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樹皮。
性味
味苦酸,性涼。
歸經
歸肝、胃經。
功效
清熱解毒,收斂生肌。
主治
治療消化性潰瘍,腸炎,口腔炎,牙周炎,下肢潰瘍,濕疹,燙傷。
相關配伍
1.治胃腸炎:山竹樹皮6克,古山龍18克,黃荊葉3克。水煮2次,濃縮至30ml,分2次服。
2.治燒傷:山竹樹皮粉,加花生油(熬沸)適量,調成糊狀,塗於傷面,每日1~2次。
3.治麻風足底潰瘍:山竹樹皮粉,撒在經外科處理後的潰瘍面上,用紗布包紮,每日換藥1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克。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患處。
使用注意
孕婦慎用。
採集加工
四季可采,砍伐莖幹,剝取內皮,切碎,曬乾或研成粉。
形態特徵
1.木竹子常綠喬木,高5-17m。單葉對生;葉柄長1-2cm;葉片革質,橢圓形或狹橢圓形,長7-15cm,寬2-5cm,先端短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邊緣全緣,兩面無毛,中脈在上面微凸起,側脈每邊在8條以上,在近葉緣處網結,不達中緣。花單性,稀雜性,橙黃色;雄花數朵組成聚傘花序,再排成總狀或圓錐花序;萼片、花瓣均為4數;雄蕊多數,合生成4束,高出於退化雌蕊;退化雌蕊柱狀,具明顯的盾狀柱頭,4裂;雌花序有雌花1-5朵,退化雄蕊束短,束柄長約1.5mm,短於雌蕊;子房長圓形,2室,無花柱,柱頭大而厚,盾形。漿果球形、卵形至倒卵形,熟時青黃色,直徑2.5-3cm,先端有宿存柱頭,果皮有黃色樹脂。花期5月,果期7-8月。
2.嶺南山竹子常綠喬木或灌木,高5-15m。樹皮深灰色。老枝通常具斷環紋。單葉對生;葉柄長約1cm;葉片薄革質,倒卵狀長圓形或倒披針形,長5-10cm,寬2-3.5cm,先端短漸尖或鈍,基部楔形,乾時邊緣反卷,側脈每邊至少在8條以上,兩面均無毛。花單性,異株,橙色或淡黃色;雄花成聚傘花序生於葉腋或枝頂;花梗長3-7mm;萼片4;花瓣4;雄蕊多數,合生成一肉質體,花葯聚生成頭狀,無退化雌蕊;雌花單生;無花梗;萼片4;花瓣4;退化雄蕊合生成4束,短於雌蕊;子房卵圓形,8-10室,無花柱,柱頭盾狀。漿果近球形,無棱,長2-4cm,直徑2-3.5cm,黃綠色。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生長環境
1.生於山地溝谷常綠闊葉林中。分布廣西、廣東、海南等地。
2.生於山地濕潤肥沃的地方。分布廣西、廣東、海南等地。
相關論述
1.《廣西中草藥》:“消炎止痛,收斂生肌。主治燒傷、燙傷、濕疹、口腔炎、牙周炎、癰瘡潰爛。”
2.《全國中草藥彙編》:“主治腸炎,小兒消化不良,胃、十二指腸潰瘍,潰瘍病輕度出血。外用治下肢潰瘍。”
3.《廣西民族藥簡編》:“水煎服,治哮喘(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