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紹先(1922年- ),湖南湘潭人,中國近現代農業昆蟲學家。1947年7月畢業於中山大學,獲農學士學位,他是當時該專業唯一修完全部課程的畢業生。在水稻害蟲測報與防治上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他提出的治螟策略與樂果內吸治螟方法,對廣東省治螟工作起了重要作用;他提出水稻病蟲綜合治理技術,對推動中國植保方針的貫徹與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他對查明和揭示中國褐飛虱遠距離遷飛規律及其在預測預報中的套用與防治起了關鍵作用。
個人概述
朱紹先,1922年11月24日生於湖南省湘潭縣竹葉鄉。他在農村經常耳聞目睹當地水稻遭受“蠓子”(即稻飛虱)為害而失收的慘狀,感受頗深,遂萌發了對農業技術的志趣。1942年7月,在湖南廣雅中學高中畢業後,違抗父意,不願從商,毅然投考中山大學農學院農學系(在湖南宜章),原被獸醫專業錄取,後轉讀農作物病蟲害專業。1944年6月,由於日本侵略軍南侵,學校被迫停學,他回鄉在國小任教。抗日戰爭勝利,中山大學遷回廣州,他隨同復學。1947年7月畢業,獲農學士學位。他是當時該專業唯一修完全部課程的畢業生。經張巨伯介紹,朱紹先到華南區農業推廣繁殖站任技佐,兼農學院農業示範區指導員,協助趙善歡進行藥劑治螟田間試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朱紹先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投身於中國的植保事業。40多年來,他先在廣東省農業廳負責農業技術推廣,1972年起在省農科院開展植保科研工作。他善於思考,勇於探索,敢于堅持真理。他經常下基層蹲點搞調查研究,總結民眾經驗,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朱紹先在“五五”、“六五”、“七五”計畫期間,均為國家重點攻關專題的主持人,先後發表論著30多篇(部),取得國家科技進步一、三等獎和省(部)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共7項。1988年,朱紹先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一等獎,被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1990年獲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新中國成立前夕,朱紹先參加中共廣州地下黨領導的外圍民眾組織——新民主主義廣州經濟工作者協會,為迎接解放,穩定民眾情緒,保存物資、檔案等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8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工作簡歷
1947年7月 畢業於中山大學農學院病蟲害專業,獲農學士學位。
1947-1949年 任華南區農業推廣繁殖站技佐。
1949-1952年 任廣東省農業廳石牌試驗場、農作物病蟲防治所技士。
1953-1972年 任廣東省農業廳植保處技術員,並在省農作物病蟲測報研究室工作。
1972-1982年 任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82-1990年 任副研究員、研究員、水稻害蟲研究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院學委會委員、省植保學會理事等。
1991年1月 退休。
學術貢獻
一、致力於推廣和普及水稻病蟲測報與防治技術
從50年代起,朱紹先就致力於水稻病蟲害預測預報與防治工作。他經常深入農村調查,研究水稻病蟲發生規律,提出按類型地區設立預測預報重點站的意見,並培訓了大批測報技術人員,為廣東省農作物病蟲測報站網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1963-1964年,朱紹先在花縣蹲點搞治螟樣板,提出“抓一(代)防二(代),抓三(代)防四(代)”的治螟策略並在全縣實施。同時,通過農藥試驗,他發現樂果具內吸治螟作用,採用樂果混合六六六拌泥粉撒施螟害枯心群,收到了省工、省藥、高效、安全的良好效果,受到農業部通報表揚。1964年,在長沙召開的全國治螟會議上,他介紹了廣東治螟樣板縣(花縣)的治螟經驗,對推動省內外許多地區的水稻生產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1964年,晚造矮稈水稻品種出現葉片黃化坐兜現象。為了弄清原因,朱紹先深入田間觀察,發現黑尾葉蟬的發生消長與水稻葉片黃化坐兜有密切關係,從而認為造成黃化的原因是黑尾葉蟬傳播的病毒性病害,並採取治蟲防病的措施,取得了明顯效果。1964年末,在廣東省水稻黃化現象學術討論會上,他首次作了“水稻黃矮病發生原因及其有關問題的探討”的報告,對推動廣東省水稻黃矮病的研究與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揭示褐稻虱蟲源和遷飛規律
70年代初,水稻褐飛虱發生為害日益嚴重。朱紹先於1975年開設了褐稻虱生物學特性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課題。
當時,國內外對褐稻虱的蟲源問題存在著“地派”和“天派”兩種不同的學術觀點。“地派”認為,每年大發生的蟲源是越冬蟲發展而來;“天派”認為,是遠距離遷飛而來。朱紹先帶領組內同志連續3年深入田間進行點面結合的調查研究,發現褐稻虱安全越冬一般在廣州以南,而且越冬密度很低;在廣州以北於雜草上越冬的是偽褐稻虱和擬褐稻虱,而不是褐稻虱,並試驗證明褐稻虱只能以水稻和野生稻為食。他認為廣東省每年早造發生的褐稻虱初次蟲源主要來自國外遷飛入境。他的觀點於1977年9月農業部在江西南昌召開的褐稻虱專題研討會上作了闡述。
1978年-1980年,褐稻虱遷飛規律及防治策略研究列為國家重點課題,朱紹先為主持人之一。該課題有全國100多個單位參加協作研究。他帶領科技人員全面總結廣東和海南的褐稻虱發生歷史與現狀,並在高山與海島上設網捕捉以及飛機空中捕捉褐稻虱成蟲標記回收、地面越冬調查與室內飼養觀察等。在每項研究計畫實施中,他都親自操作。特別是空中捕捉,為取得第一手材料,他與年輕人一起,夜以繼日登機作業。由於研究設計切合實際,各種研究手段均取得了科學數據,有力地證實了褐稻虱的遠距離遷飛和年周期的遷飛規律。該成果1981年獲農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
個人影響
70年代初,由於稻、稻、麥一年三熟制逐步推廣和過分依靠化學農藥治蟲,造成水稻害蟲日益嚴重。為了尋找解決水稻害蟲的綜合防治方法,廣東農科院選取不同類型的3個縣分別開展不同內容的水稻害蟲綜合防治研究。其中,朱紹先帶領幾位科技人員於1973年在花縣新華公社蹲點,進行綜合防治研究。他從當地具體情況出發,設計和實施以農業技術措施為基礎,以合理使用化學農藥為重要手段和協調使用其他治蟲措施的綜合防治方法,收到了控制蟲害,增加產量,省工省藥和增收節支的顯著效果。為國家制訂“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提供了科學依據。
80年代初,朱紹先在東莞縣虎門公社設點把水稻害蟲綜合防治發展到病蟲害綜合防治,進行試驗示範。1983年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在經過充分論證後,作為國家“六五”期間重點攻關專題提了出來,並交由江蘇、廣東、浙江、湖南、四川五省農科院植保所負責實施。朱紹先作為專題主持人之一於新會縣設點,進行以豐產、抗病蟲品種的評價利用,控害豐產栽培技術和科學用藥發揮天敵效能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技術研究,且作出樣板在珠江三角洲各縣推廣。1985年,經省內外專家進行現場檢查驗收,認為該綜防技術能有效地解決保持良好的農業生態系與控制病蟲害之間的矛盾,特別是選用抗性品種作為綜合治理技術體系的關鍵措施,對提高廣東省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水平與經濟效益均已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整個專題研究被國家三委一部(科委、經委、計委、農業部)評為“六五”科技攻關先進項目。同年12月16-19日,朱紹先代表中國參加聯合國糧農組織亞太地區關於水稻害蟲褐稻虱、葉蟬、鐵甲蟲的專家討論會。他提交的廣東珠江三角洲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報告,獲得與會各國專家一致推崇,認為這是一個成功事例。1987年,這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和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6年以後,朱紹先根據國家和省的要求,以技術的深化和規範化為目標,繼續主持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研究。他把取得的先進適用技術以圖表的形式表示出來,並在單一病、蟲防治指標研究基礎上,進行了紋枯病與褐稻虱的病蟲複合防治指標的研究,使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提高到新的水平。
個人榮譽
朱紹先在“五五”、“六五”、“七五”計畫期間,均為國家重點攻關專題的主持人,先後發表論著30多篇(部),取得國家科技進步一、三等獎和省(部)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共7項。褐稻虱遷飛規律及防治策略研究1981年獲農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1987年,把水稻害蟲綜合防治發展到病蟲害綜合防治的試點示範,這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和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88年,朱紹先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一等獎,被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1990年獲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主要論著
1、趙善歡,朱紹先等:《樂果及其他殺蟲劑防治三化螟的研究》,《廣東農業科學》,1965(1):29-34
2、朱紹先:《廣東水稻黃矮病的發生及有關問題的討論》,《廣東省水稻黃矮病會議資料選編》,1965:1-4
3、朱紹先:《抓一防二抓三防四的治螟經驗》,《植物保護》,1965(6):215-216
4、朱紹先執筆:《三化螟生物學特性的觀察及其在預測與防治上的套用》,《廣東省農作物病蟲測報與防治技術交流會議資料選編》,1973:33-40
5、朱紹先執筆:《省植保所花縣研究基點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合理使用農藥是現階段綜合防治的主要內容》,《全國第一次綜合防治學術討論會議資料選編》,1974:53-57
6、朱紹先執筆:《省農科院花縣研究基點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水稻害蟲》,《昆蟲學報》,1975:18(3):295-300
7、朱紹先執筆:《省農科院基點工作組發現普通野生稻是稻癭蚊、稻飛虱的重要寄生》,《廣東農業科學》,1977(1):4-5
人物評價
朱紹先從事植物保護工作40多年如一日,為農作物病蟲發生規律與防治技術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熟悉農業生產,掌握農作物害蟲研究的國內外動態,堅持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經常深入農村調查研究,不論1958年下放農村或是“文化大革命”期間下放幹校,仍關心農業生產,關心病蟲測報與防治。在歷次政治運動中,他雖受了不少衝擊,但都能以大局為重,對工作從不怠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知識分子政策的落實使他更加煥發革命青春,工作幹勁倍增,一再延遲退休,與所內外人員團結共事,搞好協作,為完成國家“七五”攻關項目盡職盡責,取得了突出成績。
朱紹先工作態度嚴謹,注重理論聯繫實際,重視農村基點建設,把研究紮根於農業生產之中,使研究、示範推廣與培訓農村科技骨幹融為一體,受到地方政府領導、科技人員和農民的歡迎和愛戴。他悉心培養年輕一代,熱情支持、幫助年輕科技人員,經常給年輕人介紹閱讀文獻,讓年輕人參與設計、整理資料,為年輕人修改文稿等。他刻苦奮進,為農業科研事業發展貢獻畢生精力的精神,將不斷鼓勵後人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