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因這一曲種在東北三省廣泛流傳,所以多稱“東北大鼓”。東北大鼓初稱“奉調”,清末活躍在農村,以演唱子弟書見長。當時的鼓曲名家有車德保、馮春(馮萬春)、趙璧等人,書目均以長篇為主,主要有《紅樓夢》、《三國演義》等。1884年後,瀋陽曲藝茶社中出現了金蝴蝶等第一代女藝人,演出節目以短篇見長,主要有《劉金定觀星》、《王二姐思夫》等段子。此後,“奉調”又逐漸形成東城調、西城調、南城調、北城調等多種流派。民國時期,東北大鼓進入成熟階段,許多家庭班社相繼出現。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劉向霞、霍樹棠、朱璽珍等,他們對東北大鼓的唱腔和表演均有許多革新創造,演唱的主要段子有《繞口令》、《黛玉悲秋》、《南唐報號》等。
解放後,東北大鼓也有過進一步的發展。藝人們自己動手編演新段子,其中影響較大的有《陳蘭香翻身》、《羅盛教》、《鴨綠江怒潮》、《獨膽英雄呂松山》、《換了人間》等。在1958年全國第一屆曲藝匯演中,霍樹棠演唱的東北大鼓《楊靖宇大擺口袋陣》榮獲大會一等獎,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周總理還關切地詢問:“瀋陽小河沿還有東北大鼓嗎?”
發展
1959年3月瀋陽市曲藝團成立後,東北大鼓是該團演出的主要曲種之一。1961年,霍樹棠正式收江玉潔等人為徒開展演出活動。1973年霍樹棠逝世後,東北大鼓基本處於停滯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