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漢諾夫,Γ.Β.
正文
俄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生平與著作 1856年12月11日生於唐波夫省利佩茨克縣一個貴族地主家庭。大學時代曾參加民粹主義小組,1880年流亡瑞士,在國外僑居37年,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後才返回俄國。普列漢諾夫在西歐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1883年創立了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組織“勞動解放社”。1900~1903年與列寧合作編輯出版《火星報》,積極參加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創建工作。1903年11月轉向孟什維克,作為孟什維克的思想領袖,在一系列策略問題上與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發生分歧。斯托雷平反動年代(1907~1911),他與布爾什維克結成反對取消派的聯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替帝國主義戰爭辯護的社會沙文主義者,不理解、不贊同列寧領導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1918年5月30日病逝。普列漢諾夫在反對俄國的民粹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的鬥爭中,宣傳並捍衛了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對於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主要著作有:《我們的意見分歧》(1885)、《論一元論歷史觀的發展》(1895)、《唯物主義史論叢》(1896)、《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1898)、《馬克思主義基本問題》(1908)等。
對社會學的闡釋 普列漢諾夫所謂的“社會學”大致有兩種意義:廣義指一切社會科學,即關於社會現象的諸科學;狹義指一般社會學理論,用他自己的說法叫做社會科學的“代數學”,它同經濟學、歷史學或其他社會科學的關係,是一般同特殊的關係。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即歷史唯物主義是唯一科學的社會學。他認為,唯物史觀給一切想成為科學的關於人類社會的學說提供了必要的導論。它是以宇宙為出發點的唯物辯證法在社會方面的套用。凡是正確反映對象存在、發展和變化的規律性的認識都是科學,就這一點說,社會學和自然科學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差異。它們的區別只在於研究的對象以及現時所達到的成熟程度不同。辯證唯物主義從社會學中徹底清除出人性論和目的論,用社會人的需要以及滿足這些需要的手段來解釋人的活動。唯物史觀的創立,使社會學開始變成像自然科學那種意義下的科學,它具有強大的預見功能。但任何社會學只能預見社會過程的一般的性質、方向和結果,不能預見個別事件和具體細節。隨著認識的發展,社會學預見的精確性將逐步提高。
普列漢諾夫通俗、詳細地闡述了作為一般社會學理論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各種根本問題,在諸如地理環境、中介環節、個人的歷史作用等方面,特別是作為他的社會結構學說核心的著名的“五項論”,發展、豐富和具體化了K.馬克思、F.恩格斯的社會學思想,提出一系列新原理、新命題和新論證。五項論就是按照社會人活動的性質把社會結構分為生產力、經濟關係、社會政治制度、社會心理和思想體系五項,其中前面的每一項對後面的項目都有起源關係,而後面的每一項又反作用於前面的項目。
社會心理學說 普列漢諾夫把社會意識區分為兩種基本形態和兩個前後相繼的階段,即社會心理和思想體系,並認為社會心理是一切思想體系的共同根源。社會心理是指特定時期特定民族或特定階級、階層廣大民眾中間普遍流行、自發產生、沒有經過系統加工整理的精神狀況,包括現實社會生活使他們產生的,以及從傳統中獲得的各種感覺、情緒、理想、願望、要求、信念、習慣、道德風尚和審美情趣等,即人們的日常意識;思想體系是經過概括的系統化了的社會意識。普列漢諾夫還闡述了社會心理的各種屬性或特性,分析了它們發展的一些重要規律。他對歐洲各國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階級、階層、職業的人們的社會心理,作了許多概括,進行了生動的和極有價值的說明,指出這些心理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又如何反映在當時的哲學思想、文藝作品和歷史著作中,以及發生過怎樣的社會影響。
對俄國社會思想史的研究 作為俄國社會思想史的著名學者,普列漢諾夫留下了300萬字以上的專著和手稿,其中包括未完成的大約100多萬字的3卷本巨著《俄國社會思想史》(1914、1915、1916)等。在這些著作中他第一個試圖從馬克思主義觀點系統地描繪出從基輔羅斯時期到20世紀初俄國社會思想發展的圖景和基本脈絡。他的這些著作至今仍然是研究這個領域的必讀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