誇張地說,天福山是一座偉大的山、光榮的山、英雄的山、勝利的山。天福山雄風常在,豐碑永存,光照千秋。戰功卓著的41軍
膠東子弟兵10個團和林一山等率領的3000名地方幹部,背負著黨中央和膠東人民、闖關東父老鄉親的重託分批從海上挺進東北,進至安東、莊河、營口等地,以8個團兵力擴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擔負剿匪、擴軍和開闢根據地任務,先是殲日偽殘餘等4000餘人,初步站住了腳,爾後攻占營口,殲國民黨軍25師1700餘人,挫敗了敵人從營口登入計畫,為我軍搶占東北贏得了寶貴時間,做出了歷史性貢獻,也為粉碎敵人進攻創造了條件。1946年2月,與敵主力新6軍血戰沙嶺,打擊了敵人囂張氣焰,4縱也付出了2000餘人傷亡的代價;3月“三保本溪”,殲敵4500餘人;5月攻克鞍山、海城,殲敵184師大部8000餘人;10月參加新開嶺戰役,殲敵嫡系25師8900餘人,受到毛主席、中央軍委嘉獎;12月到1947年4月,進行“四保臨江”戰役,殲敵7700餘人,冒嚴寒插入敵後遭敵多次圍攻,遼東軍區為“三進敵後”的4縱11師全體指戰員每人記功一次,這在我軍歷史上也是罕見的;5月至1948年初,我軍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參加了攻勢作戰,攻克梅河口、遼陽、鞍山、營口等地,殲敵2.9萬餘人;9至11月,參加遼瀋戰役,經六晝夜艱苦卓絕戰鬥,擊退了有海、空配合的國民黨11個師的輪番進攻,殲敵6889人,確保了錦州戰役勝利,為遼瀋戰役勝利做出了歷史性貢獻。11月4縱改編為第41軍,入關後首戰康莊,殲敵6885人,再戰懷來殲敵8115人,三戰張家口殲敵38058人。爾後奉命保衛北平,改編起義部隊。1949年4月南下,9至12月參加衡寶戰役,殲敵5000餘人;廣西戰役殲敵8600餘人,爾後擔負剿匪任務。在解放戰爭中,從東北轉戰平西、兩廣,經歷戰役戰鬥440餘次,解放縣以上城市30餘座,殲敵18萬餘人,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四野五大主力之一。
軍政雙勝的27軍
1945年9月,美第七艦隊陸戰6師以對日“受降”為幌子,搶占了青島海軍基地,又企圖在早已被我軍解放的煙臺登入,被我軍嚴正拒絕。接著蔣8軍在美軍艦幫助下抵青島,一方面由偽軍改編“國軍”一起,沿膠濟路向膠東大舉進攻,搶奪勝利果實,一方面企圖從陸地、海上運兵配合搶占東北。我軍一邊組建第5師,擴編警4旅,一邊以13團為中流砥柱在膠濟路展開為期三個月的阻敵進犯,迫敵無法打通膠濟路。1946年6月,在國內戰爭一觸即發之際,5、6師抓住戰機,發起膠高即戰役,殲偽頑萬餘,擊斃趙保原,控制了膠濟路東段百餘里,改善了我軍戰略地位。當敵54軍從青島登入後,我5、6師和警3旅又與敵展開5個月膠東保衛戰,殲敵2.2萬餘人。1947年2月以5、6師和警3旅組建華野第9縱隊。一出膠東打萊蕪,殲敵77師擊斃師長田君健,俘73軍中將軍長韓浚,粟裕說:“9縱功也不小”。二出膠東白馬關阻敵11師7晝夜,殲敵2000餘人。5月參加全殲“王牌”74師孟良崮戰役,率先攻上山頂,殲敵6700餘人,被陳毅譽為“猶如猛虎”。7月,為配合劉鄧和外線兵團出擊牽制敵人,與敵五大主力之一11師血戰南麻臨朐,雖殲敵3700餘人,但為戰略全局勝利9縱付出了8300餘人傷亡的代價。8月,為粉碎敵人進攻,在膠東內線阻擊敵人,在危機關頭於道頭抓住戰機殲敵1786人,轉危為安,扭轉了戰局。10月在膠河戰役中殲敵4500餘人,最終粉碎了敵人“重點進攻”,之後開展追擊戰,殲敵2800餘人。三出膠東,智取周村,殲敵1.5萬;穩奪濰縣,殲敵1.1萬,率先攻破城垣,27師79團被華東局、華東野戰軍授予“濰縣團”稱號;在濟南戰役中,9縱司令聶鳳智站在戰略全局高度,發揚“三爭”精神(爭任務,爭第一,爭頭功),將“助攻”改“主攻”,打亂了敵人防禦部署和指揮,9縱73團在三次攻擊失利情況下,總結教訓,終於登上內城,8天8夜攻克濟南,9縱殲敵2.7萬餘人,為戰略決戰爭取了時間,為戰役勝利立下了奇功,毛主席於濟南解放當日簽發電令授予73團“濟南第一團”稱號,這是解放戰爭中毛主席簽發的唯一嘉獎令。參加淮海大決戰率先突破碾莊圩,擊斃邱清泉,共殲敵5.6萬餘人。渡江戰役,派出先遣渡江偵察大隊,又率先突破江防,獲“渡江第一船”,接著江南追擊,8晝夜行程800里,圍住敵人8萬。上海戰役,嚴守紀律,在不使用炸藥、重炮情況下,殲敵2.7萬餘人,取得了軍政雙勝美譽。在解放戰爭中,第27軍共殲敵22.5萬餘人,創野戰軍軍級單位殲敵之最,成為華野四大主力之一。
1950年參加了抗美援朝,在第二、五次戰役和金城防禦作戰中共殲敵2.1萬人。在柳潭裡重創美陸戰第1師,在新興里全殲美7師31加強步兵團(北極熊團),繳獲團旗一面,擊斃上校團長麥克萊恩,受到彭德懷司令員高度評價。
英勇善戰的31軍
為抗擊國民党進攻,西海獨立1團(後編為6師16團)2連,1946年11月奉命堅守粉子山前哨陣地象山,敵人在飛機、軍艦和大炮掩護下,成連成營向象山猛攻,連長劉宗明率2連阻敵於陣前,連長身負重傷後,政指李悟接替指揮,彈藥打完了就用刺刀捅,刺刀捅彎了就用槍托砸,槍托砸碎了,就用石頭砸,連續擊退敵人27次衝鋒,堅持陣地三天四夜,牢牢守住了陣地,最後全連僅剩下7名戰士,戰後膠東軍區授予2連“象山連”稱號。
第三個5、6師成立後,參加了沙河追擊戰,膠濟路東段、太保莊戰鬥,積極配合華野主力作戰。1947年8月以5、6、7師組建華野第13縱隊,此時正值敵人向膠東進攻之際,即投入膠東保衛戰,以運動防禦阻擊敵人進攻。為配合膠河戰役,攻克掖縣城,阻敵西援,全殲守敵3000餘人,當敵整編54師由萊陽東犯海陽時,圍困敵人一個月,殲敵4100餘人,遲滯敵海運外調,打亂了敵人戰略部署。爾後奉命配合7縱三打城隍廟,殲敵1100餘人,攻克萊陽,接著浴血將軍頂,進行八晝夜萊陽保衛戰,殲敵4400餘人。
為阻敵西援濰縣,阻敵於大沽河兩岸,殲敵4440餘人,之後西進津浦路與7縱攻擊兗州守敵國民黨12軍,全殲守敵,13縱殲敵1.5萬餘人。在濟南戰役中13縱殲敵1.5萬餘人,先突破卡子門進入商埠,經一夜激戰,奪占永綏門,攻進外城,接著經坤順門城頭反覆拼殺,終於殺進內城,109團如同一把利劍,四晝夜連破敵四道防線,為突破內城立下了特殊功勳,毛主席親自簽批中央軍委電令授予109團“濟南第二團”稱號。淮海戰役,先包圍台兒莊,接應張克俠、何基灃起義,接著攻擊曹八集,殲敵3000餘人。參加解放靈璧,追擊李延年、劉汝明兵團,殲敵5000餘人,最後對黃維兵團10天圍攻,俘18軍軍長楊伯濤,為戰役勝利做出了貢獻。13縱改編為31軍後,參加渡江戰役,于靖江渡江,控制江陰,占武進,克宜興,切斷逃敵退路,在郎廣地區殲敵1.7萬餘人。上海戰役在周浦、高橋殲敵1.7萬餘人,接著向福建進軍,參加了福州、漳廈戰役殲敵3.7萬餘人,之後又解放了東山島。在解放戰爭中,31軍轉戰魯、豫、蘇、滬、浙、閩等地,參加戰役戰鬥200多次,共殲敵16萬餘人,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立下了卓越戰功,成長為三野一支英勇善戰勁旅。
殲敵萬餘的32軍
1948年3—5月,為適應戰爭形勢發展需要,華東軍區又組建了第四個5、6師。5師即在東線大沽河地區阻擊青島之敵西援濰縣。10月,為策應淮海戰役,5、6師在青島、即墨封鎖監視敵人。12月,對青島、即墨來犯之敵予以反擊,殲敵一個團大部。1949年2月以5、6師編成32軍,轄94、95師,4月,在膠東軍區100旅配合下,對青島、即墨之敵發起攻擊,相繼攻占即墨、青島,殲守敵2200餘人。1950年1月又組建了96師,2月32軍由青島南下福建,執行以剿匪為主的海防、警備和作戰任務,到11月共進行大小戰鬥380多次,殲匪8000餘人,有力配合了福建土改和剿匪鬥爭。11月,32軍撤銷建制。
起義遺址
天福山 | |
天福山起義紀念塔 | |
天福山起義特委臨時會址 | |
天福山起義會址 | |
天福山起義紀念館 |
意義影響
天福山起義,是膠東抗戰史上的大事,是中國抗戰史上的重要一頁。這次起義,點燃了膠東抗戰的烽火,激發了人民的愛國熱情,鼓舞了人民的鬥志,振奮了民族精神,為建立膠東抗日根據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創建的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不僅開創了膠東抗日武裝鬥爭的新局面,也使得山東的抗戰形勢出現了新的轉機。由天福山起義部隊發展起來的人民武裝,不僅在抗日戰爭,而且在解放戰爭和新中國的建設中,也都發揮了巨大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天福山起義具有廣泛的影響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天福山起義點燃了膠東抗日的烽火。天福山起義是在日軍大舉進逼山東、大片國土淪喪的關鍵時刻,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爆發的。剛剛組建的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雖然人數不多,但雷神廟打響的膠東武裝抗日第一槍,春雷般地震撼了膠東。這一槍不僅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而且極大地擴大了共產黨在膠東的影響,激發了膠東人民的抗戰熱情,增強了膠東軍民抗戰必勝的決心和信心。雷神廟戰鬥如星星之火,點燃了膠東抗日的烽火。天福山起義則成為膠東抗日的一面旗幟,引導抗日武裝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在天福山起義不久,相繼在威海、黃縣、蓬萊、萊陽、牟平、榮成、即墨、福山、棲霞等地爆發了十餘次武裝起義,隨後又都編入“三軍”序列。
其次,“三軍”開闢的抗日根據地,為山東其他根據地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三軍”西上開闢的抗日根據地,是山東第一個抗日根據地。膠東特委十分重視根據地的建設,在三個縣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了山東省第一個專區級抗日民主政權——北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各級抗日民主政權結合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開展根據地建設,如頒布抗日施政綱領,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建立保全司令部和人民法院,維護社會秩序,保護人民利益;接管海關,制定新的稅收制度,增加財源,保障抗日戰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膠東特委的機關報《大眾報》,成為宣傳抗日,鼓舞軍民抗日的有力工具;建立多種形式的民眾救國組織,廣泛團結各階層愛國民眾;開展大生產運動,發展根據地經濟;建立兵工廠,提供武器裝備;建立全省第一家人民銀行——北海銀行,阻止了偽鈔的泛濫,穩定了根據地金融市場,促進了工農業和商業的發展。這些創造性的經驗,指導了其它根據地的建立和建設,這對堅持山東敵後抗戰,對山東抗戰的戰略反攻都具有重要意義。
其三,天福山起義發展壯大的隊伍,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立下了不朽功勳。天福山起義建立的“三軍”,經過多次分合數次整編,隊伍不斷壯大。這支1937年起義時的不足百人的隊伍,到1938年12月份,就發展到了7000多人,占當時山東武裝起義部隊2.45萬人近三分之一,為膠東抗日的主要力量。抗戰勝利時隊伍已達數萬人。武器裝備由長矛大刀、土槍、破舊步槍發展到“三八”式、機槍和迫擊炮,其戰鬥力有了很大提高。在抗日戰爭中,以“三軍”為火種發展起來的膠東人民抗日武裝,共作戰7500多次,消滅日偽頑軍14.6萬餘人,為奪取膠東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解放戰爭中,以天福山起義抗日武裝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和第27軍、第31軍等,南征北戰,屢見奇功,湧現出“濟南第一團”“塔山英雄團”等許多著名的英雄戰鬥集體。他們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汗馬功勞。新中國成立後,他們又繼續為保衛祖國安全,為國家的繁榮發展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