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主義

東方主義

東方主義,原意是指西方對東方社會文化、語言及人文的研究,亦可譯為西方作家、設計師及藝術家對東方的模仿及描繪,也可以指對東方文化的模仿及描繪。

起源

基本解釋

“東方主義”(Orientalism)或譯為“東方學”,原是研究東方各國的歷史、文學、文化等學科的總稱。薩義德認為它是一種西方人藐視東方文化,並任意虛構“東方文化”的一種偏見性的思維方式或認識體系。“Orientalism” 本質性的含義是西方人文化上對東方人控制的一種方式。

20世紀以來,用東方主義形容西方對東方的研究是有負面意思的,大意是指該研究者抱著十八、十九世紀的歐洲帝國主義態度來理解東方世界,又或是指外來人對東方文化及人文的舊式及帶有偏見的理解。

在“西方”的知識、制度和政治/經濟政策中,長期積累的那種將“東方”假設並建構為異質的、分裂的和“他者化”的思維。在一些激進作品中,東方甚至被認為是西方的對立面;即將所謂的“他們”(They)表現成“我們”(Us)的反面。

對東方主義最具影響力的批評莫過於愛德華·薩義德,他用福柯的話語概念考察了東方主義,並試圖闡明權力如何通過話語起作用、權力如何產生認識,以及關於“東方”的認識本身如何表現了社會權力關係。

近古以前歐洲人所說的東方主義中的東方,指亞洲等地,包括歐洲人所指的近東、中東、遠東地區,甚至包括俄羅斯和原來的東羅馬帝國。中國稱東方文化圈則指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文化圈。而在當代英語中,東方(Oriental)一詞狹義上也主要指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文化地區,不包括印度、西亞等地區,比以前所指的範圍小。

薩義德

薩義德於1978年在他富有爭議的名著《東方學》里清晰表達並宣揚了這個觀點,以伊斯蘭研究為中心分析歐洲的東方學,有學者總結薩義德的觀點如下:“薩義德曾以伊斯蘭研究為中心分析過歐洲的東方學,他把這種學問視為一種根據東方在歐洲西方經驗中的位置而處理、協調東方的方式,在這種方式中,東方成為了歐洲物質文明和文化的內在組成部分,是歐洲自我得以建立的它者。

對於歐洲而言,東方既不是歐洲的純粹虛構或奇想,也不是一種自然的存在,而是一種被人為創造出來的理論和實踐體系,蘊含著漫長歷史積累下來的物質層面的內容。”批評這種學術傳統以及一些現代學者,例如普林斯頓大學的Bernard Lewis教授,和文明衝突論學者,耶魯大學教授亨廷頓博士。

薩義德認為,東方主義屬於西方建構產物,旨在為東西建立一個明顯的分野,從而突出西方文化的優越性;而在法國和英國要讓東方國家如阿爾及利亞﹑埃及﹑印度成為殖民地的時候,這種思想形態便在政治上有利用價值。

薩義德認為,這種建構及論述,與那些國家的真實面貌幾乎毫無關係。即使西方人要重新認識東方,他們大都跳不出這種論述的框框。

特點

持偏見態度的人被認為是時常有意無意地抱著十八、十九世紀的歐洲帝國主義態度來理解東方世界,又或對東方文化及人文的舊式及帶有偏見的理解。東方主義的描述性表達無一例外地將地中海以東各國家社會的多種生活進行了對象化、本質化和刻板印象的方式處理。對立化的表現有:

1. 敵視(the xenophobic):專注於他者的威脅性和可憎性(如暴君、原教旨主義、恐怖主義等,東方男性成為墮落無恥且被妖魔化的對象)。

2. 異域(the xenophilic):關注他者具有吸引力的一面(如閨房、面紗、藝妓等,東方女性被描繪成為放蕩、被動且頗具異域風情)。

流行原因

當今全球性舊殖民制度雖已基本結束,通過武力進行領土征服的殖民主義活動已經停止,但是通過文化霸權在思想上征服第三世界以攫取資源,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奴役的後殖民活動卻有增無減,新的“殖民主義者”通過文化霸權牢牢地統治著東方(第三世界),奴役著東方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