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鄉琴書

武鄉琴書

武鄉琴書是起源於山西武鄉農村的傳統說唱藝術。現流行於武鄉、襄垣、榆社、左權等縣,約有200年歷史。從1985年起以土製月琴為主伴奏,始稱武鄉琴書。其音樂唱腔中的起板是由方言語彙與柳調旋律構成的襯腔,樂句組成,富有鄉土特色。代表書目有《呼家將》、《包公案》等。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起源於武鄉農村,流行於武鄉、襄垣、榆社、左權、太谷、榆次等縣,約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傳說,武鄉琴書是由藝人將鼓兒腔和中原曲種鸚哥柳揉合,及吸收了當地小曲而成。藝人們稱之為“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最初,演唱以兩人一擋,以八角鼓擊節,用木胡伴奏,唱一段吉利詞賦,藉以乞食。

到清代同治年間,盲藝人開始坐場說大書,每檔增至六、七人。抗日時期,武鄉縣組織了盲人宣傳隊。為加強說抗日書目氣氛,藝人們承襲了鹹豐年間大板書藝人操打七件打擊樂器的技巧,這時才稱為武鄉鼓書。民間藝人們勤於探索,善於吸收他人的長處,對當地民間音樂和曲藝音藝頗有建樹。武鄉琴書後來創造了起腔、垛板、簧腔等。演唱的新書目有《西安事變》、《減租減息》的段子。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鼓書藝人為了參加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事業,編演了數百個新曲目,到各地宣傳演出,受到人民政府多次嘉獎,並湧現出數十名模範藝人,為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盲人藝術工作者取消了打擊樂器,以上制月琴為伴奏,開始叫武鄉琴書。音樂唱腔中的起板,是由方言語彙與柳調旋律構成的襯腔、樂句組成,富有鄉土特色,傳統書目有《呼家將》、《包公案》等。

演唱方式

武鄉琴書可以單人演唱,也可集體坐唱。唱腔風趣幽默,粗獷流利,屬於板腔體結構。板式除柳調外,另有垛板、哭板、散板、簧板等,可以穿插間用。其中以起板(又名哼腔)最有特色,它是由方言語彙與柳調旋律構成的襯腔、樂句組成,最能表現鄉土氣息。傳統書目有《五女興唐傳》、《呼家將》、《包公案》等。

伴奏樂器

月琴 月琴

月琴,我國漢、彝、苗、侗、布依、白和哈尼等族人民共同喜愛的彈弦樂器。歷史久遠,流傳廣泛,音色清脆,常用於獨奏、民間器樂合奏、歌舞、戲曲和說唱音樂伴奏。

月琴音箱呈滿圓形,琴頸短小。全長62、音箱直徑36.3厘米。琴頸和音箱框線用紅木、紫檀木製,框線用六塊規格一致的木板膠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製。箱內置兩道音梁,支兩個音柱。四軸,四弦,每兩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頸和面板上設八或九個品位。也有二弦、三弦的月琴。音域兩個八度。演奏時,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撥彈奏,技巧有彈、撥、撮、滾、掃滾、按、顫、滑、吟等,用於京劇、楚劇等戲曲伴奏。

曲藝名人

常惠斌(1965.7——),曾用名郁應元,藝名壓三月紅,山西武鄉人。出生曲藝世家,自幼酷愛曲藝,1978年參加武鄉縣曲藝隊,隨其父常廣生學藝,是武鄉琴書、三弦書名藝人張磨孩的第七代唯一傳人,現任武鄉縣曲藝家協會主席,武鄉曲藝隊隊長。

武鄉琴書 武鄉琴書

常演唱的武鄉琴書是以土製月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該曲種的前身是武鄉鼓書,形成至今有二百多年歷史,它的是主要特色是大起板、大哼腔、小哼腔,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民間說唱藝術,常演唱時用的是武鄉方言,演唱時把武鄉琴書的特色:幽默、詼諧、風趣表演的恰到好處,善於在細微的情節中刻畫人物形象,風韻獨特,別具一格,常善於吸收各家之長,演唱時繼承了父親常廣生的藝術風格,在保留原派的傳統說唱基礎上,大量吸收京劇、豫劇、晉劇、山西民歌、上黨梆子、上黨落子、武鄉秧歌小調等音樂,並擬仿京津鼓曲、潞安鼓書與山東快書的表演技法。把曲藝與戲曲、歌舞融為一體,常彈奏的月琴能變五種調,自彈自唱,演唱時當場即興,出口成章,曲調多變,吐字清脆,音色甜美,深受民眾歡迎。

常不僅在曲藝探索、創新中刻苦勤奮,而且對隊上盲藝人十分關心,不管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凍人的嚴冬,在三十年的曲藝生涯中他領著藝人們走遍了山西和大半個河北的山山水水,成為盲人的知音。

傳統書目

收集整理了《秦英征西》、《響馬傳》、《回龍傳》、《薛風反唐》、《姜公案》等傳統說唱鼓書,《武鄉曲藝志》與《中國曲藝集成·山西卷長治集》等書中收入其整理的部分書目片段。

獲得評價

常編寫的武鄉琴書紅色經典小段《朱德的一雙布鞋》於1998年3月1日參加了中國藝術界名人作品展示會系列大展,並獲優賞獎。參加長治市98迎國慶曲藝調演,說唱的《雷鋒》受到好評,參加地區家庭音樂大賽,獲曲藝組一等獎。

常演唱的武鄉鼓書《紅星楊》在2001年武鄉鼓曲大賽中榮獲一等獎。

中國大劇院 中國大劇院

常自編自演的武鄉琴書紅色經典系列:《一碗榆錢》、《一雙布鞋》、《聖人泉》和武鄉琴書傳統說唱《呼延慶傳奇》等被長治市九久影視公司錄音錄相,於2007年由河北百靈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同時常策劃的武鄉三弦書傳統說唱《訪通州》也於2007年由河北百靈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打破了影視界無有《武鄉三弦書》節目的記錄。

2008年6月8日參加長治市地方曲種展演時,常主演的武鄉琴書《一碗榆錢》受到長治市市委書記杜善學的好評。7月1日參加了長治市紀念建黨87周年專場晚會,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范麗霞高度評價常演唱的武鄉琴書是“古老的原生態藝術,極具地方特色”。

以朱德總司令為題材的武鄉琴書《一碗榆錢》,在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上獲得姜昆、牛群等表演藝術家的充分肯定。《一碗榆錢》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朱德總司令與當地老百姓魚水情深的故事,經常多次演出,不斷完善,終於成為武鄉琴書一個名段。

2008年6月15日,武鄉琴書藝人常惠斌帶著參賽節目《一碗榆錢》劇本,參加了第五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紹興賽區觀摩,期間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姜昆、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牛群對劇本進行了研討,他們高度讚揚武鄉琴書的特色和風格,對《一碗榆錢》劇本予以了充分肯定,姜昆還為武鄉曲藝隊成立70周年題詞“弘揚曲藝傳統,繁榮民族藝術”。

2008年7月3日參加第五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長治賽區比賽時,演唱的《武鄉琴書》一碗榆錢,榮獲第五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長治賽區)節目提名獎。個人榮獲第五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長治賽區)表演入圍獎,期間受到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劉蘭芳的親切接見,併合影留念,劉蘭芳老師還為常惠斌演唱的武鄉琴書《一碗榆錢》獲獎以提詞祝賀,劉蘭芳老師的提詞是“繁榮曲藝事業、振興民族文藝”。劉蘭芳老師高度評價武鄉琴書是中國曲藝界的活化石。

2008年8月5日,山西電視台《一方水土》特別節目《精彩山西》播放了常演唱的武鄉琴書《一碗榆錢》精品版。

由常編曲與音樂設計並伴奏的武鄉琴書《街道總理馬靜霞》,多次參加省、市演出,並在省市電視台播放,2008年8月10日該節目選送入京,準備在《曲藝雜壇》播放。

《武鄉曲藝志》、《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山西長治集》、《武鄉三弦書、琴書音樂》、《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編入常個人小傳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