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魯班廟,始建年代不詳。傳說,獨樂寺是因魯班顯聖而建,古代薊州人為了紀念魯班,在這裡建廟供奉。
清朝康熙、乾隆、光緒年間三次重修。有專家認為,清初在遵化修建康熙、乾隆陵時,工匠們節省了一些木料、磚瓦,在薊縣重修魯班廟,以求祖師庇護。
此說法已在廟內尚存的碑刻《重修公輸子廟碑記》(清光緒三年)得到旁證。
碑載:“東陵吉地,在薊城南蔡莊賃地數十畝作木廠。眾匠人曾到魯班廟謁廟焚香,自興工至今一切平安,皆仰祖師默佑。
產生重修之願。會同本郡鄉紳,各廠算房(帳房),樣式房(設計模型單位),各作匠,出資共成善舉。”現場核查,這座建築是嚴格按照官式作法修建的。大殿木柱用的是鐵糙木,此不比水重,較鐵硬,薊縣本地不出產,可能是皇家用料。木框架使用斗拱,在古代建築中稱大式作法,民間是不能使用的。魯班廟使用了最簡單的一斗三升作法,既表達了工匠們對祖師的尊崇,又不太超越規則。殿頂採用歇山頂綠琉璃瓦。瓦頂式樣也是有嚴格歸制的,最高等級是廡殿頂,其次是歇山頂。琉璃瓦在民間不能使用,官制黃琉璃最高,綠琉璃次之。魯班廟是儘量提高規格等級,但又不大破格,可謂匠心獨具。因多年來整個建築被學校站用,沒遭大的破壞,1986年,市文物部門除按原樣整修油飾之外,儘量保持原樣,使其有古建特色,並在大殿請該縣泥塑專家於慶成重塑了魯班像和四位弟子像,在中國久遠的歷史中,魯班已是眾多能工巧匠的代表,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化身。薊縣魯班廟的大殿,重塑了魯班坐像,面貌和善,身著布衣,並塑木、瓦匠兩弟子像,弟子手拿曲尺和線盒等工具,並在配殿中布置了魯班生平事跡展覽。構造
魯班廟,占地840平方米,建築面積341平方米,清代宮式建築,以工精料實、彩繪精美著稱於世。它由山門、正殿、配殿、平房組成。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在明間的正中設有板門和抱鼓石,次間採用了大式硬山頂和外檐護封裝飾。主體建築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面出廊,在明間採用了菱花格門和隔扇窗。大殿使用了鐵糙木,這種木材比水重,比鐵硬,薊縣本地不出產,應該是皇家用料。建築風格採用了一斗三升的建築形式,表達了工匠們對祖師的尊崇。大殿的屋頂採用了歇山頂結構,上覆綠色琉璃瓦。在古代的封建社會對此有著嚴格的規定,最高等級是廡殿頂,其次是歇山頂。宮制琉璃瓦等級最高,綠色次之。魯班廟的建造者在“不逾規”的前提下,儘量提高建築的規格等級,可謂匠心獨具。魯班廟的內外檐裝飾彩繪,均不瀝粉貼金,而是以青、綠及墨色勾勒。作品紋路清晰,畫風清新。所繪內容以夔龍、錦紋、花鳥等為主,是天津地區明清時期彩繪藝術的代表之作。祭祀活動
魯班發明了木工用的直角尺和鋸、刨、鏟、鑽等工具,首先鑿出了加工糧食的石磨,還造了木人駕駛的馬車,能飛上天空、三日不落的木鳥。因此,被建築業稱為祖師爺,歷代不少地方都為他修廟塑像,受到了神一樣的尊敬。魯班廟不屬佛,不屬道,是個民間行業廟宇,平時很少香火。只有到了每年農曆五月初七,魯班的祭祀之日,才熱鬧一番。這一天,全城木工、泥瓦工、石匠、鐵匠架子工、席箔匠、油漆匠、裱糊匠等一切與建築有關行業的手工業工人,都要自動休假,穿戴整齊,早早來到廟內,互相道辛苦問好,上供、焚香,參拜“祖師”,舉行祭祀活動。這是一般年份情況,如遇風調雨順、比較太平的年月,除祭祀之外,還要舉行慶祝和聯歡活動。一位生於清末現已過世的老油漆彩畫工曾對筆者說過,民國初年到抗戰前一段時間,年景較好,五行八作收入比較穩定,幾乎每年都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所謂隆重,就是在“參拜敬祖”之外,舉行集體的“收徒拜師”儀式。而後大擺酒席,開懷暢飲,並進行聯歡,能拉的拉,能吹的吹,能唱的唱。慶祝活動由臨時推舉出來的班子負責籌備,費用完全由各行各業工作自願捐助。革命紀念地
魯班廟的西配殿是紅色紀念地-“一分利文具店”, 在革命戰爭年代,這裡是京東黨的一個秘密聯絡點。1933年春夏之際,黨組織派李子光秘密到薊縣城開展工作,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李子光到達白色恐怖的薊縣城後,為了廣泛接觸和聯繫鄉村師範的進步師生,進一步開展活動,與共產黨員何雲台、王坤載籌資,在魯班廟的西配殿開設了一家文具店。西配殿並不大,三尺櫃檯,簡易貨架,各種紙張、毛筆、硯台、鉛筆、橡皮等樣樣俱全。殿門口寫了一副對聯:“利取一分雖薄猶厚,行銷百貨既美且廉”。因此就取名叫“一分利文具店”。他們明里做“小本買賣”,暗裡搞“革命生意”。他們與城內商號、士紳接觸,了解掌握動向,向民眾特別是教師、學生傳播革命思想,物色積極分子。店裡幾位同志還借外出採購之機,到天津、北京尋找黨的組織,保持同上級黨的聯繫。文具店成了當時薊縣黨組織活動的中心。在上級黨的領導下,經過李子光等幾位同志的艱苦努力,京東黨的組織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黨的活動由點到面,轟轟烈烈地展開,為冀東抗日武裝大暴動積蓄了力量。來歷傳說
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當時正建惠陵,即同治皇帝陵寢。工程浩大,時間緊迫。相傳步延正承攬木工,眼見一年過去了,進展緩慢,如不按時完工,會有殺頭之禍。他心裡焦急,端陽節來到魯班廟,焚香禱告,祈求祖師爺指點。夜裡,步延正夢見一老者坐跟前,說“善其事,利其器,先搭窩,後上座。”醒來回顧夢中情景,恍然大悟:祖師爺顯聖了。他依夢所示,先搭陵架,造好,再運往陵地,終於沒誤工期。或許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吧,而虔誠的步延正感恩師祖,重修廟堂,所用鐵糙木,為修陵所剩餘,魯班也沾帝王光了。修建中,不管木作抑或瓦作,一絲不苟,可謂工精料實料。
人物簡介
魯班(前507年-前444年),是春秋末葉著名工匠,被後世尊為中國工匠師祖。據說魯班出生於魯國的一個世代大家族——公輸族,由於他是魯國人,又被稱為魯班或者魯般,後來,魯班此姓名被流傳得最為廣泛,成為通稱。魯班生於約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40年後隱居於歷山(今濟南市東南,又名千佛山),卒於公元前444年(周貞定王二十五年)以後。由於在中國流傳著許多他對建築及木工等行業貢獻的傳說,被認為是他設計的工具及建造法則,被沿用至今,是以魯班被後世奉為工匠祖師,為中國上架行、中架行及下架行(合稱三行工匠均敬奉的先師,戲班亦奉魯班為師。此外,魯班被神化,道他出生時群鶴雲集,滿室異香,乃是天上宿星投胎,傳說眾多,奉為神仙。因此魯班又有魯班仙師、公輸先師、巧聖先師、魯班爺、魯班公、魯班聖祖、魯班先師及魯班祖師等稱呼。在中國各地都建有魯班殿或者是魯班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