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杭州市蕭山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原名蕭山市(縣)民間文藝研究會、蕭山市民間文學藝術工作者協會,成立於1986年6月。第一至第三屆主席徐士龍。
第一屆協會理事會協助文化館搞每年一次的新故事賽講,並將賽講中選出的故事參加省市的故事賽講活動,代表作有韓貫中創作的《晦氣鬼告狀》和徐士龍創作的《糊塗村長》。其中《晦氣鬼告狀》獲全國曲藝新曲(書)目創作二等獎,《糊塗村長》獲江浙滬二省一市故事賽講二等獎。協會在宣傳部和文化部門的領導下進行了民間文學三集成的蒐集、整理、編纂工作,完成了50多萬字,集民間故事、傳說、歌謠、諺語的蕭山三集成卷本。並在蒐集民間文學的過程中發展了協會隊伍。
第二屆於1990年換屆。組織會員進行新故事創作,代表作有徐士龍創作的《新鄉長上任》並由其改編為蓮花落由翁仁康演唱,獲浙江省第三屆曲藝會演創作一等獎並參加首屆中國曲藝節演出。繼續蒐集民間故事和傳說,1988年徐雲泉、趙寶穗、來小欽編纂了長河鎮民間文學集《冠兒鎮妖》。1992年吳桑梓蒐集整理的田野採風集《珍珠蚌》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計11萬字。1994年陳月才、樓黎明等編纂了《樓塔民間故事集》。
1994年選出第三屆理事會。協會在組織會員創作新故事的基礎上於1996年成立了“桑梓故事沙龍”,創作的故事除參加杭州市兩年一次的徵文賽外,向全國各地的故事刊物投稿,代表作有吳桑梓創作的《黑風溝》獲杭州市新故事徵文一等獎,《貓兒山之謎》獲浙江省故事大會串三等獎。協助杭州市、浙江省編輯《風俗大觀》,組織會員對蕭山地區的民俗民風調查,《臨浦米市》、《紅包習俗》等4篇入選,其中吳桑梓的《臨浦米市》選入全國級的《民俗》雜誌。吳桑梓的民俗研究:《巾帕風俗》、《浦陽江下遊民間文學調查》等10余篇發表在《杭州文藝》《溫州文藝》等雜誌上。
1996年祝燦章編纂《通濟民間故事集》。同年,徐士龍的故事集《樂士屐痕》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並獲得了1997年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1998年選出第四屆理事,主席趙寶穗。協會在2000年增加了“民間工藝”這一塊,吸收了5位民間工藝家。協會以“桑梓故事沙龍”進行新故事創作,印發《桑梓故事》專輯16期,個人專輯3期,創作新故事178篇,計65萬多字,先後在全國十多家故事刊物上發表作品160多篇,發表率達85%左右。1998年以後,桑梓故事沙龍上了故事網站,在全國廣交朋友,與兄弟沙龍交流,已有了一定的影響。代表作有吳桑梓創作的《重返菱花鎮》和王炳銓創作的《老鼠哭貓》。
2002年選出第五屆理事會,主席樓黎明。
協會近年來的主要活動
2002年,協會有會員39人,其中市級會員16名,省級會員9名,國家級會員2名。
本屆理事會成立後,對協會成員進行了吐故納新,吸收了一部分年輕的新會員,並向上級協會推薦了會員,使協會中省市級會員得到增加,並讓年輕的會員唱主角。但仍然不忘對老年會員的溝通,特別是對80歲以上的會員,經常上門請教和看望。
2003年組織會員參加非典故事作品創作,其中入選杭州《非常故事》7篇,上海《天地之間》1篇,吳桑梓的《白色的鴿子》入選中國文聯組聯部舉辦的全民抗非典故事會作品集,獲銅牌獎。2003年配合本地區“文明在我身邊”主題,協會會員與故事沙龍成員一起命題創作故事8篇,與區文聯、區曲藝家協會進行廣場演出,並獲得成功。
對跨湖橋的8000年文化進行調查採風,在組織採風和個人採風相結合編寫出一部分故事後,又向社會徵稿,並邀請省內民間文學專家和專業人士進行研討,歷時兩年編寫出《湘湖民間傳說》18萬字。在採風和徵集稿子活動中,協會發現了幾位對民間文學愛好的中青年,讓他們成為協會的新鮮血液。
5年來,樓黎明的故事集《關在門外的新娘》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朱冠右口述、吳桑梓整理的《臨浦舊事》由方誌出版社出版;仲安理撰寫、吳桑梓編輯的《難忘非洲》由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祝燦章編輯的《吳越諺語集錦》、《謎林藝苑》、《臨浦口碑》和朱冠右的《八十存照》均由蕭山日報印刷廠印行。新故事創作一直堅持進行,近年來出版“桑梓故事沙龍”新故事創作專輯10期,個人專輯5期。每年參加杭州地區的新故事徵文賽,代表作:吳桑梓的《茶葉嶺》獲2005年徵文賽一等獎;夏雪勤的《招聘》獲2004年一等獎;參加杭州市文化局編選的《故事精選》徵文,入選新故事11篇。參加千名藝術家頌杭州的《杭州百姓故事》徵文,入選18篇。
2005年與曲藝家協會一起組織了一次30年老故事員聚會活動,活動以座談會的形式舉行,大家追憶過去講故事、創作故事的歲月,也對今後的故事發展提出了想法。
老會員徐士龍退休後仍然筆耕不輟,孜孜不倦地創作各類作品。其中小戲《鄰里之間》、紹興蓮花落《桃園約會》獲得大獎。2004年與徐萍蘇合作的大型紹劇《熱血忠魂》參加杭州戲劇節獲得好評。2006年獲得省曲協頒發的“在紹興蓮花落的創作繁榮、藝術創新、扶植新人中的突出成就獎”。
民間工藝目前已有:石雕、木紋拼嵌、瓷印、金銀雕刻、微雕、瓷盤雕、燈彩、竹雕、烙畫等九個種類,有民間工藝家11人。為了讓民間工藝家走進市民生活,擴大影響,協會陸續為他們寫出介紹文章,在蕭山日報上發表,並將介紹文章和作品發到網上,讓更多的人知道蕭山的民間工藝家。特別是在2005年元宵節,與區文化局和博物館一起組織舉辦了一次民間工藝家作品展示活動,此次展示活動搞得很轟動,參觀的市民上萬次。接著又相繼組織了5次工藝家個人作品展。其中工藝家徐志炳的作品在城區展示後又到臨浦展示,蔡履平的瓷印作品展被邀參加杭州西冷印社印學博物館展示,並選送作品10件捐獻給印學博物館收藏。蕭山民間工藝家的作品陸續走向社會,也得到了行家的好評。其中,裘仲甫的木紋拼嵌畫獨樹一幟。馮耀忠是我國第一個系統地研究微雕發展史的精微藝術專家,他撰寫的《中國古代微雕藝術》一書將填補中國微藝理論的空白。金雕銀刻工藝家王惠良的《雷峰塔》、《天壇》也成為精品。蔡履平瓷雕印紐已被列入杭州市首屆25項重點保護技藝之一。以蕭山紅石為石材的石雕工藝家王泉元的紅石作品也屢次獲大獎。還有石雕工藝家葉瑞堂,多才多藝的工藝家徐志炳,燈彩工藝家樓正巨等等,他們都在協會的支持下作出了貢獻。
已故工藝家高關梧在2004年被評上工藝大師,他的代表作石雕組合作品《山陰民俗人物》獲99浙江中國民間藝術展金獎。
蕭山區部分民間文藝家介紹
蔡履平
1952年生,浙江蕭山人,現為浙江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自幼酷愛金石書畫,早年師從已故著名動物雕塑家周經鼎教
授,篆刻經西冷印社金鑒才、朱恆古老師指點。近年致力於對瓷印的燒制,作品多達上千件。瓷印以1400度高溫燒制,胎體
結實,雕紐造型生動,釉色厚重,挖掘、繼承和發揚了唐宋以來燒制瓷印的民間技藝,瓷雕印紐已被列入杭州市首批25項重點
保護技藝之一。
2005年1月,他的瓷印作品在(杭州)中國印學博物館展示並向博物館捐贈作品10件;2005年5月作品《仿官窯
瓷池塘蛙聲印》獲第五屆國際(杭州)民間手工藝品展覽金獎,同年7月被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保護成果評為天工優秀
作品獎;同年10月作品《紫金泥素胎嵌藍青龍出海》榮獲首屆杭州市工藝美術精品銀獎,《仿官窯瓷池塘蛙聲印》獲金獎;在
杭州市第二屆工藝大師評選活動中,獲得“杭州市民間工藝大師”稱號;在’2006杭州世界休閒博覽會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
大師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獲’2006“百花杯”中國工藝精品銀獎。
樓黎明
1954年出生,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2002年當選為蕭山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1978年進入文化系統工作,2004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故事集《關在門外的新娘》。已經在全國、省、市級刊物
上發表和獲獎故事作品近20篇。
在搞民眾文化活動中,寫出了論文《關於鄉鎮卡拉OK的調查與思考》、《演出管理工作不可忽視》和《談談農村民間職業
劇團的引導和管理》等幾篇論文,其中有的被登載在報刊上,有的獲了獎。
在蕭山湘湖的開發剛剛起步時就組織會員進行主題為“跨湖橋傳說”的湘湖採風,在召開村民座談會和走訪採風的同時,還
組織了省內專業人士對湘湖進行考察和對已經蒐集到的故事傳說進行研討。
樓正巨
64歲,樓塔鎮人,蕭山區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他從小看燈玩燈,隨著父輩學扎燈,對燈彩情有獨鍾。1989年蕭山舉
辦慶祝建國40周年燈展,他的一隻2米高的全羊彩燈獲得了一等獎。1996年,樓塔鎮舉辦慶祝建鎮1100周年,樓正巨
製作的“多層寶塔”、“孔雀開屏”道大放異彩,不但獲得了一等獎,而且引起了省電視台的重視,當即被拍了錄像。1997
年迎香港回歸,樓塔再次舉辦大型燈會,樓正巨製作了長6米、高3米、寬2米的大型順風船,並飾有照明燈光,又捧回了一等
獎。從此,每年的元宵節,蕭山地區的燈彩都有樓正巨的作品,而且每次奪魁。特別2006年元宵節,他的幾十盞富有動感有
靈氣的彩燈,在蕭山城區展出,博得了市民們的高度稱讚,並上了省市級電視台。
裘仲甫
60歲,蕭山城廂鎮人,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做過木工,當過油漆工,接觸了許多流派的木器家具中的雕刻、嵌鑲
,繪畫藝術。他利用邊角料拼嵌圖案的想法得到了浙江美院油畫系教授的指導,1990年,他的木紋拼嵌畫開始亮相。
多年來,《羊城晚報》、《北京晚報》、《錢江晚報》等多家報刊登載過他的作品照片和他的事跡。一則題為《介紹裘仲甫
的木紋拼嵌畫》電視新聞片,從地方電視台一直播到中央、上海等五家電視台。他的一幅《虎威》由浙江日報社送給了日本靜岡
新聞中心的中山崇弘;一幅《任重而道遠》,由省領導送給了日本的中小型企業聯合會的井上光一。
沭陽縣民間文藝家協會簡介
沭陽縣民間文藝家協會原名"沭陽縣民間文藝工作者協會",1988年5月31日成立,1998年12月沭陽縣文聯成立時,改為現名,簡稱"縣民文協會"或"縣民協"。首任主席邵振華,現任主席臧繼驊。協會現有會員70多人,其中國家級會員2人,省級會員4人,市級會員8人,另有團體會員及"會友"100餘人。辦有會刊《民文工作簡訊》。
1990年前後協會創辦了縣內歷史上唯一的民間文學專刊《鄉藏》。團體會員"廟頭民間文藝筆會"、"茆圩石穿民間文學社"也曾創辦過內部刊物《廟頭文藝》、《石穿文藝》。1991年12月,廟頭民間文藝筆會出版了30萬字的作品集《我愛家鄉我愛黨》。1989-2000年,縣民協總部先後出版《民俗與健康》、《民間快又準速算法及其幫事》、《健康教育民間文藝作品集》及與縣文化局合作的《沭陽民間文學》,共60多萬字。1988-2005年協會骨幹會員先後出版的作品集有:《從虞姬溝到虞姬廟》、《洋河大麯史話》、《沭陽風俗故事》、《沭陽傳說故事》、《名人笑話故事》、《淮陰古代掌故》、《打破天下無亂手》、《包公智破離奇案》、《中國淮河流域民間工匠習俗》、《愛心永傳》(敘事民歌)、《藤蔭閒話--葛紹田故事集》、《血染青山--百名烈士故事集》。《中國淮河流域民間工匠習俗》全書30多萬字,2005年被收入國家禮品書《中國安徽省文史大全》。
20世紀90年代,縣民協曾在廣播電台舉辦為期三個月的"農村風俗與民眾健康"廣播講座,收聽農民達200萬人次。不久,又用淮海鼓鑼的形式巡迴演唱《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50多場,聽眾達4萬餘人次。2000年初在廟頭成立"民間實驗藝術團"(2004年改為"農民健康教育文藝隊"),在衛生部門大力支持下,編創花船居《學用"傳染病防治法"》等10多個科普節目,當年演出60餘場,受教育民眾達8萬人次。2001--2003年春,由縣民協藝術顧問盧乃文執筆、導演的現代淮海戲《師生情》、《水中撈月》二劇在民間公演200餘場,受教育民眾20萬人次。2004年4月,為配合全國"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縣民協主席臧繼驊親率"農民健康教育文藝隊"赴全縣30多個鄉鎮為農民演出,省疾控中心對此專門派人前來採訪、製作宣傳品,向全省推廣介紹。縣民協又將這項活動的經驗寫成論文,在《中國健康教育》雜誌發表,2005年,論文被收入《中國當代醫學思想寶庫》。
縣民文協會自成立以來,會員先後獲首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獎、中國廉政故事全國大賽二等獎的各1人次,獲宿遷市人民政府"五個一工程獎的2人次",獲《中國作家優秀創作獎的》1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