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莊鎮[宜賓市]

李莊鎮[宜賓市]
李莊鎮[宜賓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莊鎮位於中國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東部,長江南岸,距岷江與金沙江交匯處19公里,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早在南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李莊便成為南廣縣治和六同郡治所在。李莊至今保留著較為完好的古鎮格局和許多歷史建築,包括旋螺殿、中國營造學社舊址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東嶽廟、張家祠、禹王宮三處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在中國抗日戰爭[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時期,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國立同濟大學、中國營造學社、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等10餘個知名文化科研機構均內遷至此,使李莊成為戰時中國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基本信息

古鎮簡介

李莊古鎮牌坊:萬里長江第一鎮李莊古鎮牌坊:萬里長江第一鎮

素有“萬里長江第一古鎮”之美稱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李莊,位於長江零公里下游19公里的南岸之濱,至今已有1460年建置史。明末清初在“湖廣填川”移民大潮中形成了多元厚重的文化底蘊。現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廟宇、祠堂、民居四合院及眾多的古街巷,有0.4平方公里的古鎮核心保護區以及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建築旋螺殿中國營造學社舊址等。

1940年,正值抗戰艱難歲月。為躲避戰亂,在李莊人民“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電文的盛邀下,中央研究院國立同濟大學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高等學府和文化、科研機構總計1.1萬人,從昆明內遷不足3千人的李莊古鎮長達6年之久。一大批大師級文化人如傅斯年李濟陶孟和童第周董作賓梁思成林徽因等雲集李莊。李莊由此與重慶、成都、昆明並稱為中國四大抗戰文化中心。世界各國發往該地的郵件,只要寫上“中國李莊”即可準確投遞。
“蜀南竹海天下翠”,“石海洞鄉天下奇”,“僰人懸棺天下謎”,“瓊漿美酒五糧液”和“萬里長江第一古鎮”形成了宜賓獨特的精品旅遊線。
在李莊,您可以欣賞到多姿多彩、獨具特色的舞草龍賽龍舟牛兒燈和品嘗長江河鮮、“李莊白肉”等地方美食,尤以李莊白肉,晶瑩剔透,肥而不膩,入口化渣,堪稱李莊一絕而遠近馳名。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李莊,以其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群和獨有的抗戰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正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旅遊休閒的目的地。

歷史悠久

慧光寺慧光寺

李莊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即為古僰人聚居地,屬古僰國。因鎮境內有一天然大石柱名“李莊”而名。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置南廣縣,治設今李莊。清鹹豐時李莊為南溪縣最大的場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莊為南溪縣第三區公所治所,1983年9月,隨李莊區劃歸宜賓市領屬。

李莊鎮文物古蹟眾多,人文景觀薈萃。原號稱有“九宮十八廟”的古建築群,現較完好地保存的有明代的慧光寺、東嶽廟、旋螺殿,清代的禹王宮文昌宮、南華宮、天上宮、張家祠等10餘處。古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比較完整地體現了明、清時期川南廟宇、殿堂建築的特點。古建築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細,圖像生動,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鎮內的羊街、蓆子巷等,風格古樸,反映了明、清時代川南鄉鎮的民風民俗。

該鎮還是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的文化中心之一。1939年,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央營造學社、中國大地測量所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等知名度很高的高等學府、研究機構等陸續從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輾轉內遷李莊鎮,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7年才先後遷回原處。這對李莊的社會、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莊鎮從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設六同郡起,至今已有1460的建置史。又於隋、唐、宋代中作過戎州(今宜賓市)州治、南廣、南溪縣縣治總計400多年,1992年四川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李莊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有由廟宇、宮觀、殿堂組成的“九宮十八廟”和省文物保護單位旋螺殿、中國營造學社舊址,有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巷和眾多的古民居四合院等。古建築專家梁思成將旋螺殿、奎星閣、九龍石碑、百鶴窗譽為李莊“四絕”。

古建藝術

栗峰山莊栗峰山莊

古鎮李莊有不少明清時代的古街道、古戲樓、古祠堂、古民居等散落分布;展現出這個小鎮的古風古韻;還有薈萃一地的宮觀廟宇群落,如慧光寺、玉佛寺、文昌宮、東嶽廟、祖師殿、魯班廟、禹王宮等“九宮十八廟”,有著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和文化欣賞價值。

坐落在李莊古鎮附近石牛山上的文昌宮聞名遐邇,主殿為亭閣式的木結構建築,平面呈八方形,殿內結構精巧,運用力學神妙,八面均用斗拱承重,且皆由右側旋轉至頂,呈螺旋狀,故名“旋螺殿”。此廟雖經400年風雨地震,仍屹立如初。抗戰時期,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遷住李莊時,曾對文昌宮建築進行了多次考察,讚譽它“樑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

抗日戰爭時期,故宮博物院的數千箱珍貴文物曾歷經艱辛轉運來李莊,就放置在張家祠內保存,長達五六年之久。這期間,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館、中國營造學社、金陵大學、同濟大學等十多家國家級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紛紛遷駐李莊,知名專家學者雲集,使這裡成了抗戰後方的文化中心之一。中國營造學社的梁思成先生就在李莊寫下了他的名著《中國建築史》,張家祠內也舉辦過包括有“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在內的多次文物展覽。

民居特點

古街巷 四合院 老酒窖

東嶽廟東嶽廟

李莊作為歷史文化名鎮,至今完整保存著18條明清古街巷。這些街巷道路皆由條形或方形石板鋪砌而成,兩邊一般留有一米寬的石階。街巷的名稱多根據其位置、特徵或集中從事某一商賈活動而命名。如羊街,古時為牛羊的交易市場。蓆子巷,則是一條過去為前店後廠加工和銷售草蓆而得名的小巷,這條建於清代初年的小巷長60米,寬不過2.5米,兩邊均為木結構、青瓦頂的二層民居。平日,蓆子巷十分靜謐清閒,只有三兩婦女、老人和孩子坐在石階上靜靜地玩耍。蓆子巷是李莊古街巷的代表。

從高處放眼望去,李莊的房子近乎清一色青磚灰瓦,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沿街巷相連成片。小的四合院面積約150至200平方米;大的四合院面積由數百至數千平方米不等。四合院中的天井可以說是李莊四合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鋪有條形青石板和良好的排水系統,主要功能是採光、休閒和洗晾衣物;有的還修有栽種花草的台圃。

年已60歲的顏隆璽與弟弟兩家人住在一套二進四合院裡,這房子是他父親做生意時購置傳給他們的,十分古樸,從廳房門楣上懸掛的純金粉刻寫的牌匾上,還可以看出他父輩時家業興盛的痕跡。顏隆璽以前在鐵路上工作,退休後回到鎮上當了居委會主任。無論閒忙,他每天都要在天井裡坐一會兒,或者去伺候那些在天井裡種的那些平添生機的花花草草。如今顏家和李莊的許多家庭一樣,都是老人留守,年輕人外出工作。顏隆璽的兩個兒子都在大城市工作,只有年節才回來探望。當筆者問顏隆璽,為什麼不到大城市去投奔兒子?他回答說,捨不得。他的生活、親情、歡樂、憂愁和一輩子的心血都已經融進這百年老院裡了。

除了老街巷、四合院外,小小李莊古鎮上,至今還保留著好幾家老酒廠、老酒窖。宜賓地區釀酒歷史悠久,蜚聲海內外的中國名酒“五糧液”就出產於此,造酒業在這裡十分普及和興盛。這些老酒廠雖歷經幾百年滄桑,但仍保留著醇厚的傳統釀酒工藝原貌。

李莊老酒廠是廠長周正紅祖輩幾代人經營起來的,廠里的釀酒工都是李莊鎮人,別看他們大多是30來歲的壯漢,但從事釀酒的年頭已有一二十年了。他們每天勞作在酒窖里,默默無聞地製作著高粱白酒,並在當地銷售,並不與宜賓聲名顯赫的“五糧液”名酒爭風。當然,他們每天也有自己的樂趣,勞作之餘美美地喝上幾兩自己釀造的高粱酒。

古鎮四絕

旋螺殿

旋螺殿旋螺殿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旋螺殿位於李莊鎮鎮北2.5公里外的石牛山上。該殿建於明萬曆24年(1596年),始名文昌宮,清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幾代曾予以培修,至今保存完好。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旋螺殿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旋螺殿通高25米,呈八角形,進深、面闊均為8米。外為三重檐,內實二層,青色筒瓦,塑八條垂脊,垂脊上各置垂獸和走獸。屋面坡度平緩,寶頂及八個翼角的起翹均不甚高,比例勻稱,線條柔和,風格獨特,造型奇麗。內部結構設計匠心獨運,巧妙地運用力學原理進行支撐。其主要特點:梁架採用抬梁支住法,較之一般同類型古建築用層層爬梁重疊而上者,顯得異常洗鍊,斗拱結構,三檐即有三種樣式,而同一檐中,格式又略有區別,與宋、清兩代官式結構迥異;頂部藻井,八面均用斗拱疊架成網目狀花紋,並向右轉至頂,形如旋螺,高敞奇麗,上下三層找不到一根釘子,卻異常牢固。

抗戰期間,中國古典建築大師梁思成來到李莊,見了旋螺殿這奇特的建築,大為讚嘆,將其收入《中國營造學社彙刊》和《中國建築史》,讚譽為“頗足傲於當世之作”,將其與李莊魁星閣、九龍石刻、百鶴窗稱做“李莊四絕”。他在參與高美國紐約的聯合國會議廈頂部設計時,成功地借鑑旋螺殿頂部的力學原理。近年來,李莊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旅遊開發,在這裡修築圍牆,完善設施,進一步加強保護,旋螺殿已成為人們到宜賓旅遊觀光的一個著名景點。

奎星閣

奎星閣奎星閣

魁星閣位於李莊鎮尾長江之濱凸出部位,建於清光緒年間早期,為全木結構通高三層建築。原來的魁星閣在文革中被拆除,我們現在看到的魁星閣,是1998年在距原址100米處重建的通高五層仿古式建築,與近在咫尺的南華宮相得益彰、相映成趣。魁星閣位處江邊,上下航行的船隻10里開外即可看見,因此它具有導航的作用。古建築專家梁思成把魁星閣、旋螺殿、九龍石碑、百鶴窗稱作李莊“四絕”,並評價道:“李莊魁星閣是從上海宜賓沿長江二千多公里江岸邊上,建造得最好的亭閣。”

九龍石碑

九龍石碑九龍石碑

九龍石碑位于慧光寺內,高2.7米,寬1.3米,雕刻有九條穿梭遨遊於雲海中的神龍,除正中的一條外,其餘八條均呈對稱狀分布的左右兩邊,每條龍均可從中仔細分辨出頭、身、尾,龍口中還含有一顆可以轉動而不脫出的寶珠。寓意為大禹和河之龍制服,疏民天下九河通大海,天下從此沒有水澇災害,造福萬民、二說有九州江山一統之意。九龍碑還有一個傳說,說在修建禹王宮時,外地來了個石匠要求參加禹王宮的修建。在舊社會,手藝人是分幫派的,外幫人不能隨便入伙。這個外地石匠衣衫穿得爛,本地石匠瞧不起他,不要他入火。外地石匠沒辦法,只好在李莊附近一個農民家裡做活。這個農民對他很好。外地石匠很感激,做完活要走時,送農民一塊石頭,對農民說:“這石頭總有一天有買主上門買,錢少了你別賣。”農民對這塊石頭沒多注意,擱它在敞壩邊上,外地石匠剛走,禹王宮修完了。廟子修得很輝煌,可是殿階上卻差塊精美的石刻,到處都找不到合適的,後來在這個農民的敞壩邊上發現一塊石頭,一量尺寸,正好合適,翻過來一看,上雕刻有九條活靈活現的龍,四周雲水翻騰,栩栩如生,給了農民很多銀兩擾石頭買下。這塊石頭就是九龍碑。梁思成說,如果將北京故宮太和殿前的九龍石刻比作王冠的話,李莊九龍碑就是王冠上的一顆明珠。“文革”中九龍碑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現根據原樣對損壞部分進行了修復還原。

百鶴窗

百鶴窗百鶴窗

張家祠內有用整塊上等楠木雕刻的五十扇窗頁,每頁上有不同形態仙鶴二隻,共一百隻,名“百鶴祥雲”窗,現尚存二十四扇。

宗祠廳房上的50扇窗門每扇長2米,寬0.6米,均採用上等楠木精工雕刻,刻有不同形態的栩栩如生的仙鶴,四周配以動感十足的雲彩,每扇窗上雕刻2隻仙鶴,共100隻,謂百鶴祥雲窗。
據李莊《張氏宗譜》記載,每扇窗門的雕刻工價為紋銀14兩,相當於清朝時期一個正一品官員1月的俸銀15兩,其造價和工藝要求之高由此可見。抗日戰爭時期遷來李莊的中國營造學社,其學術帶頭人梁思成先生將張家祠百鶴窗、旋螺殿、奎星閣、禹王宮九龍碑稱為“李莊四絕”。

主要景點

中國營造學社舊址

中國營造學社舊址中國營造學社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營造學社李莊舊址,位於距李莊鎮1公里的上壩月亮田。中國營造學社創立於1929年,是由朱啟鈐私人創辦的民間學術團體,地址在北京天安門內西朝房裡。該社有一個由梁思成任主任的負責勘察、研究古建築形制、結構、工藝等方面的法式組,有一個由劉敦楨任主任的對古建築文獻資料收集的文獻組。1940年因避戰亂中國營造學社輾轉內遷李莊上壩月亮田。在李莊的6年中,繼續出版《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七卷一、二期,對成都、雅安、廣漢、彭山、樂山、宜賓、李莊的各類文物古蹟開展實地考察和發掘工作。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梁思成舊居。在這板壁結構的小屋裡,梁思成在才女、妻子林徽因的協助下,完成了第了部系統介紹中國建築的重要著作《中國建築史》,向世界介紹中國建築領域的《圖像中國建築史》(英文稿),這兩部著作現在是中國建築領域的學術經典。中國營造學社在李莊艱難支撐6年,抗戰勝利後,以營造學社為主要班底創建了清華大學建築系,李莊被為“中國建築科學的搖籃”。梁思成先生在李莊期間招收的學生羅哲文,現在是全國文物局專家組組長、著名古建築專家、高級工程師。

慧光寺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禹王宮,現名慧光寺,位於李莊鎮中心,建於清道光11年(1831年),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兩個四合院構成,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主院有山門、戲樓、正殿、後殿、魁星閣及廂房等建築,其山門、戲樓均為重檐歇山式頂,檐下飾如意斗拱,整個建築氣勢恢宏。大山門外上方的“慧光寺”三個金色大字,是中國佛教協會秘書長周紹良書寫的。“大雄寶殿”四字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生前所書。大山門上面原讚頌大禹治水的匾額和兩邊的石刻對聯,撰、書均出自前清翰林--李莊人張松睛之手。匾額上“功奠山河”四個蒼勁古樸、韻味獨具。寺內的戲台,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戲台之一,戲台台基上有單鉤欄古代戲劇故事浮雕。1942年5月國立同濟大學35周年校慶就在這裡召開,同濟大學和江安國立劇專在這裡聯合上演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禹王宮是李莊現存最大的清代建築,這裡的九龍石碑遠近聞名。禹王宮為抗戰中遷駐李莊的國立同濟大學校本部駐地。解放後為李莊糧站倉庫,1992年恢復佛教活動後,取《無量壽經》中“慧光明淨,超逾日月”之意更名為慧光寺。2001年8月,同濟大學在此授牌為“四川李莊同濟大學愛國榮校教育基地”。

東嶽廟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嶽廟位於李莊鎮西面,建於清道光7年(1827年),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由岱宗殿、玉皇樓、丙靈殿、關聖殿和十殿閻羅組成,為木、石、磚結構建築。抗戰時期,遷駐李莊的同濟大學工學院設立在此。6年間工學院共畢業近700名學生,日後很多人成為各個領域的學術帶頭人。我們現在看到的正大門右側這塊紀念碑,是當年從該校畢業、現定居美國的土木工程博士霍藻潤和台灣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蘇兆南所立,上書“同濟工學院舊址。”

張家祠

張家祠張家祠

張家祠是李莊望族張家的宗祠,位於李莊羊街臨長江邊,建於清道光年間,占地4000平方米。它由前殿、後殿、廂房組成。祠內有用整塊上等楠木雕刻的50扇窗頁(現存24扇),每頁窗面上都雕刻著形態不一的兩隻仙鶴,四周以鏤空雕刻出線條流暢、動感十足的祥雲襯托,共有100隻栩栩如生的仙鶴,所以稱它為“百鶴祥雲窗”,其中一部分祥雲圖案中,還隱隱刻出成對稱狀的變形鳥類圖案,其頭、眼、頸歷歷可辯,窗頁的下部還刻有蝙蝠、麒麟、鹿、奔馬、風、奇花異草等,共同組成協調美觀的畫面。據說,張家以每扇窗頁紋銀14兩請工藝高超的匠人雕刻,而當時一個正一品官員1個月的俸銀才15兩。張家祠下廳房,有包弼臣手書的“張氏宗祠”匾額,清代兩江總督張之洞書記寫的“宏我漢京”的匾額。這兩張匾額襯出張家祠的超凡氣度。抗戰時期,國民政府中央博物院遷駐這裡,3000多箱國玉級珍貴文物輾轉運到李莊,在這裡存放了整整6年。1943年,國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館、同濟大學、中國營造學社聯合在張家祠舉辦了一次包括有北京人頭蓋骨在內的文物科普展覽,連美國學者費正清也趕來,這使李莊人大開眼界,同時消除了李莊百姓對外科研機構殺人、吃人的謠傳。
2005年9月在張家祠內設立中國李莊抗戰文化陳列館,並被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祖師殿

又名真武宮,清道光十三年(1833)由民間幫會組織天燈會集資興建,占地4349平米,為前後四合院式建築,後殿獨立於後院中。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因創辦南溪縣李莊鎮中心國民學校而拆去大山門和戲樓,改建成現狀。
抗戰中內遷的同濟大學醫學院設於此。1942年,宜賓中學有37人飯後突病,經醫學院唐哲教授前往會診,確定為食鹽氯化鋇中毒,並提出預防和治療方案,挽救大批病人。唐哲、杜公振教授和鄧瑞麟助教的這一研究成果獲民國政府1943年全國套用科學類學術發明一等獎。

羊街

羊街又名羊市街,古時為牛羊交易市場,位於李莊鎮軍民街口柵門外側,除巷首處有一規模不大現已改作民居的文昌宮外,另有劉、胡、王家等數個民居四合小宅院。石門坊上所刻對聯,內容或為家訓、或為寫景、或為抒懷,均耐讀、玩味。倘佯在青石板鋪就的深幽小巷中和清淨宜人的宅院內,你必定會洗雲繁華都市的喧囂,靜下心來雲領悟曲徑通幽,別有洞天的意境,實為人生一大快事。

蓆子巷

建於清代初期,但還保留有線條簡潔明快的明代建築風格,巷長60餘米,為全木結構穿逗一樓一底小青瓦建築,樓為木挑吊腳樓,過去住房多為加工和出售草蓆,故名。街寬2.5M,兩邊檐口相距0.4米,從下仰視僅見一線天也。兩邊各建門面房九間,分三次間隔時間不長而建成。其布局為九、五、四間,鋪設街面長石板五十九塊,巧合之數是否含有反清復明,還我大明“九五之尊”寓意,有待人們去破解這一樓百年之謎。

先後有日本、香港鳳凰衛視,中央四川、宜賓電視台等多次來此拍攝並已在電視中播出。

栗峰山莊

栗峰山莊,位於距李莊西南方約5公里處的永勝村境內,小地名板栗坳。栗峰山莊興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是李莊望族張家所建私家大宅,典型的川南民居大宅院。山莊依山傍水,從低向高分層建築,因整個建築群較大,形成多個四合院但又彼此相通,並以該院落的建築時間、特點各賦其名。在大門個修有一個帶有裝飾性質類似牌樓建築,與其本鄰的一片房屋便叫“牌坊頭”;右為“下老房”、“搖錢樹”、“田坎上”;左為“戲院子”、“新房子”。沿牌坊頭石梯拾級而上,過正廳房(現已拆除改建成永勝村國小校)再上為“坡高頭”(其實是整個栗峰山莊的正堂屋),是整個山莊的中軸線。全山莊總計108道門,暗合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之數。一衝之隔的南北相對處,還各有規模較小的二座院落,南面的叫“八瓜碾子”,北面的叫“桂花坳”。三座建築互為犄角之勢,在建築上各自獨立又遙相呼應。

玉佛寺

玉佛寺玉佛寺

天上宮現名玉佛寺,位於李莊線子市,是福建籍移民所建,兼有福建會館性質的古建築,建於清道光25年(1845年),占地2200平方米。天上宮由大山門、古戲樓、正殿、後殿和廂房組成複合式建築,天上宮以木刻藝術見長,後殿上正前方的四根承檐斜撐,每根上刻有一龍或鳳;戲台兩側的圖案有書籍、花瓶、荷花等。戲台的正面全是戲劇故事人物,情態各異的人物身後有山水樓閣作背景,戲樓的橫樑上雕刻彩繪的二龍戲珠,從前上面全是貼的真金。解放後一直作為糧倉。1998年恢復為佛教用房,供奉了16尊緬甸玉佛,玉佛上貼有真金,所以,天上宮更名為玉佛寺,每逢各種廟會期,佛事活動紅紅火火,宜賓、南溪、李莊及附近三鄉五鄰的善男信女熙熙攘攘前來參加,共進齋飲,人頭攢動,熱門非凡。

民俗文化

李莊草龍

蓆子巷蓆子巷

,雖屬傳說,但人卻賦與它矯健的身軀和神奇的氣魄。自古以來,就是炎黃子孫引為驕傲自豪的象徵。飛龍在天,龍馬精神,龍騰盛世等等一個個盛讚有關龍的成語也耳熟能詳。流行在中華大地上的舞龍活動,就是將這種氣勢和自豪表現出來的一個載體。李莊舞龍,歷史悠久。改革開放後,人民生活得到普遍提高,各項良好的民風民俗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揚,舞龍這一傳統活動也在改革的春風中發揚光大起來。

舞龍活動,一般都是由陽剛氣十足的男子漢們所為。但在古鎮李莊,卻常年活躍著一支女子舞龍隊。逢年過節或有重大慶祝活動,她們都要進行舞龍表演,一招一式,絲毫不遜鬚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她們常常舞動一條別具特色的草龍,只見一條“金龍”和著鏗鏘的鑼鼓點子,在空中上下翻滾、左右躍騰。其動作是那么嫻熟,在剛勁的動作中又不時透出女性的嬌柔。舞得觀眾眼花繚亂,得到一種力和美的享受,不由得陣陣喝彩,拍手叫好!

別看一條不甚起眼的草扎之龍,卻舞出了李莊人的氣質,李莊人的名聲.近些年來,有中央、省、市等多家電視台和其它新聞媒體,多次到李莊,對李莊女子舞龍隊進行採訪報導,使得李莊的舞草龍活動名聲在外。

李莊花船

羊街羊街
是以宋朝的肖恩父女為避亡國後被追殺之禍,被迫隱姓埋名,在江上從事打魚為生的故事演變而成一種表現歡快喜慶的內容,人數可多可少,少則由一男扮父,一女扮女兒,人多可再扮作魚、蝦、蟹等水族伴行伴舞,豐富活動的場面。

另有一說則是根據陳妙嫦(尼姑)與潘必正產生愛情後,潘的姑母為不讓侄兒因愛情荒廢學業,逼他乘船進京趕考,陳妙嫦獲知信息後,立即租小船順江快速追趕,在船上和恢諧風趣的老硝翁與自己急於趕上潘必正的迫切心情通過矛盾、和諧、合情合理的表現情節演變而來,極富生活情趣。

李莊牛兒燈

它是由三人組成表演的一種形式、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表演時由一人身背一竹背篼,內可裝少許青草,手執一牛鞭,以示放牛老漢從事的春耕農事活動,牛由二人扮成,用布作成的牛形套在二人身上,一人在前半部舞動牛頭,另一人則在後作些例如牛甩尾巴、扭屁股的動作配合表演,放牛人邊舞邊唱,詞不固定,可根據需要現編詞,也可用鑼鼓烘托渲染氣氛,也可不用。有時為了更為生動,舞牛頭者還會將牛頭伸進背篼中去偷吃青草被主人呵斥等小情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