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中醫學基礎

(二)寒 (一)喜 (二)病色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第1版 (1995年7月1日)
平裝: 279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32336999, 7532336999
條形碼: 9787532336999
尺寸: 26 x 18.8 x 1 cm
重量: 458 g

內容簡介

《中醫學基礎(供中藥類專業用)》內容簡介:根據國家教委《全國普通高等教育“八五”期間教材建設規劃綱要》“要集中力量抓好本科主要專業主幹課程教材建設”的精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一組織編審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本套教材包括中醫學、中藥學專業的主要課程和針灸、中醫骨傷科學專業主要專業課程教材,計有《醫古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急診學》、《內經選讀》、《傷寒論選讀》《金匱要略選讀》、《溫病學》、《正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診斷學基礎》、《內科學》、《針灸學》、《經絡學》、《腧穴學》、《刺法灸法學》、《針灸治療學》、《中醫骨傷科學基礎》、《中醫骨傷學》、《中醫骨病學》、《中醫筋傷學》、《中醫學基礎》、《藥用植物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中藥鑑定學》、《中藥炮製學》、《中藥藥劑學》、《中藥製劑分析》、《中藥製藥工程原理與設備》等三十八門課程教材及其相關實踐教學環節教材。
為了提高教材質量、深化教學領域改革,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一九九二年四月在杭州召開了全國中醫藥本科教材建設工作會議。研究部署了本套教材的建設工作,會後下發了《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編寫基本原則》、《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組織管理.辦法》、《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主編單位招標辦法》等檔案。通過招標,確定並聘任了各門教材主編。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在北京召開的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建設工作會議上,成立了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編審委員會,討論研究了本套教材的改革思路,並組威了各門教材編寫委員會,確定了審定人。
為了保證教材的編寫質量,先後召開了幾次工作會議和教材審定會議。對各門課程教學大綱、教材編寫提綱及教材內容進行了認真審定。最後,還徵求了本套規劃教材顧問委員會各位名老中醫藥專家的意見。通過多次會議以及全體編委審定人的共同努力,在名老中醫藥專家的指導下,使本套教材在前五版統編教材的基礎上,在符合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實際需要方面.在理論聯繫實際、保持中醫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反映中醫藥學術發展的成熟內容和教育改革新成果方面,在明確各門教材的教學目的、確定教材內容的深廣度、促進教材體系整體最佳化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提高,使本套規劃教材內容能具體體現專業業務培養的基本要求和教學質量測試的基本標準。對少數教材根據課程設定的需要,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革,使之更符合教學的需要。根據國家教委有關檔案精神。各高等中醫藥院校、高等醫藥院校中醫藥類專業應優先選用這套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一規劃組織編審的規劃教材。
隨著中醫藥高等教育工作的不斷改革與深化.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殷切希望各地中醫藥教學人員和廣大讀者在使用過程中,提出寶貴意見,以促使本套教材更臻完善和更符合現代中醫藥教學的需要。

目錄

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第一節 中醫藥的起源
第二節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第三節 中醫學發展簡況
一、基礎醫學
二、臨床醫學
三、中藥學
四、方劑學
第四節 中外醫藥交流簡況
第二章 中醫學與古代哲學
第一節 陰陽學說
一、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陰陽對立
(二)陰陽依存
(三)陰陽消長
(四)陰陽轉化
二、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一)說明組織結構
(二)說明生理活動
(三)說明病理變化
(四)用於慶病的診斷
(五)用於疾病的治療
第二節 五行學說
一、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事物屬性的五行分類
(二)五行相生相剋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一)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
關係
(二)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
(三)用於疾病的診斷
(四)用於疾病的治療
第三章 中醫學與方法論
第一節 觀察與實驗
一、觀察
(一)觀察方法在中醫學中的作用
(二)中醫觀察的特點
(三)中醫觀察的基本原則
二、實驗
(一)古代的中醫實驗
(二)實驗方法在中醫學中的作用
第二節 比較與分類
一、比較
二、分類
第三節 類比
一、類比的概念
二、類比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第四節 歸納與演繹
一、歸納
二、演繹
第五節 分析與綜合
一、分析
二、綜合
第四章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第一節 整體觀念
第二節 辨證論治
第五章 ((中醫學基礎》的主要內容和學習方法
第一節 《中醫學基礎》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 《中醫學基礎))的學習方法
一、精的生成
二、精的功能
(一)生殖作用
(二)促進生長發育
(三)生髓化血
(四)滋養作用
第二節 氣
一、氣的生成
二、氣的功能
(一)推動作用
(二)固攝作用
(三)營養作用
(四)溫煦作用
(五)防禦作用
(六)氣化作用
三、氣的運動
四、氣的分類及各自的生成、分布與功能
特點
(一)元氣
(二)宗氣
(三)營氣衛氣
第三節 血
一、血的生成
二、血的功能
(一)濡養臟腑經絡
(二)濡養形體官竅
(三)血液是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
三、血的運行
第四節 津液
一、津液的生成
二、津液的功能
(一)滋潤和營養作用
(二)化生血液
(三)運輸廢物
三、津液的輸布與排泄
(跗)五臟化五液
第五節 精氣血津液之間的
關係
一、精與氣的關係
二、精與血的關係
三,精與津液的關係
四、氣與血的關係
五、氣與津液的關係
六、血與津液的關係
(附)關於物質陰陽的概念
第七章 臟腑
第一節 五臟
一、心
(一)推動血液運行
(二)主管精神活動
(附]心包絡
二.肝
(一)疏通全身氣機
(=)貯藏血液和調節血流量
三、脾
(一)主管消化吸收
(二)統攝血液
(附)胰
四、肺
(一)主管呼吸
(二)輔心行血
(三)促進水液輸布和排泄
五、腎
(一)主管生長發育
(二)主管生殖
(三)主管水液代謝
(四)主管納氣
(五)濡養溫煦臟腑
(附)命門
第二節 六腑
一、膽
二、胃
三、小腸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節 奇恆之腑
一、腦
二、女子胞
[附]精室
第四節 臟腑之間的關係
一、五臟之間的關係
(一)心與肺的關係
(二)心與脾的關係
(三)心與肝的關係
(四)心與腎的關係
(五)肺與脾的關係
(六)肺與肝的關係
(七)肺與腎的關係
(八)肝與脾的關係
(九)肝與腎的關係
(十)脾與腎的關係
二、六腑之間的關係
三、髒與腑之間的關係
(一)心與小腸的關係
(二)肺與大腸的關係
(三)脾與胃的關係
(四)肝與膽的關係
(五)腎與膀胱的關係
第八章 經絡
第一節 經絡系統的內容
一、十二經脈
二、奇經八脈
三、十五別絡
第二節 經絡的循行分布
一、十二經脈的循行分布
(一)循行分布規律
(二)循行分布部位
二、奇經八脈的循行分布
(一)循行分布規律
(二)循行分布部位
三、十五別絡的循行分布
第三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
一、經絡的基本功能
(一)聯絡組織器官.溝通表里上下
(二)通行氣血陰陽
(三)感應與傳導
(四)調節機能活動
二、奇經八脈的功能特點
(一)加強十二經脈的聯絡與溝通
(二)調節十二經脈中的氣血與陰陽
(三)參與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動
三、十五別絡的功能特點
(一)加強十二經脈表里兩經間在肢體的聯

(二)加強十四經脈與軀體組織之間的
聯繫
第九章 形體官竅
第一節 五體
一、脈
二、筋
三、肌肉
四、皮膚
五、骨
第二節 五官九竅
一、舌
二、目
三、口
四、鼻
五、耳
六、二陰
(附]五臟外華
第十章 體質
第一節 體質的形成
一、先天因素
二、後天因素
三、影響體質的其他因素
第二節 體質的分類
一、陰陽平和質
二、偏陽質
三、偏陰質
第三節 體質的演化
一、體質演化的條件
二、體質演化的一般規律
第三篇病因病機
第十一章 病因
第一節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一)風
(二)寒
(三)署
(四)濕
(五)燥
(六)熱(火)
二、疫癘
(一)疫癘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二)影響瘟疫病發生與流行的因素
第二節 內傷病因
一、七情
(一)喜
(二)怒
(三)優
(四)思
(五)悲
(六)恐
(七)驚
二、飲食失宜
(一)饑飽無度
(二)飲食不潔
(三)飲食偏嗜
三、勞逸失當
(一)過勞
(二)過逸
第三節 其他病因
一、外傷因素
(一)損傷
(二)燒燙傷
(三)凍傷
(四)蟲獸咬傷
二、胎傳因素
(一)胎弱
(二)胎毒
三、病理性因素
(一)痰飲
(二)癬血
第十二章 病機
第一節 發病機理
一、正氣邪氣與發病
(一)正氣在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二)邪氣在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三)邪正鬥爭與發病緩急
二、內外環境與發病
(一)外環境與疾病發生的關係
(二)內環境與疾病發生的關係
第二節 病變機理
一、邪正盛衰
(一)邪盛
(=)正衰
二、陰陽失調
(一)陰陽偏盛
(二)陰陽偏衰
三、精氣血津液失常
(一)精失常
(二)氣失常
(三)血失常
(四)津液失常
四、臟腑經絡失常
(一)臟腑失常
(二)經絡失常
(附]內生五變
第三節 病程演變機理
一、病位傳變
(一)表里之間傳變
(二)內臟之間傳變
二、病性轉化
(一)虛實轉化
(二)寒熱轉化
三、疾病轉歸
(一)痊癒
(二)死亡
(三)纏綿
(四)後遺
四、疾病復發
(一)食復
(二)勞復
(三)情志復
(四)重感復
第四篇診法辨證
第十三章 診法
第一節 望診
一、望神
(一)得神
(二)失神
(三)少神
(四)假神
(五)神志錯亂
二、望面色
(一)常色
(二)病色
三.望形態
(一)望形體
(二)望姿態
四、望頭頸五官
(一)望頭面
(二)望頸項
(三)望五官
五、望皮膚
(一)望水痘
(二)望斑疹
(三)望白疹
(四)望癰疽療癤
六、望二陰
(一)望前陰
(二)望後陰
七、望舌
(一)望舌質
(二)望舌苔
(三)舌質和舌苔的綜合診察
(附]危重病舌象的診法
……
第五篇 預防治則康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