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失常

津液失常是指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所發生的紊亂或障礙現象。

定義

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所發生的紊亂或障礙現象。主要表現為津液的虧損不足和輸布排泄障礙的病理變化。人體的津液代謝必須保持平衡,即進入體內的水液和排出體外的水液在數量上應保持相對的平衡。津液代謝是由多個臟腑協同來完成的。在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過程中,離不開氣的氣化功能和升降出入運動。氣化功能健旺,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才能正常;升降出入運動正常,津液在體內的升降環流才能協調,津液的吸收和排泄才能維持相對的平衡。在人體津液代謝中,肺、脾、腎、膀胱、三焦及肝等臟腑的生理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尤以肺的宣發肅降、脾的運化轉輸,以及腎的蒸騰氣化,對於津液的清濁升降運動起著主導作用。

津液代謝失常主要表現為津液虧損不足和津液的輸布、排泄障礙兩個方面。

機理

津液代謝,包括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三個方面,它是由多個臟腑共同完成的一系列複雜的生理過程。《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對津液代謝過程的簡要概括。津液代謝過程中,其生成、輸布、排泄任何一個環節發生病變,都會影響津液代謝的全過程,導致津液代謝失常。在臨床實踐中,常將津液代謝失常分為津液不足和津液停聚、代謝紊亂二部分。津液不足,又稱津液虧損,詳細內容請參考“傷津與脫液的機制”一節,通常所說的津液代謝失常,主要是指津液的輸布、排泄異常。輸布和排泄是津液代謝過程中的兩個不同環節,二者互為影響。因此,二者雖然可以分別論述,但實際上卻不能截然分開。

1. 肺脾腎三髒氣化失司,是津液代謝失常的根本所在

肺脾腎三髒氣化失司,津液停滯。津液正常輸布和排泄主要依靠肺、脾、腎三髒的氣化功能,以及三焦水道的通調。三髒功能失常,氣化失職,水液內停。

脾失健運,水液內停。脾主運化,使水液能上輸於肺,亦可敷布全身,下溉腎與膀胱。若飲食、勞倦傷脾,或濕邪外襲,內困脾氣,以致脾運失健,氣化失司,水液不能上輸下轉,停滯為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肺失通調,水出高原。肺主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為其能通調水道,則水液能夠布散周身以行潤養之職,又能下輸膀胱,以排出余液、濁氣。外邪犯肺,肺氣失於宣降,水道失於通調,則津液壅滯上焦,泛溢周身,或停積為痰。

腎失蒸化,水液內停。腎為水火之宅,陽氣之根。腎中元陽蒸津化液,為諸臟腑氣化之動力。同時,腎與膀胱相表里,膀胱藏津液,氣化則出而為溺。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或久病所傷,累及於腎,腎陽不足,氣化無論,津液既不能上達,而諸臟腑陽氣亦因之不充,氣化失職,水液不布,膀胱氣化無力,開合失司,小便排泄異常。

肺、脾、腎三髒氣化功能,是人體水液代謝的根本動力。三髒功能失和,必然導致津液代謝失常。《景岳全書·腫脹》說:“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髒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就是對肺脾腎三髒失調而致津液代謝失常的概括。

三焦水道失暢,水液停滯不布。體內津液的輸布,以肺脾腎三髒的氣化功能為動力,以三焦為通行之道路。《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說明三焦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功能。三焦水道通暢,水液才能正常輸化。若三焦水道失於通調,則肺脾腎諸髒蒸化、輸布津液的功能也因之而發生障礙,出現水液代謝的失常。三焦內括諸髒,其氣化功能又與臟腑氣化相關聯,因此,三焦氣化失司,津液代謝失常必然與臟腑氣化功能的異常相聯繫。

2.心、肝二髒失常影響津液代謝

心病導致津液代謝失常。心居上焦,為陽中之太陽,以火為用。心中陽熱之氣,“推動著機體各種生理活動的正常進行,津液的運行布散同樣以此陽熱之氣為之鼓動”。人之一身,心為君主,統領諸髒,協調各種生理活動,津液代謝亦在其中。心還參與了津液的排泄過程,如汗液之排泄有度,以心血為基礎,以心陽為動力,又賴心神為主持;小便排泄司於膀胱,其主在心。因此,心病可以導致津液代謝失常。心陽不振,心虛水停,或為水飲凌心,或泛溢為腫。《金匱要略》所說的“心水”,即屬此類。它如心陽不振,津停為痰;心氣、心陽不足,汗出異常等等都是心病所導致的津液代謝異常。

肝失疏泄,水道不通。體內水液運化輸布以三焦為通路,肝氣疏泄可以通利三焦而疏通水道,因此,肝也與水液代謝有著密切的關係。肝失疏泄,氣化不行,水道失於通利,水液因之鬱積不行,小便排出不暢,則水泛為腫,津凝成痰,小便或癃或淋。

3.津液代謝失常的病理產物與常見病證

痰飲水濕是津液代謝失常的主要病理產物。痰、飲、水、濕一源四岐,同為津液不歸正化而形成的病理產物。一經產生,常留滯體內,引起諸多病理變化,表現為多種證候,或為濕病,或為痰病,或為飲病,或為水腫。

津液代謝失常的常見病證有:

痰病。痰之為害,致病廣泛。但大致不出兩類,一是排出體外,視之可見的有形之痰;二是但見其征不見其形的無形之痰。從痰病所著部位而言,則有痰蘊於肺、痰蒙心竅、痰阻脾胃、痰結於肝、痰動與腎、痰結頸前、痰著肌膚、痰留關節經絡等。

飲病。飲邪亦稱“水飲”、“痰飲”。是指痰飲中之清稀者,最常留於胸腹、脅肋、四肢。飲邪清稀,其性屬陰,常積於體內某一部位。飲病常以飲邪伏著部位來命名,飲停胃腸者為痰飲;水流脅下者為懸飲;飲溢四肢者為溢飲;飲犯胸肺者為支飲。

濕病。津液代謝失常所致濕病,屬於內濕。內濕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濕自內生,常隨體內陽氣之偏盛偏衰而有熱化寒化之異。熱化為濕熱,寒化為寒濕。濕熱為害,以濕為主,而熱為陽邪,熱蒸濕動,變化不居,致病多端,上達頭面諸竅,下至前後二陰,內而臟腑,外而肌膚,無所不致,為害甚廣。寒濕內蘊,陰凝之性加重,最易阻遏氣機,困傷脾陽。內濕為病,常見嘔吐、泄瀉、黃疸、臌脹、淋證、痢疾、癃閉、帶下等證。

水氣病。水氣病又稱水腫。是體內津液輸布失常,停積瀦留,泛溢肌膚,積於臟腑,或結於局部而形成的病證。常見如水腫、胸水、腹水、積液等。

小便異常。小便是津液代謝過程的重要一環,是津液排泄的主要途徑。尿液是人體津液代謝過程的最終產物,它的形成與肺、脾、腎、心、肝等臟腑密切相關,而以腎最為緊要。腎臟氣化,司二陰開合,與膀胱共同配合,完成小便的暫時貯存與排泄功能。《素問·水熱穴論》說:“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臨床所見,津液代謝失常影響小便排泄的病證主要有:淋證、癃閉、關格、遺尿、尿濁等”。總之,津液代謝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這一過程需要肺、脾、腎、肝、心、三焦、膀胱等臟腑的共同作用相互協調才能完成。因此,在內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上述臟腑氣化功能失常,都會導致津液代謝失常。

津液虧損不足

津液在數量上的耗傷虧少,導致內則臟腑,外而孔竅皮毛失其濡潤滋養,產生一系列乾燥失潤的病理狀態。多由燥熱之邪灼傷津液,或大汗、失血、吐瀉、多尿,或過用誤用辛燥之劑耗傷津液所致。津和液在性狀、分布和生理功能等方面有所不同。津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內可充盈血脈,潤澤臟腑,外可達於皮毛孔竅,易於耗散也易於補充。液較稠厚,流動性較小,以濡養臟腑,充養骨髓、腦髓、脊髓,滑利關節為主,一般不易損耗,一旦虧損則不易於迅速補充。津液不足臨床可見多種症狀。如口唇肌膚津液不足,則見咽乾唇焦而口渴,皮膚乾燥,毛髮枯槁,甚則目陷、螺癟而脈細。汗孔化源不足,則汗少或無汗,小便短少。筋骨失養可見轉筋攣急。

輸布排泄障礙

在津液代謝過程中,津液不能正常輸布和排泄,從而導致津液停滯於體內的病理變化。津液的輸布障礙,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輸布,在體內環流遲緩,或在體內某一局部發生滯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濕內生,釀痰成飲。其形成原因有肺失宣發和肅降功能,脾的運化和轉輸功能減退,肝失疏泄功能,三焦水道不利等。津液的排泄障礙,主要是指津液轉化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減退,而致水液貯留,溢於肌膚成為水腫。津液化為汗液,主要是肺的宣發在起作用;津液化為尿液,主要是肺的肅降和腎的氣化在發揮作用,故肺腎功能減退,則可導致水腫。津液的輸布與排泄障礙,可產生內生水濕、痰飲凝聚、水液瀦留等多種病變。內生水濕可見胸悶嘔惡,脘腹痞滿,頭身困重,口膩不渴,腹瀉便溏,面黃膚腫等症。痰飲凝聚可見多種痰證或飲證,如痰阻於心、肺、胃、經絡、筋骨、頭部和咽喉等不同部位有不同症狀,飲停聚的部位不同而有痰飲、懸飲、溢飲和支飲等不同名稱。水液瀦留可見水腫或腹水。

津液與氣血關係極為密切,津液與氣血關係失調,可出現津停氣阻、氣隨液脫、津枯血燥、津虧血瘀等病理變化。津停氣阻,主要指津液代謝失常,水液瀦留,導致氣機阻滯的病理狀態。如水飲阻肺,肺氣壅滯,宣降失職,可見胸滿咳嗽,喘促不能平臥;水飲凌心,可見心悸心痛;飲停中焦,可見頭昏睏倦,脘腹脹滿,納呆,噁心嘔吐;飲停四肢,可見肢體沉重脹滿等症。氣隨液脫,主要指津液丟失過多,氣失其依附而隨津液外泄暴脫亡失的病理狀態。多由於高熱傷津,或大汗傷津脫液,或嚴重吐瀉,耗傷津液等所致。津枯血燥,主要指津液虧乏枯竭,導致血燥虛熱內生或血燥生風的病理狀態。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津枯必然引起血燥,可出現心煩,鼻燥咽乾,或五心煩熱,口渴喜飲,消瘦,尿短赤,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症。津虧血瘀,主要是指津液虧損,血行瘀滯不暢的病理狀態,多由高熱、燒傷、吐瀉、大汗出等因素所引起。其臨床表現,除可見津液不足症狀外,則應兼見舌質紫絳,或有瘀點、瘀斑,甚則皮膚出現斑疹等證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