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況
東莞市行政區域簡圖
歷史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據歷史記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紀的夏代,東莞屬南交址。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粵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進入晉代,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名為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為東莞。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 東莞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5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寫下中國近代史的光輝篇章,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之地。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是東江人民抗日根據地,萬千東莞兒女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英勇戰鬥,浴血捐軀。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使東莞成為南粵歷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又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 1985年,東莞經國務院批准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撤縣建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轄。
特產
嶺南佳果 東莞屬珠江、東江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有豐富的土地、森林資源。東莞瀕臨南海,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這裡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3.3攝氏度,年均降水量2042.6毫米。地勢自東往西傾斜,大部分為丘陵台地和沖積平原,依山傍海,海岸線115.98公里(含內航道);既宜於發展糧食生產,又有利於發展經濟作物。東莞是我國傳統的農業高產區盛產水稻、及香蕉、荔枝、龍眼、鳳梨、橙、柑、桔等嶺南佳果,水產資源也十分豐富。
東莞選擇白玉蘭為東莞市市花,象徵著一種開路先鋒、奮發向上的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東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充分發揮地理人文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社會不斷文明進步,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生產總值2182.44億元,比上年增長19.3%,工業總產值達4422.17億元,同比增長22.4%,財政收入總額達331.91億元(含海關稅收),同比增長28.1%,出口總值409.29億美元,同比增長16.3%,各項存款餘額2933.40億元,比年初淨增466.82億元。
東莞市花-白玉蘭
東莞經濟以外向型為主,特別是工業,大部分的資金、原材料和產品銷售都離不開國際市場。
實際利用外資:東莞利用外資從“三來一補”起步,逐步發展合資、合作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投資者來自香港、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瑞士、荷蘭、芬蘭、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在投產的外商投資企業中,全球100強企業有13家,500強企業有45家,境外上市公司有800多家。其中包括美國的杜邦、瑞士的雀巢、荷蘭的菲利浦、德國的赫司特、法國的湯姆遜、韓國的三星、日本的日立、新日鐵、索尼、住友金屬、英國的太古集團、芬蘭的諾基亞以及香港的偉易達等。到2005年底累計,實際利用外資(不含對外借款)約210多億美元。
進出口總額:2005年,全市海關進出口總額743.7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3%。其中出口總額409.2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3%,進口總額334.42億美元,增長14.0%。
經濟
磁訊產品
東莞交通、通信發達,電源充足,淡水資源豐富,防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強,發展工農業生產條件甚為有利。
港口:東莞位於珠江出海口,虎門歷來就是我國南方的重要門戶,溯珠江而上,可分別通達粵東、粵北、粵西乃至廣西等地。主要港口──虎門港是國家一類口岸,對外國籍船舶開放,每天都有客貨輪直達香港。目前虎門港有泊位104個,港口貨物集散非常方便。
鐵路:東莞是廣九鐵路、廣深準高速鐵路、廣梅汕鐵路與大京九鐵路的交匯點,呈人字形於常平鎮分別向南、北和東部伸延,貫通我市埔田、丘陵、山區等東部各鎮區。東莞鐵路口岸是國家一類口岸,北京、上海至九龍直通旅客列車的出入境檢查檢驗手續在這裡辦理,往來港九、北京以及上海、華東等地區極為便利。
顯像管生產線
機場:東莞雖然沒有自建機場,但周邊有多個機場可供利用。沿廣深珠高速公路,北有廣州白雲機場,南有深圳機場;一百公里左右有珠海機場、佛山機場以及香港新機場。市內設有多個民航代辦處和40多個業務點,辦理各航線客貨運輸業務甚為便捷。
公路:全市公路總里程達2870.8公里,公路密度達116.5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國地級市前列;港口新建5000噸級以上泊位1個,1千噸級泊位3個,新增吞吐能力152萬噸;2005年完成公路、水路客運量3.36億人次,旅客周轉量118.53億人公里,貨運量5127萬噸,貨物周轉量32.94億噸公里,港口吞吐量2280萬噸,全年完成交通規費徵收16.45億元。
京九、廣梅汕、廣九準高速鐵路的匯點-東莞火車站 通信: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東莞通信事業也蓬勃興起。一個交換程控化、傳輸光纖化、數位化的現代通信網路已經建成。程控電話、行動電話、各種無線尋呼被普遍套用,全市城鄉各地與國內、國際通話都極為方便。目前電話普及率(含行動電話)每百人210戶,網際網路用戶52.90萬戶。2005年,全市郵電業務收入132.82億元,平均每天郵電業務量3600多萬元。
電力:東莞一向十分重視電源電網建設,國家在這裡建設的沙角電廠,是全國最大的火力發電基地之一,發電裝機容量388萬千瓦。另外,本市自行建設的電廠18間,發電裝機容量261.77萬千瓦。電網建設方面,全市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105座,主變容量3178.2萬千伏安,各鎮區均有二到三座110或220千伏變電站,2005年供電量415.66億千瓦時。
東莞郵電
供排水:主要的供水工程有東深供水工程、東江引水工程以及分布全市各鎮區的自來水廠。
東深供水工程是國家建設的大型供水工程,主要供水香港、深圳及本市沿途各鎮。今年第四期擴建工程完成後,年供水量可達24.23億立方米,其中供香港11億立方米。
東江引水工程是本市自行興建的大型引水工程,全長83公里。其主要功能一方面排除內澇積水;另一方面引東江淡水灌溉沿線耕地及沿海鹹潮地區,解決沿途14個鎮區工農業和生活用水。
自來水廠原來主要以各鎮區為單位興建,目前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已達98.6%。為了進一步提高供水質量,我市先後展開了市中西部供水工程、東部供水工程、水鄉片供水工程的建設,建成後供水能力將超200萬m3/日。目前,已建成的現代化大型水廠3座,大型供水網250公里,供水規模居廣州、深圳之後排第三位。全市日供水能力達到400萬m3,全市大部分地區已飲上了潔淨的自來水。
東莞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改革開放以後,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更是蓬勃發展,整個思想文化建設有了長足進步。
教育事業 教育:全市擁有各類學校574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4所,電視大學1所,普通中學134所,中專、中師、技校及職業中學21所,國小414所,另有幼稚園511所,各類學校(含幼稚園)專任教師3.7萬人,基本建立起從幼兒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到成人終身教育的比較完整協調的教育體系。在1995年,全市已普及了高中教育。2005年本市戶籍適齡少年入學率為98.4%,國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4.1%,升入各類高中階段學校就讀的學生有28753人,普通高中在校生與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為6∶4;成人教育持續發展,全年培訓量達50.40萬人次。成人高考報名人數為22442人,實考21004人,錄取19014人,比上年增加1364人,考生錄取率為90.5%。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報考總人數為57515人次,報考人數在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中名列第三。
科技:2005年引進各類人才11.67萬人,新增高級人才2875人,新增高級職稱或碩士以上學歷的3400人,本科學歷3.6萬人。目前全市人才總量達到83.9萬人,其中高級職稱10064人,中級職稱105725人,初級職稱142442人。另外,聘用院士7名。
體育 文化:東莞文化生活豐富,市有電視台、廣播電台,各鎮有電視站、文化站。全市有村鎮文化中心80個、圖書館(室)473個,文化廣場447個、博物館16個,公共文化設施占地面積近1000萬平方米。
衛生、體育:全市現有醫院53家,衛生技術人員13053人。同時,實行計畫生育,優生優育,大力開展民眾性文化體育活動,人的素質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東莞體育健兒破世界紀錄86次,破亞洲紀錄40次,破全國紀錄165次,獲國際比賽金牌235枚,全國比賽金牌519枚。
東莞之夜
由於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東莞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良風美俗進一步弘揚,近年來,連續五次被評為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連續五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還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國禁毒先進單位、全國兩基教育先進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籃球城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教育強市。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也已通過驗收。
教育事業
教育:全市擁有各類學校574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4所,電視大學1所,普通中學134所,中專、中師、技校及職業中學21所,國小414所,另有幼稚園511所,各類學校(含幼稚園)專任教師3.7萬人,基本建立起從幼兒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到成人終身教育的比較完整協調的教育體系。在1995年,全市已普及了高中教育。
2005年本市戶籍適齡少年入學率為98.4%,國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4.1%,升入各類高中階段學校就讀的學生有28753人,普通高中在校生與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為6∶4;成人教育持續發展,全年培訓量達50.40萬人次。成人高考報名人數為22442人,實考21004人,錄取19014人,比上年增加1364人,考生錄取率為90.5%。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報考總人數為57515人次,報考人數在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中名列第三。
高新科技
2005年引進各類人才11.67萬人,新增高級人才2875人,新增高級職稱或碩士以上學歷的3400人,本科學歷3.6萬人,全市人才總量達到83.9萬人,其中高級職稱10064,中級職稱105725人,初級職稱142442人。另外,聘用院士7名。
體育文化
東莞文化生活豐富,市有電視台、廣播電台,各鎮有電視站、文化站。全市有村鎮文化中心80個、圖書館(室)473個,文化廣場447個、博物館16個,公共文化設施占地面積近1000萬平方米。
衛生體育
全市現有醫院53家,衛生技術人員13053人。同時,實行計畫生育,優生優育,大力開展民眾性文化體育活動,人的素質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東莞體育健兒破世界紀錄86次,破亞洲紀錄40次,破全國紀錄165次,獲國際比賽金牌235枚,全國比賽金牌519枚。
取得成績
由於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東莞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良風美俗進一步弘揚,新世紀以來,連續五次被評為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連續五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還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國禁毒先進單位、全國兩基教育先進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籃球城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教育強市。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也已通過驗收。東莞歷史上就是先發展地區。
傳統文化
各方學者對歷史的研究
劉志偉: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劉志偉先生,關注東莞的歷史發展和區域變化兩者的關係。他說,背靠廣州的東莞,歷史上經濟發達,始終引領周邊地區。比如,在發展鹽業方面,在五代十國時,這裡就設立私鹽都尉。
古代郡置的劃分,主要是由點和線組成的,“點”就是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線”就是主要交通幹道,統治者和官吏重點關心“點”和“線。五代十國時,東莞郡治向東可以直達福建的漳州,包括梅州、河源、惠州、潮州、汕頭等都曾經屬於東莞。東莞不僅成為商人們由廣州南下出海的必經之路,也成為他們從珠江口外將貨物運進廣州,直至銷往內地的必經之地。於是,東莞的經濟逐漸發達起來。伴隨著這種發達,東莞管轄土地越來越小,至明朝萬曆年間,深圳和香港也分離出來,單獨設立新安縣。劉志偉說:“某地區經濟越發達,開發程度越高,那么它的管轄範圍就會越集中越狹小”。
趙令揚:開放和包容促進了東莞發展
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趙令揚做過題目“盛世修史”的演講,他從新世紀的國家要重修《清史》展開。趙令揚說,國家要在新修的《清史》中加入香港史和澳門史,在研究香港史時他發現,東莞這個名字是無法迴避的。他認為,交流和合作是一個地區發展起來的重要因素。香港和東莞及周邊地區,從漢代開始就承擔了南北方文化交流,特別是中國文化與東南亞諸國文化交流的任務。進入新世紀,珠三角要保持中國改革開放的優勢,就必須加強合作,首先是香港、澳門、廣州3個城市之間要團結起來,通過資本、文化、人口的融合,促進地區更好更快發展。
吳宏岐、張偉龍:古代山水城市之一
暨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吳宏岐、張偉龍對明清時期東莞城市形態及其內部結構的演變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東莞縣城在明清時期經歷了數次較大發展。這一時期東莞縣城的發展,為近代以至現當代東莞的城市發展奠定了基礎。從城市風格看,明清東莞縣城的建設和發展深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響。無論是從城址選擇,還是縣署及其城內道路的設計,無一不受到“風水理論”、“陰陽五行”的影響。充分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城市建設的影響。
兩位專家認為,東莞縣城布局雖遵循周禮,也有其封閉性的一面。但是它的城市規劃對於當今城市建設仍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中國古代的山水城市隨處可見,東莞也是中國古代的山水城市之一。這些山水城市在現今看來是極生態的:或依山起勢,或臨水而居,絕少有削山築城、填河為街的改造。東莞縣城臨山傍河,充分利用東江南支流的水利條件,縣城與自然和諧共存,對於我們今天的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有著參考與借鑑價值。
東莞名人
明代東莞
1、有4名“正部級幹部”
來自東莞本土的專家楊寶霖向大會提交了論文《明代東莞的教育》,論文提到明代東莞的“正部級幹部”有4人。到了明代,東莞的科甲遠勝於唐、宋、元,也為清所不及。楊寶霖指出,東莞歷代進士共有158名,而明代就有81名;歷代舉人有1128名,而明代有550名。同時,明代東莞的高官也最多,封伯爵1人,為何真;太子太保1人,為袁崇煥;尚書4人,為王縝、袁崇煥、徐兆魁、李覺斯。尚書官階為正二品,相當於現代的部長。而侍郎有5人,分別為黎光、陳璉、蘇觀生、張家玉、陳象明。侍郎官階為從二品,相當於現代的副部長。此外,還有總兵官1人,為陳策。總兵官相當現代的大軍區司令員。明代東莞人才之盛,原因在於重教育。明代東莞,1082人就擁有1所學校,學校比近現代多得多。
2、考取進士81名
明代歷史上影響最大而且至今仍家喻戶曉的東莞科舉官員,無疑是萬曆年間的進士袁崇煥。來自遼寧師範大學的郭培貴在提交的《明代東莞地區的科舉群體及其歷史貢獻》論文中,為我們解答了東莞歷史上科舉考試的情況。論文提到,明代廣東不是科舉大省,但東莞卻屬科舉相對發達的地區,在廣東科舉中居重要地位。
明代,東莞共考出舉人550名、進士81名,分別占那時廣東舉人和進士總數的7.6%和8.4%,在各州、縣排名中皆為第四;考出庶吉士6名,占廣東庶吉士總數的9.8%,僅次於順德和番禺,與南海並列第三;六次摘取解元桂冠,在各州縣名列第五;進士與舉人之比為14.4%,高於全省平均數1.5個百分點;還出現了18個三代之內至少產生了兩個以上舉人的科舉家族,占廣東科舉家族總數的9.4%;另外,東莞舉人在明代初期、中期和後期廣東舉人總數中所占比例也呈持續上升趨勢,反映了科舉實力的不斷加強。
3、下西洋有功被升賞:東莞10多人
“鄭和下西洋,七次都經過了東莞海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的研究員陳忠烈提交了論文《鄭和下西洋的廣東籍隨員》,指出至少有10多名東莞人因下西洋獲朝廷升賞。東莞海域是廣東海防的中路,鄭和從南京出發下西洋,必須經過東莞海域。陳忠烈表示,東莞籍人鍾左、李真、陳永華、黃子成等人都曾隨鄭和下西洋,有的人甚至多次前往西洋。上述幾人都因下西洋有功,受到朝廷升賞。“其實,東莞有很多人下過西洋,數量有多少難以統計,上述幾個人都有功名因而被記錄了下來,其他沒功名的人就無法考證了。”陳忠烈說,鄭和下西洋途中,會在粵等地補充人員及物資等,所以有大量的東莞人隨鄭和下西洋不奇怪。鄭和下西洋還遣人到東莞采珍珠。根據嘉靖黃佐《廣東通志》,永樂年間,明朝3次采珍珠,最初2次在東莞縣。
氣候狀況
東莞市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長夏無冬,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氣候溫暖,溫度變幅小,雨量充沛,乾濕季明顯。2012年,降水與氣溫接近常年,有1個熱帶氣鏇嚴重影響。年平均氣溫22.6℃,與常年平均值持平;最冷為1月(月平均氣溫12.4℃),最熱為8月(月平均氣溫29℃),高溫(日最高氣溫≥35℃)日數10天。年極端最高溫36.7℃(出現在7月21日),年極端最低溫4.1℃(出現在12月31日)。2012年全年總雨量為1838.6毫米,與常年平均值接近,其中汛期(4—9月)總雨量為1455.3毫米,偏少3.7%。年內有3個熱帶氣鏇對東莞市有影響,其中“杜蘇芮”和“啟德”影響較輕,“韋森特”影響嚴重。
參考資料
http://www1.dg.gov.cn/sofpro/cms/publishjspfile/cndg/cms_0000000000000000184_tpl.jsp?requestCode=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