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范

景范(903年~955年)(即唐天復三年~後周顯德二年)字萬卿,漢族,淄州長山(今山東鄒平)人。五代時傑出的政治人物,仕至後周中書侍郎、平章事、判三司。卒年52歲,立祠崇祀。世稱景相公,葬相公山下,現有神道碑遺存。

生平

景范,初以明經擢第於春官,歷貝州清陽吏(今河北清河縣)、高密掾、濮州范縣令。周太祖廣順初年(即公元951年),以秋曹郎進階至朝散大夫。周太祖廣順二年八月,以刑部侍郎景范為左司郎中,充樞密直學士。周太祖廣順三年春三月,充職左諫議大夫顯德元年(公元954年)秋七月,景范以功加晉陽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以樞密院學士、工部侍郎擢升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判三司。顯德二年八月丁未,中書侍郎平章事、判三司景范罷判三司、加銀青光祿大夫,依前中書侍郎平章事晉陽縣開國伯。顯德二年十一月卒,享年52歲。沒贈侍中,官為立碑,詔立祠崇祀。世稱景相公,葬相公山下。景范,戶部郎中致仕景初之子,行三。配李氏,封許國夫人。范生二子,一曰“儼”,一曰“信”,均為太廟齋郎

簡歷

公元903年,即唐天復三年,景范出生在鄒平縣景家莊(即現今東景村)。他出生的時候,李氏王朝正走到了風雨飄搖的末路。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從此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中最後一次大規模分裂割據時期。從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間,中原地區相繼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過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南平、北漢等十個小國,周邊地區還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項、南詔、于闐、東丹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習慣上稱之為“五代十國”。景范的一生正是生活在這段混亂不堪、戰事頻仍的歷史時期。他出生4年後唐朝滅亡,在他死後5年宋朝建立,中國才又進入了一段較為穩定統一的階段。
在這一割據時期,中原地區仍是全國政治權利的中心,是各路人馬爭戰不休的主戰場,很多年輕人選擇投軍從戎來謀求前途。景范沒有走這條路,而是聽從父親的教導,選擇了讀書。此時從隋開始的科舉仍能進行,五代時期延續唐朝的科舉制度,常科的科目雖然很多,但以“明經、進士”兩科為主要科目。景范以明經及第,但從什麼時候及第已無從查考,到後唐末年(即公元936年)景范已有33周歲,此前的這段時間應為讀書求仕階段。之後歷經後晉、後漢,共14年(公元936年至公元950年),這段時間應是景范從政階段,從最低的貝州清陽郡主簿開始,做至河南范縣令。關於此段歷史《景范神道碑銘》有言:“公以明經擢第於春官,氏則賢哲之。為吏於清陽......掾於高密郡,秩滿而□授范縣令。......公之佐縣政也,人謂其勤且潔矣;典刑書也,人謂其□□□□(嚴且明矣)......使□政□而從八者,則人謂其賢且能矣。”在宋人王欽若等編修的《冊府元龜》卷七百二《令長部o能政》中記載“景范,初以明經擢第,歷貝州清陽簿、濮州范縣令,皆以強著名。”
後周建國時,景范以其為人厚重剛正、為政勤潔,終被周太祖(郭威)賞識,於廣順初年(即公元951年),以秋曹郎進階至朝散大夫,後任刑部侍郎。而此時的後周儘管建立政權,但中原之外和周邊地區的列強,仍然虎視眈眈,戰事不斷。郭威可謂一代明君,任人唯賢,勵精圖治,國家日益強大。景范“惟聖人執左契,臨萬邦經久制,大命日政之機,國之大柄,總於樞務……而公……忠而賢,……公為左司郎中充樞密直學士,尋轉諫議大夫充職 ”(據《景范神道碑銘》) 。只是時日方短,3年後周太祖駕崩。
顯德元年(公元954年)柴榮繼郭威為帝,對軍事、政治、經濟繼續進行整頓。他嚴明軍紀,賞罰分明,嚴禁貪污,懲治失職官吏,停廢敕額外的寺院,開墾荒田,頒《均田圖〉,恢復漕運,興修水利,修訂刑律和曆法,糾正科舉弊端。是年北漢劉崇勾結契丹人南犯,世宗親征,分命大臣保釐,景范以太祖舊臣仍拜二卿,作東京副留守。世宗初戰獲勝,趁勝整飭軍紀。樊愛能、何徽等70多名將士因臨陣脫逃悉數斬殺,同時對作戰有功的李重進趙匡胤等將士給予重賞。班師後,因景范留守治餉有成,又封賞景范,以功加晉陽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以樞密院學士、工部侍郎擢升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判三司。在《授景范中書侍郎平章事制》命相制詞中,,讚譽景范:“密院直學士中大夫尚書工部侍郎上柱國晉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景范,昔佐先帝,每罄嘉謨,逮事眇躬,愈傾忠節,奉上得大臣之體,檢身為君子儒。一昨戎輅親征,皇都是守,贊勛賢於留府,副徵發於行營,軍政所資,國用無闕。今則靈台偃革,宣室圖功,思先朝欲用之言,成聖考得賢之美,俾參大政,仍掌利權。......勉思倜儻以致君,勿效因循而保位。佇聞成績,用副虛懷,可正議大夫中書侍郎平章事判三司。”以明經出身曾任吏掾的景范被任命為宰相且判三司,而縱觀五代史以樞密直學士直接轉遷至宰相的只有景范一人,累遷至相位的也不過李愚李崧李谷王溥四人,大多只做到了尚書、侍郎、監卿一類的官職。從以上命相制詞中還透露出景范在充任樞密直學士期間,參與甚至主持了“軍政”、“國用”的“謀議”,並且成績顯著,因而是被破格提升為宰相的。扈載所撰《景范神道碑銘》雖不乏溢美之詞,但細究起來還是公允的。其言:“夫公(景范)之行事,則其道也純而粹,克克焉無能稱其言也;直而肆,謇謇焉無所忌耿介。以自立強幹,以自□故其仕也。”應為事實,可見景范之為人處事的原則,識大體,顧大局,勤奮廉潔,政能卓著。
顯德二年,時年52歲的景范疾病纏身,漸感身體不適。因年事已高,能力大不如從前,雖悉心盡瘁,面對繁劇的國事,猶力不從心。而三司之職,是個既累人又得罪人的差事。景范又加“為人厚重剛正,無所屈撓”(據《景范列傳》),可能得罪了不少阿諛奉承、爭官奪利之流。乃上書請求致仕,“世宗知之,因其有疾,乃罷司計。”“聽解利權。”顯德二年八月丁未,中書侍郎、平章事、判三司景范罷判三司。除免去其“判三司”之外,其餘皆予保留,並贈侍中奉、賜加“銀青光祿大夫”。不久,從老家傳來父親景初去世的訊息,遂再次上書請求歸鄉葬父,“尋以父喪罷相東歸”(據《景范列傳》)。
一路舟車勞頓,身心疲憊的景范在埋葬了父親之後,也一病不起,“泣血以居,晨漿屢絕,哀與性盡,臥疾而終”(據《神道碑銘》),於顯德二年十一月卒於鄉梓。從離開京師到回到家鄉鄒平,僅僅三個月的時間,一代賢相竟溘然而逝。

景范神道碑銘

景 范 神 道 碑 銘
大周故銀青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柱國晉陽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贈侍中景公神道碑銘並序
翰林學士詔議郎尚書水部員外郎知制誥柱國賜緋衣袋 臣 扈載奉敕撰
翰林待詔朝議郎守司農寺丞 臣 孫崇望 奉敕書
帝軒轅乘土德之運,其臣曰奢龍、祝融能辯方域,以制區夏。帝媯氏禪陶唐之基,其臣曰伯夷、後虁能典禮樂,以和人神。上古佐命之道,□□□□□焉。三政嗣興,圖史浸盛,彌綸輔翼,代有其人,皆金冊丹書,絢繪功業,垂其訓聚而為墳典,型其美流而為歌頌。陋篆籀之質略,我則潤之以□□,□□□之淪朽,我則鏤之以貞珉。銘以記功,碑以志行,千載之下,燦然可觀者,其惟神道之表乎?
故中書侍郎平章事景公諱范,皇朝元佐□□顯德二祀冬十一月,薨於淄川郡之私第。天子廢視朝軫,殲奪之念,制贈侍中,遣使昌奠,飾終之典優而厚□□詔詞臣□文,□琰盛矣。□□□孔悝彝鼎,不出廟門;杜預豐碑,空沉漢水。姑自矜於名氏,誠未顯於邦家,與夫輝煌帝恩,導揚休烈,□□□□□□□□者,可同日而語也。□□□□□□綸有直而敘之用,丕顯我大君之命。
臣聞景氏之先,出於芊姓。從楚王於夢澤,差□侍臣;畫漢□於雲台,丹推名將;濟美垂□□□□□,□生偉人,維周之輔。長山之下,淄濟為川,地勝氣清,惟公故里。夫嘉遁絕世,高臥於是者,足以□顥氣而為□□;□□□□,□生於是者,足以□□□而為世傑。故公之先,由烈考太僕府君,之上曰王父賓、大王父閏,皆貞晦不仕,介享天爵,而巢許之風□□□□□□□□□,伯曰?,仲曰篆,公□□□□世□□聿登相位,而申甫之祥著矣!
昔者聖人之教天下也,本之以仁義,制之以經籍,是謂人文、是謂人□□□□□□以□開物成務者□□□□所於此□□。以公輔之位,必由稽古升;廊廟之才,必以經術顯。而公以明經擢第於春官,氏則賢哲之□□□□□□為吏於清陽□□□□□□□□□□□掾於高密郡,秩滿而□授范縣令。大鵬之翼,鎩北濱以未舒;蟄雷之聲,殷南山而不震。然則□□□□□□□於之□□□□□□□□□□□□□□□通人之才變而順,則方圓之量不能局,故公之佐縣政也,人謂其勤且潔矣;典刑書也,人謂其□□□□□□□□邑恪□以□□□□□□□□使□政□而從八者,則人謂其賢且能矣。
奧若日月之彩,得天而大明;風雲之期,遇屯而勃起。□□□□□□□□□□磻溪□璜□□□□□□□□□□。我大周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建大功於漢室,為北藩於魏邦。初筵既開,得賢斯盛。於是我公□□□□□□□□□而君臣之□□□□□□□□□龍飛在天,躬載曜靈,至於霄極。皇業肇建,制以公為秋曹郎,進階至朝散大夫,而□□□□□□□□□萬□□□□□□□□□□□□之樞,惟聖人執左契,臨萬邦,經久制大命,日政之機,國之大柄,總於樞務者,可謂重矣!而公□□□□□□□□□忠而賢□□□□□□□□□□□□公為左司郎中、充樞密直學士,尋轉諫議大夫充職。
今皇帝嗣位之時,登用舊臣。而並人乘我大喪,擁眾南寇。親征之舉,迅若奔雷,分命大臣保釐□□□□□□□於,公仍拜貳卿,□□□□□□□□□振。帝伐張黃鉞白旄,殪群凶而皆盡;參旗河鼓,導清蹕以言鏇。大祲既已平,九服又已定,□□□□時惟輔臣,而公昌言,可□□□□□□□□聖謨頭望,可以鎮流俗。爰立之命,帝心允孚。六府肇修兵賦,充大邦之調用□□□□□。公自立不回,信而有守,□□□□□□□□□□哉。大用逢時,洪鈞在手,資忠孝於君父,享富貴之崇高,而盡瘁之勞,因成恙疢,封章疊上,優詔褒稱,聽解利權。□專□□□□□□□以列卿歸第,懸車故鄉。嗟風樹之忽驚,訴昊天兮何極?見星而往,夕露方多,泣血以居,晨漿屢絕。哀與性盡,臥疾而終,享年五十有二。□□□□□□□觀。夫公之行事,則其道也純而粹,克克焉無能稱其言也;直而肆,謇謇焉無所忌耿介。以自立強幹,以自□故其仕也。□一命之卑,□三□□□□□□無悔吝,古人之操何以尚也!秉筆者得無愧於詞矣!
許國夫人李氏,嗣子太廟齋郎嚴、信等,□□□靈□光□□丞嘗翼翼賢人□□□□□□□□□子事終之禮。
佳城閉日,長楸篲雲,勒銘垂休,以示千古。其詞曰:
白蒼蒼,淄水湯湯,哲人之生,逢時會昌,哲人之逝,魂游故鄉。□高山兮巍巍,逝水兮驚波。□而□死□□□□□□□□□□□□□□□□□□□。山有頹□,水有高岸,人何世而弗新,善有名兮獨遠。猗歟公兮,時用丕顯。
顯德三年歲次丙辰十二月巳未朔十日戊申吉旦立
註:□為碑文所缺失字

景范廟祀碑

後周故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三司贈侍中景公廟祀碑
(碑在景家莊相公祠內)
同邑後學吏部觀政進士歷官雲南河南道監察御史兩浙巡鹽御史 馬光
周侍中景公諱范,擢第春官,卒秉鈞衡,享年五十有二。薨之日,天子震悼,遣使昌奠,詔翰林學士知制誥臣扈載,為作神道碑銘。夫以當代詞臣,奉敕秉筆稱述詳矣。予也何煩贅一詞?竊嘗閱歐陽五代史,景公傳獨缺,因有惑焉。公以從龍著大業,與范質、王溥諸公不得有軒輊,生平政績故不具論。即顯德之初,山陵未定,人心皇皇,北漢乘機連兵內寇,親征之命矯出群臣,且湖湘餘孽眈眈覷便,斯時之任留守者能鎮撫輦轂,內調饋餉,外防他兵,是即蕭何之在關中,寇恂之守河內,功相等也,容可汶汶已乎。然古人立德立功,有待言而傳者,有不待言而亦傳者。
語云:欲知宰相賢否,當視天下安危。顧五代之時,何時乎其君若臣者,率皆與世浮沉,無經久之大計。及周太祖革命,而政令丕變,重以世宗之英武,指顧之間,北驅漢,南服唐,規模宏遠矣。固廟算之勝乎,而得公之贊襄者亦多也。於今數百年後,讀當日命相之制書,不依依如見哉。若公德業之盛,而享年未久,猶有憾焉者,迨覽五方姓氏,江以南自唐宋以來,家乘歷歷可閱也;至河以北,則爭戰之地殺戮相仍,故元以前罕聞焉。
按墓碑,公父太僕府君,王父賓,大王父閏,世籍於淄濟之間。計公年已生於唐,況溯而上之乎,迨今景氏瓜瓞綿綿,奉烝嘗者幾千戶,非屈於彼伸於此,而所得者大哉。考之史,公乃長山人,舊志吾鄒西屬今章丘、東屬今長山,故其後裔仍錯處於三縣也。
予表叔諱仰,時為景氏祖長,率其孫巍等,追念先德,將釐其系,屬修春秋,祭享之儀,勒石以志久遠。屬予為文,以記之因在戚屬,遂忘固陋,以述其略雲。
時 大清康熙七年歲次戊申春三月穀旦

重修相公祠碑記

重修相公祠碑記(與廟祀碑同列一碑)
邑城南十里許景家莊,世傳有景公諱范者,仕周為中書侍郎平章事,以顯德二年,薨葬於富相山下,墓與碑至今存焉,計已七百餘年矣。按碑文公初以明經擢第,從大周太祖創興皇業,充樞密直學士工部侍郎,其謀猷殫瘁已赫赫於一時,逮世宗嗣位,北漢乘機入寇,時勢搶攘,上命大臣守皇都,自將兵御之。公留守汴京副,徵發以供軍旅,恢宏廟略,國用罔闕,而保釐之功爛焉!

景公辨誤碑

景公辨誤碑(碑在相公祠內)
嘗讀五代史,周世宗紀顯德元年秋七月癸巳,以樞密院直學士工部侍郎景范,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景公乃吾邑城南景家莊景氏之先人,有墓在城西南三里許相公山側,山以公得名也。公生平出處祥載墓碑。碑刻公諱范。前輩作縣誌乃訛為景延廣。考之山東通志及王元美龔勖妻景氏墓誌並吾邑都御史仁軒張公儒學記,率皆從訛。亦二公相去年代未遠,同姓同官,故致舛錯。其後裔又多樸魯力田,耳食既久,知考縣誌而不知據墓碑,家廟中復刊石為志,亦誤之甚矣。
予外祖母景氏嘗攜予游墓下,諄以囑予。時予年尚少,知其舛而不能釐正。今太倉徐公政蒞吾邑,重修縣誌。公裔孫景仰率其孫魏等,塌碑佐之,始得核實而改其舊,更刻石於廟,以志永久。不惟佐命賢相表彰千古,亦將使奕世子孫歲時薦享識淵源也!公舊有祭田四十畝,在相公山之側。林縣李公瑞承檄清丈地畝及此云:景延廣何許人?世享此祭典。遂削去其籍,編入額內,皆誤也。且延廣晉相非周相,陝州人而非吾邑人,斯又不待辨而明者。(載入縣誌,但祭田一節縣誌失載,碑則有之。)
同邑後學歲貢生觀城縣訓導成和征謹記
大清康熙七年歲次戊申春二月吉旦重建

附記

景范去世後,葬於城(今之鄒平老縣城址)西南五里許相公山左側,子山午向。相公山也因此得名。墓前有翁仲羊馬之屬,南去半里許有神道碑。其碑螭首龜趺,大逾常格。神道碑立於顯德三年(956年)歲次丙辰十二月十日。拓片高296厘米,寬150厘米。扈載撰,孫崇望行書。碑文殘缺,載入縣誌。
景范祠建在景家莊(今東景村)。
建國初景范墓、碑、祠具存。1955年農田基本建設時,墓被毀,封土剷平;文革期間碑、祠具毀。1980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