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
鰓金龜科昆蟲的1種。又稱黑絨金龜子,天鵝絨金龜子,東方金龜子,分布於中國的東北、華北、寧夏、甘肅、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省(區);朝鮮、蘇聯遠東沿海地區、薩哈林島和日本。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6~9毫米,體闊3.1~5.4毫米。小型甲蟲,體卵圓形,黑色或黑褐,也有棕色個體,微有虹彩閃光。頭大,唇基長大粗糙而油亮,刻點皺密,有少數刺毛,中央多少隆凸、額唇基縫鈍角形後折,與前緣幾平行。觸角9~10節,多數為9節,鰓片部3節。頭面有絨狀閃光層。前胸背板短闊,前後緣幾平行,密布粗深刻點,前緣、側緣有長毛,前側角前伸銳角形,後側角鈍角形,後緣無框線。小盾片舌形。鞘翅粗糙,密布刻點,有9條淺縱溝。臀板大,三角形,雄體臀板末端向前彎,側緣內彎。腹部每個腹板有毛一排。足較細短,前足脛節扁闊,外緣有2齒,後足脛節狹厚,散布著深而明顯的刻點,末端2距遠隔,著生於跗節兩側。爪成對,爪端深切。
卵
橢圓形,乳白色,有光澤,孵化前色澤變暗。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16—20毫米。頭黃褐色。體彎曲,污白色,全體具黃褐色剛毛。胸足三對,後足最長。腹部末節腹毛區中央有筆尖形空隙,腹毛區後緣12—26根長而扁的刺毛,排列成橫弧形,中央明顯中斷,肛孔呈三射裂縫狀。
蛹
6—9毫米,黃褐至黑褐色。腹部末端有臀刺1對。
寄主
牡丹、芍藥、菊花、月季、羊蹄甲、臭椿、沙棗、大葉相思、泡桐、苦楝、花梨木、臘腸樹、蘋果、梨、桃、杏、棗、梅花等149種植物。
生活史和習性
1年發生l代,以成蟲在20—30厘米土層越冬。第二年,當土地解凍達到越冬部位時,越冬成蟲開始活動。4—5月初,連續5天平均氣溫在10℃以上時,成蟲大量出土,5月上旬至6月下旬為盛發期。出土成蟲開始多集中在蒲公英、苦蕒菜等發芽早的闊葉雜草上取食,也喜食榆樹和楊樹的嫩葉。
與環境的關係
成蟲午夜至14時潛伏於表土層,14時以後開始活動,隨著溫度升高,出土時間向後移,直至午夜前均可活動,以溫暖無風天氣出土最多。在剛出土5—7天,成蟲靠爬行轉移,氣溫較高時靠飛翔擴散。雄蟲飛翔力極強,雌蟲只能短距離飛行。成蟲有較強的假死性和趨綠性。成蟲經過一段時間的取食,開始交配產卵。雌成蟲在荒地或農田桓株根部附近入土營造小土室產卵,卵單產,但通常10—30餘粒。產卵盛期5月末至6月初。產卵量受食物條件影響,多者可達200餘粒,產卵期7—50多天,平均20—40天。成蟲壽命長,有些個體可兩次越冬。卵5—10天孵化。幼蟲以土中植物殘渣和幼根為食。幼蟲4齡,歷期50—60天。末齡幼蟲在20—30厘米深處作土室化蛹。蛹期10多天,羽化的成蟲多數不出土,就在土室中越冬,翌年春季出土活動。
危害
東方絹金龜系中國北方重要林業害蟲之一,尤其對苗木為害嚴重。通常年生1代,以成蟲越冬。越冬成蟲於4月上旬開始出土活動。成蟲食性甚雜,可為害40餘科約150種植物,在北方一些省(區),由於它每年出土活動早,數量大,常群聚為害苗木、防護林、固沙林和果樹的芽苞、嫩芽,造成嚴重損失。其蠐螬食害作物、樹木的地下部分,因食量小,食性雜,一般不造成嚴重損害。
防治措施
1、蘸農藥插枝誘殺法:於成蟲出現盛期,在無風無雨的15時左右,用50~60厘米長的楊枝條蘸上80%敵百蟲20倍稀釋液,在楊樹新植林地,每隔4~5米插1枝,每隔3~5天插1次,連續插3次。
2、噴灑農藥:在成蟲盛發期,直接向被害苗木部位噴灑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2000~8000倍液,5天噴1次,連續噴灑3次。
3、根部施藥法:48%樂斯本乳油150~200毫升/畝,兌水200千克,澆灌根部;或150毫升/畝拌乾細土15~20千克埋施東方絹金龜通常年生1代,以成蟲越冬。越冬成蟲於4月上旬開始出土活動,
4月中旬到5月下旬為成蟲危害盛期。以晴天在下午16時以後飛到苗上群集啃食樹葉,食後鑽入土中過夜,常將新植苗木萌發的芽苞啃光,使成片新植林乾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