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喇喇蛄是螻蟻的統稱,也成拉拉蛄
俗稱拉拉蛄、地拉蛄等。屬直翅目、螻蛄科。
危害特點
螻蛄在地下咬食剛播下的種子和已萌發的幼芽,造成幼苗枯死。稍大的菜苗受害,多將近地處的嫩莖咬成亂
麻狀或咬斷,使菜苗枯倒。螻蛄除直接危害菜株外,還因螻蛄在土壤表層穿行造成縱橫隆起的隧道,使幼苗根部與土壤分離失水而枯死。在蔬菜苗床上,螻蛄穿行的隧道對幼苗的為害比直接食害還嚴重。一個苗床只要有幾個螻蛄便會造成很大損失,甚至毀床。移栽後的菜苗也可因此造成缺苗斷壟,使蔬菜大幅度減產。
種類特徵
非洲螻蛄成蟲體長30—35毫米,灰褐色,腹部色較淺,全身密布細毛。頭圓錐形,觸角絲狀。前胸背板卵圓
形,中間具一明顯的暗紅色心臟形凹陷斑。前翅灰褐色,較短,僅達腹部中部。後翅扁形,超過腹部末端。腹末有一對尾須。前足為開掘足,後足脛節背面內側有4個刺鰲。
卵長橢圓形,初時白色,孵化前暗紫色。
若蟲共8—9齡,3齡後與成蟲形態及體色相似,後足脛節有刺3—4個。
華北螻蛄似非洲螻蛄,但體長35—55毫米;黃褐色,前胸背板心臟形凹陷不明顯,後足脛節背面內側僅1個刺或消失。
卵橢圓形,孵化前深灰色。
若蟲共13齡。5—6齡後與成蟲的形態及體色相似,後足脛節有刺0—2個。
生活習性
非洲螻蛄在北方地區二年完成l代;在南方地區一年完成1代;以成蟲和若蟲越冬。在一年1代區,越冬成蟲於4、5月間產卵,越冬若蟲5、6月羽化成蟲。在二年1代區,越冬成蟲5月開始產卵,6、7月為產卵盛期,若蟲發育至4—7齡在40—60厘米深土層中越冬,次年春羽化為成蟲,4月中旬產卵。每頭雌蟲可產卵60—100粒。卵室多在土下28—30厘米潮濕土層,每卵室有卵30—35粒。產卵期約2個月。若蟲8—9齡,個別10齡,成蟲壽命114—251天。華北螻蛄三年完成l代。也以成蟲和若蟲越冬,4月下旬5月上旬成、若蟲出土為害,6月是為害盛期,並開始交配產卵。產卵期約1個月。每雌產卵80—800粒,卵也產在卵室內,每卵室一般有卵300—400粒;卵室一般在土下15—25厘米土層中,多分布在輕鹽鹼地或渠旁、路邊、田埂附近。若蟲發育至8—9齡開始越冬,第二年以12、13齡若蟲越冬,第三年若蟲羽化以成蟲越冬,越冬成蟲第四年6月產卵。
兩種螻蛄均晝伏夜出。一般夜間9—ll點活動最盛,尤其在氣溫高,濕度大,悶熱的夜晚大量出土活動。非洲螻蛄比華北螻蛄活躍,活動靈敏。早春或晚秋氣溫較低;僅在表土層活動,炎夏中午常潛至深土層。螻蛄有趨光性,尤以非洲螻蛄趨光性更強。華北螻蛄蟲體笨重,燈捕後常落地下。螻蛄對香甜物質和炒香的豆餅、麥鼓及馬糞等有機物質,具有強烈的趨性。螻蛄具有喜濕性。成、若蟲多數發生於低洼潮濕和輕鹽鹼地區;喜砂壤土或疏鬆土壤,同時還喜在溝渠、地頭等非耕地棲息。
防治方法
1、改良鹽鹼地,有條件的地區提倡水旱輪作。精耕細作,深耕多耙,殺傷蟲源。
2、挖窩毀卵、滅蟲。在螻蛄產卵盛期,在螻蛄盛發地塊,根據螻蛄在地面造成虛土堆的特點,查找蟲窩,颳去表土發現產卵洞口後,往下挖10—18厘米即可挖到卵,再往下挖8厘米左右便可挖出雌螻蛄加以消滅。
3、在有蟲源的地方,可設定黑光燈誘殺成蟲。
4、藥劑防治,主要是採用毒餌誘殺。最常使用的是敵百蟲毒餌,即用90%晶體敵百蟲0.5公斤,加水5公斤,拌50公斤炒香的餌料(麥鼓、豆餅或玉米碎粒)做成毒餌。也有用40%樂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25%辛硫磷微膠囊劑,或20%甲基異柳磷乳油0.5公斤、加水0.5公斤與炒好晾涼的餌料拌混,混拌後適當加些水(以不影響撒施為標準)做成毒餌。毒餌每公頃施用22.5—37.5公斤(每畝1.5—2.5公斤)。毒餌可直接均勻撤在土表,或隨播種、定植時撤於播種溝或植穴內。在已發生螻蛄為害時,可挖開隧道撒施或撒在隧道口附近。毒餌要在傍晚施用,尤以無風悶熱傍晚施用更好。
5、毒糞誘殺。即用4%敵馬粉劑與新鮮馬糞按1:5拌和做成毒糞。毒糞堆施於螻蛄活動隧道處,或每隔2米沿壟每3—5米刨一碗大的坑,放入一把毒糞,然後復層薄土。每公頃施用毒糞75公斤(每畝5公斤)。
附錄
螻蛄是各地常見的地下害蟲。我國菜田發生的螻蛄有兩種,非洲螻蛄各地廣泛分布,華北螻蛄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