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又到年關,大街上處處洋溢著新年喜氣。這本該是件快樂的事,但對於很多漂泊在外的人來說,春節的喜氣卻絲毫不能沖淡心中的對回家所面臨的許多問題。在他(她)們看來,過年就如同過關,需要克服重重心理阻礙,方能下定決心回到一直嚮往的家。與父母親人、兄弟朋友團聚,這就是所謂的“春節恐歸症”。
隨著社會的改變,人們對待春節回家的態度也逐漸從“盼歸”到“恐歸”,對待傳統民俗的心態的微妙變化,反映了傳統習俗與現代生活觀念之間的磨合與碰撞。既有人們對傳統節日最原始情感的保留,也有對現實壓力的強力掙脫。
統計數字
在“你為何不敢回老家過年”的調查中,有43%的人選擇因“回家過年開支太大,承受不起”而不敢回老家過年。在這些受調查者中,有80%的比例是未婚男女,其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占90%。
原因
對於為什麼害怕回家,有網友總結了六大原因:
一怕春運負擔大,
二怕囊中羞澀,
三怕媽媽逼婚事,
四怕往來人情債,
五怕飯局車輪戰,
六怕節后綜合症。
社會學家認為,其實真正造成春節恐歸症的問題是社會道德建設的缺失,以金錢和地位來衡量生活的價值,而大多數普通百姓只能在社會底層掙扎。
應對
這種“病症”的出現,是因為一系列的生活條件、生存壓力及周邊環境所導致。要改變這種心態入症者應該從調整自己的心態做起,通過調整自己的心態以求波及身邊人的觀念,減少那些可以減少的無謂的自卑與壓力,尋求整體效果。
至於感情和婚姻,這個問題其實不算問題。父母長輩盼望自己的孩子早日完成婚姻大事、成家立業,這樣的心情無可厚非,作為晚輩,應該多加體諒。如果父母催得急,就應該耐心做好溝通和解釋工作,取得父母的理解,而不是把其作為不回家的理由 。
“恐歸族”在思想上也應該打破“衣錦還鄉”、“人生未定無顏省親”等情節,對春節回家抱“平常心”,也許回家還有更多的機會,親朋好友提提意見、出出主義,說不定對“恐歸族”會有更大的幫助,因此,“恐歸”不是辦法,也許越是“恐歸”越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