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俄國和國際工人運動活動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1856年12月11日生於唐波夫省利佩茨克縣古達洛夫卡村一小地主之家。1868~1873年進沃羅涅什陸軍中學學習,畢業後進入康士坦丁諾夫軍官學校深造。1874年 9月考取彼得堡礦業學院。1875年同民粹派秘密組織建立聯繫。1876年12月18日他在彼得堡喀山大教堂前組織俄國歷史上第 1次工人政治示威,鏇被礦業學院開除。1876年創建北方革命民粹派小組,1878年改稱土地和自由社,任機關報《土地與自由》編輯。1879年 9月另組土地平分社,在工農中積極進行革命宣傳工作。曾三次被捕。1880年1月流亡國外,逐漸脫離民粹派,研究馬克思主義,同F.恩格斯建立聯繫,了解西歐工人運動,並陸續將《共產黨宣言》等一些K.馬克思、恩格斯著作譯成俄文。1883年在日內瓦創立並領導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團體勞動解放社,培養了一代俄國馬克思主義者,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俄國工人運動的結合。最早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刻批判民粹主義,並寫了<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展>、<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等名著。1900年同В.И.列寧一起創辦無產階級報刊<火星報>和<曙光>雜誌,草擬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黨綱。1903年主持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2次代表大會,並被選為黨的總委員會主席,是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創始人和領袖之一。多次參加第二國際代表大會,從1900年社會黨國際局成立時起,長期擔任國際局委員。他是反對修正主義的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1898年上半年最早起來批判伯恩施坦主義,後又同米勒蘭主義、合法馬克思主義、經濟主義進行鬥爭。俄國社會民主黨第 2次代表大會後轉向孟什維克,反對列寧和布爾什維克。1905年革命時期提出“分進合擊”的機會主義策略,實際上把革命領導權讓給資產階級,責備無產階級“本來用不著拿起武器”。這期間,普列漢諾夫的政治立場經常動搖於孟什維克和布爾什維克之間。1905~1907年革命失敗後,黨內出現公開要求取消黨的取消派,大多數孟什維克成了取消派分子。普列漢諾夫反對取消派,1908年12月聲明退出取消派的《社會民主黨人呼聲報》。1909年 8月恢復出版《社會民主黨人日誌》,正式對取消派宣戰,同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結成護黨聯盟,開始為布爾什維克報刊撰稿,參與批判馬赫主義。但在1912年黨的布拉格代表會議後,又反對把取消派分子清除出黨。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普列漢諾夫發表演說,出版《論戰爭》文集,公開為沙皇政府的掠奪戰爭辯護,號召俄國工人“保衛祖國”,墮落為社會沙文主義者。1917年二月革命後回到闊別37年的俄國。1917年 5月~1918年 1月在其主辦的《統一報》上連續發表文章,支持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以條件不成熟為由,反對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但在十月革命勝利後,拒絕參加反對蘇維埃政權的反革命叛亂。1918年5月30日在芬蘭病逝。
參考書目
高放、高敬增:《普列漢諾夫評傳》,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