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晉江市龍湖鎮,為晉南舟車輻輳地,西挹村光,東收海色,萬頃匯瀾,諸宅競秀,有負郭襟海之勢。境內景點密布:煥然一新的施琅故居、面海吟喔的施琅雕像、石材鋪築的靖海廣場,幽雅的石屋石巷石埕靜臥其間,沿海大通道如玉帶環繞而過。融入美麗的深滬灣海濱風景中。
施琅史跡如府衙、大宗祠、小宗祠自西往東成一字形排列,周邊還有尚武墩、養馬場,風物猶存,令人幽思懷遠。
施琅故居靖海侯府,坐北朝南,占地2500餘平方米。系施琅受朝廷封賞,返鄉大興土木重建祠堂,並建造家廟、侯府、都衙、東衙、西衙等8座相毗連的龐大官邸。人們在府衙門口買賣集散而成市,“衙口”一名由此而來,進而取代原地名南潯。其中侯府始建於清朝初年,成於康熙28年(1689年),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原為三落(現存二落)雙護厝大型建築,牆體大多採用“出磚入石”和“一斗一臥”。硬歇山頂式的典型皇宮式,五開間、穿斗式建築,結構精巧。前附石埕,後帶花園,呈長方形,規模恢弘。由於年久失修,整座侯府破損嚴重。經過一年多的精心修復,靖海侯府與其面前修建的侯府廣場連為一氣,重現往日宏偉氣勢。
侯府廣場全用60公分見方的石板材鋪築而成,面積8500平方米。遠期規劃為1公頃,配套建設可容納30部大巴的停車場、附屬廣場及觀賞性園林小區,廣場上將修建台灣12處風景名勝等多組雕塑群。
施琅紀念館創建於1986年,設於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衙口施氏大宗祠內,隸屬於晉江市博物館。新館將搬遷到修葺如故的靖海侯府內,重新設計、徵集實物、重新布展。中廳安放施琅將軍石雕像,次間到第三進大廳布置實物、圖片、文字、音像,以展示施琅這位軍事家、政治家的戎馬一生及其歷史功勳。10多年來,已接待日本、美國、東南亞及港澳台地區的專家、遊客數十萬人次。
施琅將軍雕像,豎立在衙口村東面海灣,總高19.83米,其中台座3米,立像16.83米(象徵施琅將軍於1683年率師攻克澎湖),重1100噸。施琅雕像身著盔甲,外帶披風,仗劍挺立,狀如一座擎拄南天的石塔。他微仰歷盡風霜的面頰,朝海沉思,成為深滬灣的點睛之筆。龍湖鎮政府將以此為中心,興建施琅紀念園,砌建石碑林,陰刻施琅所撰《恭陳台灣棄留疏》,擴展沙灘景觀和海濱休閒度假業。
施琅陵墓,位於惠安縣黃塘虎窟,占地108畝,由菲律賓和台灣省施氏宗親捐資130萬元修建,1995年建成。整個陵墓分5級坪台,坐北朝南。中間通道兩旁立有文武翁仲4尊,虎馬羊獅、華表各一對,諭祭碑亭3座,欽賜祭葬牌坊、龜趺碑亭各一座,顯得莊嚴肅穆。
館內建築
衙口施氏大宗祠,亦名潯海施氏大宗祠、潯江施氏大宗祠,位於晉江市龍湖鎮錢江村(衙口村)。背倚萬壽寶塔,右挹閩海碧波,左襟靈秀余脈,前布池塘七口,狀猶七星拱月。並與鰲城、獅峰隔瀛側對,互為鼎立,靈秀鍾毓,蔚為大觀。
該祠始建於明·崇禎庚辰年(1640年),清·順治辛丑年(1661年),沿海遷界因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統一台灣,翌年清廷展界,居民回遷。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施琅於故址重建之。迄今歷三百餘載,保存完好,列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施氏大宗祠坐北朝南,系五開間三進帶護厝,前設石庭,後附花園,系典型閩南硬歇山頂皇宮式建築,整座為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木構架。中軸線由照牆、前埕、大門、中埕、前廳、後埕、後廳組成,左右有兩廊,左邊有火巷隔開,還有一列廂房。占地面積兩千餘平方米,總建築面積有1740多平方米。規制之宏大,雕琢之精巧,乃泉郡屈指可數。
其布局嚴謹,石庭中各式旗桿參差而立,入門處輝綠岩鏤空雕碩大對獅凜凜生威。大門上首陰刻“施氏大宗祠”五個大字,莊重俊逸。中進大廳,額曰“樹德堂”,神龕內奉祀始祖公暨派下顯貴者牌位,及施琅等四位祖先畫像,春蒸冬嘗,俎豆承繩。後進乃施琅專祠,塑有施琅巨座金身,奕葉景仰。正廳、後堂梁枋上還掛“忠勇性戎”、“勛德齊班馬范曹”、“天下第一清官”等匾額,從匾上鐫有“玉音”字樣可知,這是皇帝對施氏父子的諭嘉。
人物介紹
施琅(1621—1697年),字尊侯,號琢公,晉江衙口人,清朝著名軍事家,海軍統帥。
施琅出生於農民家庭。年少時“有識度,膂力絕人”,從師“習距陣擊刺諸技,於兵法無不兼精,遂智勇為萬人敵”。崇禎任游擊將軍。曾隨黃道周出關抗清。
清順治三年(1646年),施琅與施顯到安平(今安海),跟隨鄭成功了兵南澳抗清,為成鄭成功部下最為年少、知兵、善戰的得力驍將。楞中,施琅1651年在南澳下願南下廣東勤奮王。後又因為鄭成功命他回廈門“未還其兵公”而產行不滿情緒。經後施琅因殺犯法親兵曾德再觸怒了鄭成功。由此兩人不和,施父子三人被扣押。後來,施琅用計逃脫,鄭成功即殺施父大宣及其弟施顯。不久,施琅降清,與關成功對抗,先任同安副將,繼任同安總兵,1662年升任福建水師提督。
1683年6月14日,施琅督率大軍由銅山出發,很快攻克了鄭氏集團在澎湖的守軍劉國軒部,給鄭氏集團以致命打擊。此後,施琅又一面加緊軍事行動,一面對鄭氏集團施以大義進行招撫。在施琅大軍壓境之下,鄭氏集團自知大勢已去,上表向清政論投降。8月13日,施琅率領舟師到達台灣,劉國軒等帶領文武官員軍前迎接,各鄉社百姓亦沿途“壺漿迎師”,台灣終於實現和平統一。
康熙三十六(1697年),施琅卒於住所,葬在惠安黃塘虎窟口同聲地說康熙加贈太子少傅,謚襄壯,命官3次諭祭,並於泉州府學前建祠祀之。其是,“兩島八閩皆頃德”,紛紛為之樹碑揚譽。十九都有“靖海侯”坊,陽義輔立康熙制詩句“上將能宣力,南紀盡風流”,同安等地立“績光銅柱”、“澤普南天”、“勛高大樹”、“澤沛甘棠”等碑坊,表彰施琅的豐功偉績。施琅一生為國家為人民做過許多好事,他是一位愛國將領,也是一個胸懷廣闊的政治家,他的愛國優民的精神值得我們永久懷念。
開館
2001年10月2日經過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兩級政府撥款充實布置的施琅紀念館重新開館,參加紀念施琅將軍統一國家三百一十八周年暨誕辰三百八十周年系列活動的海內外嘉賓,來到施琅的故鄉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參加了開館儀式。
施琅紀念館設於衙口村的施氏大宗祠內,這座宗祠是當年施琅將軍平定台灣、完成國家統一大業後建造的,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六年創建了施琅紀念館,隸屬於晉江市博物館,十幾年來,已接待過數萬的參觀者。
陳列展覽以“功在一統”為主題,分為“戎馬疆場濱海演兵”、“力主平台靖海寧邊”、“東征澎湖入台撫順”、“恭陳留台發展經濟”、“悉心治理恩澤東南”、“名垂清史四海同欽”六大部分,運用大量文物、實物、圖片、資料和模型,全面展示施琅的戎馬一生及其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