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春秋經傳共三十卷。每半葉 8行,行17字,細黑口,四周雙邊,耳記某公某年字樣,卷後有“相台岳氏刻梓荊家塾”雙行牌記。相台岳氏刻本群經,前人謂為宋時岳珂家刻本, 《九經三傳沿革例》亦定為岳珂編著。今人張政謂相台本群經乃元初義興 (今江蘇宜興) 岳氏據宋末廖瑩中世堂本校正重刻,與岳珂無涉。按張說甚確。謝應芳《龜巢集》跋《岳氏族譜》雲,岳氏為常州之望族,岳王弟經略使之孫,自九江來居,由宋而元,子孫蕃衍。可知岳氏遷居常州至元初已歷數世。荊為義興古名,元屬常州路,明、清屬常州府,常州岳氏,當即義興岳氏,荊家塾亦即義興家塾。鄭元《僑吳集》送岳山長序,稱:“至元仍紀元之四年,義興岳君德操繇縣學教諭改授紹興路和靖書院山長,行有日矣。某嘗館於其長兄漢陽君之家,……人言其完盛時,延致名德鉅儒,校群經鋟諸梓,海內號為岳氏九經。”萬曆《宜興縣誌》,岳浚字仲遠,飛九世孫,積書萬卷,一時名士多游其門。據以上資料,漢陽君與岳浚必是一家眷屬,因此可推知,相台本群經刻版者似非岳浚莫屬。宋鹹淳間廖瑩中世堂校刻九經,周密《癸辛雜識》 、《志雅堂雜抄》記述甚詳,義興岳氏據廖氏總例增補成《九經三傳沿革例》刻之家塾,自與宋時岳珂無關。相台岳氏所刻,此書外尚存《周易》、《論語》、《孟子》、《孝經》,今並藏北京圖書館。
對賦
宋徐晉卿撰。晉卿里貫未詳。自署稱將仕郎秘書省校書郎,亦不知其始末也。 《左傳》文繁詞縟,學者往往緯以儷語,取便記誦。見於《宋史·藝文志》者有崔昇等十餘家,今並亡佚。惟此賦尚存,凡一百五十韻,一萬五千言。屬對雖工,而無當於義理,其徵引亦多舛漏。前有皇祐三年自序雲,首尾貫串十得八九,殊未然也。國朝高士奇嘗為之注,《通志堂經解》亦收之。末有元至大戊申長沙區斗英一跋,稱江陰路總管太原趙嘉山得善本,授郡庠,俾鋟梓雲。
研讀
這是春秋鄭國的一次內亂,由鄭莊公的家庭問題引起。據左傳所記的事實,鄭伯是鄭莊公,段是莊公之弟,後來因為出奔到共地,故又稱共叔段。其母武姜,因為生莊公時難產,以致日後厭惡莊公,而偏寵叔段,並曾想立叔段為太子,終未能成。莊公即位後,姜氏替叔段請封到京地,段即在此擴張勢力,逐漸侵占莊公的邊邑。大夫祭仲,以及公子呂,先後建議莊公,及早除段,以絕後患。莊公一再容忍。叔段完成準備,定期出兵襲擊莊公,並由姜氏開城內應。莊公獲悉,立即伐京。京人叛叔段,段逃入鄢。莊公再伐鄢,叔段又逃入共。事後,莊公懷恨姜氏,便把姜氏 於城潁,發誓不到黃泉,不再相見。然後又懊悔。幸得潁考叔獻一權宜之計,掘一條可見泉水的隧道,由莊公與其母穿過隧道重逢,算是相見於黃泉。從此母子之情恢復如初。
鄭伯與段本為同母兄弟,春秋卻書為“鄭伯克段於鄢”。左傳解釋:“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公羊傳說:“克之者何,殺之也。殺之,則曷為謂之克,大鄭伯之惡也”。穀梁傳說:“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於鄢,遠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雲而,甚之也。則為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
依左傳記載,莊公伐鄢時,叔段出奔到共地,而且在隱公十一年,鄭伯入許時,曾說:“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糊其口於四方”。但公谷二傳把經文克字解釋為殺字,則是鄭伯殺段於鄢,穀梁甚至認為,莊公未能緩追逸賊,致失親親之道。左氏與公谷所解,一生一死,實難斷定。然左氏所記乃據國史,較之原為口傳的公谷,應該可信。段既未死,則公羊穀梁所謂的“大鄭伯之惡”,“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此意便不可從。清儒俞曲園以為,經文對於叔段,書名而不書弟,對於莊公,雖不書兄,但也不書其名,而書其爵,稱為鄭伯,顯然莊公之惡不大於段。此一見解頗值得參考。不過莊公也不是沒有過失,孔子在坤文言裡曾說:“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莊公既為一國之君,且以他後來伐京時所表現的果斷而言,不難及早遏止叔段的不法之圖,不料他竟然曲從毋意,坐待叔段逐漸完成逆謀之勢,終致兄弟大動干戈。由此看來,失教之譏實不可免。至於處置其母姜氏於城潁,誓在此生不再相見,則是由人禍而毀天倫,幸虧後來知所悔改,否則這句經文不知聖人如何下筆。
禮記經解說:“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太史公自序說:“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研讀春秋經傳,以及歷代學者有關經傳的論文,其欲屬辭比事而不亂,便須本於禮義,深求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倫教育哲理,以建立人群有形與無形的秩序,斯為得之,“鄭伯克段於鄢”可為研讀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