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格署

昭格署---隸屬禮曹底下單位,從四品,掌三清星辰醮祭, 趙光祖主張撤廢昭格署,以其堅持儒家信仰治國有關,因為昭格署為道家產物,署中道士每日祭拜占卜祈福,誦念道教經書,趙光祖以為此為動搖國家以儒學為基礎的迷信,因此與其他士林儒士抗訴文請中宗廢止昭格署,其上書之誠意以及論列之程度,使得原本反對廢立昭格署的中宗回心轉意,不過昭格署最後在中宗朝並未被撤廢,因為中宗的生母慈順大妃生重病,於病中懇請要求昭格署不得廢置,加上朝中大臣之諫言不斷,所以代表道教科儀的昭格署直到壬辰倭亂後才廢止。

高麗王朝時代的昭格署

918年王建(897—943年)建立高麗王朝。王氏高麗統治474年間,歷代國王崇信道教,是因為他們受到了道教十分繁榮的北宋的很大影響,道教的齋醮由國家舉行,主要目的是為了祈祝國泰民安、時和歲豐、國王自身長壽安寧,也為了祈解災害。醮祭處除設福源宮(院),還有大清觀等。
宋宣和徐兢奉使高麗,對高麗道教有過如下描述:“高麗地濱東海,嘗與道山仙島相距不遠,其民非不知嚮慕長生久視之教,第中原前此多事征討,無以清靜無為之道化之者。唐祚之興,尊事混元始祖,故武德間,高麗遣使勻請道士,至彼講五千文,開釋玄微。高祖神堯奇之,悉以其請,自是之後,始崇道教,瑜於釋典矣。大觀庚寅,天子眷彼遐方,願聞妙道,因遣信使,以羽流二人從行,遴擇通達教法者,以訓導之。王俁篤於信仰,政和中,始立福源觀,以奉高真道士十餘人。然晝處齋宮,夜歸私室,後因言官論列,稍加法禁。或聞俁享國日,常有意授道家之篆,期以易胡教,其志未遂,若有所待然”。高麗王朝歷代國王中,以睿宗和毅宗最崇尚齋醮。據《高麗史》記載,睿宗共舉行二十七次齋醮,毅宗共舉行二十六次齋醮。睿宗 (1106 -1122年在位 ) 篤信道教,在京城建福源宮,置道士十餘人,史稱福源宮常集眾講經,求道者門前若市。福源宮是高麗最著名的道教宮觀,中國史籍《宋史·高麗傳》、《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皆有記載。睿宗二年 (1107 年 ) 十月,在玉燭亭置元始天尊像,按時舉行月醮,為國祈禱,睿宗還不時親赴壇場,恭行醮祭。宋徽宗聞睿宗篤信道教,還遣使攜高道二人赴高麗弘道。睿宗還親受道籙,使道教代替佛教,升格為國家宗教。睿宗對道教的崇信,直接或間接受到中國道君皇帝宋徽宗的影響。睿宗還派李仲若赴宋,得法師黃大忠、周與靈傳授道要,得道教真傳奧妙之理而歸國。毅宗 (1147 -117。年在位 ) 時期,常大規模、頻繁地舉行齋醮。毅宗三年六月,在宣慶殿醮祭三界神,以祈禳驅除蝗蟲,為國消災招福。毅宗舉行齋醮,多為祈求自身長壽和福利,故常舉行以星神為對象的醮祭,僅在二十三年 (1169 年 ) 正月己卯日,就醮祭二十八宿和北斗,二月乙未日醮祭十一暇、二十八宿,己酉日醮祭十一曜、南北斗、二十八宿、十二宮神,三月辛酉日醮祭太一、十一曜、南北斗、十二宮神。二十四年 (1170 年 ) ,南極老人星出現,老人星即南斗主神,稱南極長生大帝。毅宗令三月己巳日全國祭老人星,四月辛巳又親祭老人星,後又命太子在福源宮醮祭老人星,並興建老人堂,專門醮祭老人星。高麗王朝齋醮使用的道場文、齋詞、青詞等,《東文選》及諸家文集多有收錄。 
恭愍王十九年 (1370 年 ) 四月,明太祖朱元璋遣朝天宮道士徐師昊赴高麗,醮祭高麗山川,並於王城會賓門外陽陵井立石碑紀念。
朝鮮王朝時代,王室對道教的尊崇,大體繼承高麗遺制,但規模已漸趨縮小。太祖李成桂(1392-1398年在位 ) 即位元年,將高麗時代的福源宮、神格殿、九暇堂、燒錢色、大清觀、清溪拜星所等齋醮場所廢止,僅保留松都 ( 開城 ) 昭格殿,以為齋醮之所。太祖三年,從松都遷都漢陽( 漢城 )。太祖五年 (1396 年 ) ,在漢陽建設昭格殿,世祖十二年 (1466 年 ) 改稱昭格署。昭格署掌管道士的考課和度碟的發放,設提調一名、令一名、別提二名、參奉二名、尚道一名、志道一名,署員以外置道學生徒十名。
昭格署設道教神殿和祭壇。三清殿祀玉皇上帝、太上老君、普化天尊、梓潼帝君等十餘神位,太一殿祀七星諸宿,內外諸壇祀四海龍王神、冥府十王、水府諸神等,總計數百神位。昭格署舉行的國家齋醮,有祭星斗的星宿醮、火星醮、北斗醮、金星醮、太陽醮、真武醮、直星醮,熒惑祈醮、慧星祈醮,此外還有開福神醮、請命醮、禱病醮、祈雨醮、本命醮齋、鎮兵醮、三元醮、三界醮等。

太宗對道教的興趣

太宗 (1400 -1418 年在位 ) 對齋醮亦感興趣。太宗四年二月,命金瞻詳細調查星宿醮禮,金瞻熟悉道教宮觀設施和蘸祭儀禮、是朝鮮王朝初期倡行國家道教的重要人物。太宗八年 (1408年 ) ,又遣兼昭格殿提調的孔俯為書狀官,赴中國習道教醮祀之法。
朝鮮王朝時期,國家分春秋兩次舉行老人星祭,成為定製。江華島摩利山的祭天活動,本來是朝鮮固有的信仰,相傳摩利山是檀君祭天的場所,有檀君命其三子所築的祭壇,但至遲在高麗時代,摩利山頂的祭壇已稱為塹星壇,已與道教的星宿醮祭相結合。朝鮮王朝時期,摩利山仍常舉行塹星醮,祭壇設玉皇上帝牌位,朝鮮文士李栗谷的《摩利山青詞》、卞季良的《摩利山塹城醮禮青詞》,即是摩利山塹星醮屬道教祭禮儀式的證明。
高麗時代的道教受國家保護,其形式、內容、機能已趨完備。高麗王朝齋醮盛行,歷代國王舉行的國家醮祭,有太一醮、上帝五帝禳、老人星祭、本命星宿醮、星變祈禳醮祭、百神醮、三界神醮、五瘟神醮、毯城祭天、別貢齋醮、摩利山塹城醮等。齋醮目的,多為禳除水旱、風雪、蝗蟲、瘟疫等災厄,祈求國泰民安。據《高麗史》記載 : 顯宗九年〔 1018 年 ) 七月乙亥,在球庭舉行大醮,是高麗按道教科儀舉行的鑲災祈福的祭禮活動。德宗和靖宗時期,多次舉行禱雨醮。文宗即位元年 (1046年 ) 六月己亥,在宮中舉行本命醮,在位三十七年間,每年舉行年中祭祀,還舉行禱雨醮和太一九宮醮。

傳入朝鮮的道家典籍

道教在傳入朝鮮後影響至大麗王朝中期,《道藏》已在朝鮮社會流布。高麗仁宗朝文士林椿撰《逸齋記》 ,說李仲若自幼即讀《道藏》,羨慕神仙。《道藏》的流布,大約是新羅末期的留唐學人帶入的。據《海東傳道錄》記載,鍾離權向留唐的崔承佑、金可紀、僧慈惠傳授道法,所授經書有《青華秘文》、《靈寶畢法》、《人頭五嶽訣》、《金浩》、《內觀玉文寶籙》、《天遁煉魔法》、《參同契》、《黃庭經》、《龍虎經》、《清淨心印經》,說明這些道經當時已傳入朝鮮後朝鮮王朝太宗十七年 (1427 年 ) ,得明成祖贈送《善陰騭書》六百部,如《玉皇寶訓》、《注生延嗣妙應真經》、《敬信錄》、《感應篇圖說》、《三聖訓經》、《過化存神》、《功過格纂要》,就是當時刊行的主要善書。其中《三聖訓經》是崇拜關聖帝君、文昌帝君、孚佑帝君的道經,《過化存神》是有關關聖帝君的《覺世真經》、《救劫文》、《靈驗記》的合編本。壬辰之亂 (1592-2597 年 ) 時,援朝明軍將關聖帝君信仰傳入朝鮮,朝鮮都城漢陽東大門、南大門外修建關廟,尊關聖帝君為城鎮守護神,而商人則敬為財神,關聖帝君信仰頗為盛行。道教的守庚申,在高麗元宗時代即已傳入,並成為風俗而普及。高麗、朝鮮王朝時代,宮中每年舉行守庚申活動,至英祖 (1725 -1776 年 ) 初期始廢止,但民間歲末的守庚申習俗仍然風行不輟。
高麗王朝後期,由於政治不穩定,內亂迭起,許多士人遁跡山野,崇尚仙風。如明宗 (1171-1197 年在位 ) 時代的韓湜,以家門遭慘禍,遂隱居入山,號柏林居士,學道成仙。丁皓、韓惟漢、權敬仲,亦是棄官學仙的著名人物。明宗時期的名士崔說,與弟崔詵、張自牧、高瑩中、白先臣、李俊昌、玄德秀、李世長、趙通等人,棄官組成耆老會,談仙論道,時人稱為地上仙。
進入朝鮮王朝時期,信奉修煉道教,從事修煉實踐的人愈益增多。趙汝籍撰《青鶴集》,專門記載從事道術修煉,逍遙于山水之間,談論丹法,超然於世俗之外的丹道之士。趙汝籍於宣祖八年(1575 年 ) ,在五台山 ( 江原道 ) 麒麟台遇七神仙,即金蟬子、彩霞子、翠窟子、鵝蕊子、桂葉子、花塢子、碧落子,七人皆懷才不遇之士,故韜晦江湖之中。趙汝籍亦為丹道之士,其師李思淵師事青鶴山人魏漢祚,青鶴山人曾赴中國遇楊雲客,共學道術,週遊中國各名山宮觀後回國,棲居青鶴洞,以洞名為號。青鶴山人於宣祖三十六年 (1603年 ) ,謝絕世事,正月十五日夜步入爛山霧中,一去不回,其弟子亦各奔東西。李思淵、金蟬子 ( 李彥休 ) 、曹玄志在茂州德裕山 ( 全羅北道長水郡 )建茅舍,棲居修煉。曹玄志本為中國人,是楊雲客弟子,善卜未來,預見明朝將亡,遂與李思淵、彩霞子避居朝鮮漢拿山。此修煉派別中,楊雲客道術最高,已達通神變化之天遁境地,號天遁,李思淵號神遁,曹玄志號人遁。
仙風興盛,方術亦隨之產生。據《青鶴集》載 :瓠公從東海飄海而來,後成為新羅名宰相,瓠公方術高妙,衣食異於常人,能呼風喚雨,驅使禽獸。《三國遺事》載金庾信背有七星紋樣,系受七暇精氣而成,十七歲時,曾單身入中嶽石窟,齋戒,告天,祈禱上天賦予統一三國的力量,於是有一神異老人顯現,傳其秘法,後金庾信數得神人護佑,終於成就統一三國大志。金庾信嫡孫金岩也好方術,曾赴唐學習陰陽家法,因其聰明敏捷,其師傳以遁甲立成之法。

朝鮮各宗教發展

在朝鮮的道教及時發展中,出現過不少融合佛,道,儒,朝鮮本土民間宗教的宗教,影響最大的釋東學道,即現在所謂天師道。朝鮮天道教第一任教主,崔濟愚號水雲。朝鮮慶尚南道慶州人。出身於沒落士族地主階級。1860年為對抗西學即天主教、基督教,在民間信仰的基礎上,吸取儒、佛、仙三教,創立東學,週遊各地,宣傳東學思想。1863年被捕,次年被李朝政府以“傳播邪教”罪處死。著作有《東經大全》、《龍潭詞》、《道德詞》等。東學思想是19世紀60年代,在李朝封建社會危機加深,正統的朱子學更加腐朽,作為歐美帝國主義侵略工具的天主教開始傳播的情況下,為了反對正統的朱子學和天主教而提出來的具有反封建、反侵略內容的進步思想。 東學的根本出發點是“人乃天”思想。
崔濟愚認為,“天神”(上帝)離不開人而存在,神存在於人的心之中;人同宇宙萬物一樣具有“至氣”,支配世界萬事萬物的是“至氣”,而不是“神”(上帝)。所謂至氣,“虛靈蒼蒼,無事不涉,無事不命,然而如形而難狀,如聞而難見,是亦渾元之一氣也”。崔濟愚主張 人與人應當絕對平等,不應有“人上人”或“人下人”,反對封建門閥制度和封建等級觀念。
“人乃天”思想的哲學意義,在於降低神的地位,抬高人的作用,以否定神的支配作用,從而把人從儒教和天主教的正統神學觀念中解脫出來。但是,他沒有徹底否定神的存在,而把“氣”看作是“神”的另一種形態,認為天地乃是鬼神,鬼神乃是陰陽,人之手足動靜乃是鬼神所作。這樣就把自然現象的無窮變化到人的動作都歸為鬼神的造化。
在政治思想上,崔濟愚提出了“輔國安民”、“救濟蒼生”的口號,痛斥封建社會的腐敗和西洋入侵者的罪行,憧憬“地上天國”的到來。為了實現這一理想,他主張必須使人們具備“天心”,懂得“天道”,成為“神仙”。在他看來,社會腐敗的主要原因就在於道德的墮落。要改變它,就要學習東學,把自己的心與“天神”的心一致起來,並把自己的行動與“天神”的行動一致起來,這樣,人人都會成為“神仙”,社會就會變成“地上天國”。
崔濟愚提出的東學思想,雖然以“唯氣論”為基礎,但就其內容來說,是泛神論。儘管“東學”帶有較濃厚的宗教神秘主義的色彩,但它對農民的反封建、反侵略起了一定的動員作用,為啟蒙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打下了思想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