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陽拉話

昔陽拉話

《昔陽拉話》是山西省昔陽縣獨有的一種民間舞蹈。晉中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通過群體舞蹈形式表現一定故事情節的民間表演藝術。一般在春節期間參加社火街頭表演。

歷史淵源

昔陽拉話起源於公元10-14世紀的宋、元年間。據發源地路家峪村老藝人記述,
昔陽拉話春節街頭表演昔陽拉話春節街頭表演
《昔陽拉話》原叫“文故事”,是在明代以前由一位名叫王小三的討飯人傳下來的。由於它表演的節目多有故事情節,帶有講故事的意味,按昔陽人的說法就是叨舌叨舌,於是,“文故事”逐漸演變成“拉話”。

表演形式

《昔陽拉話》無論什麼節目,一律都是8人,行當分老生、小生、小旦、花臉各二人,長期以來這種表演形式,基本上形成了一種特定的表演程式。並以花臉領頭,小旦隨後,小生排行三,老生排行四為“小場”,老生領先小旦二,小生三,花臉四為“大場”的規定。
《昔陽拉話》舞步穩重堅實,舞姿健美大方,整套舞蹈用“跺腳、站腳、抱腳、跌步、斜場、四平架”六種基本步法與動作組成,形成:蹲、拉、跌、跳的一套獨特的舞蹈動律。同時用“圪節鞭、竹板、八角鼓、錢桿”四種道具的“拉、打、拍、轉”所發出的音響,並以道具所形成的拉鞭、打板、拍鼓、轉錢桿四組動作為一體,形成了氣勢雄壯,粗獷豪放,間以輕盈活潑而平穩的一種舞蹈風味。《昔陽拉話》從音樂上看和其他舞蹈極不相同,別具一格。它的曲調為單曲體,伴奏樂器以小嗩吶、笙、竹笛為主,還配有二胡做伴奏樂器,打擊樂與中路梆子的武場完全相同,有板鼓、鑼、釵、鉸子、小鑼板,鼓作用不大,僅起起板之用,唯獨不用梆子由演員老生用竹板來掌握與控制。表演者合著激昂洪亮的打擊音樂和4/4沉穩平展的音樂節拍,唱著悠揚悅耳的歌聲,形成一種激昂莊重、舒展流暢的特殊舞蹈韻味和古色古香的美感。其傳統節目有《八洞神仙赴蟠桃》、《崔虎搶親》等。

相關傳說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位父親領著一兒一女一家三口元宵夜去觀燈,女兒生得如花似玉,被響馬搶走了。為尋找女兒,父親與兒子歷盡艱辛,沿路乞討,走到路家峪村時,因悲憤痛絕、飢餓難耐,病倒在路旁。有個好心的村民將他們背回家中照料,沒過幾天父子二人的病就好了。時值正月,父親就問起村民正月十五怎么鬧紅火,村民說:“我們沒有啥鬧的,從不鬧元宵。”老人覺得這村子裡的人心腸特別好,為了感謝救命恩人,就將“拉話”留給了路家峪。此後,路家峪村的祖祖輩輩正月十五鬧元宵就跳起了“拉話”。

發展變革

原始傳統的“拉話”節目,以歌抒志,以舞宣情。《話八仙》、《採桑》、《下書》、《遠看西州一座城》、《崔虎搶親》等都是弘揚正義、崇尚公德,極富人生哲理的歷史故事。
昔陽拉話傳承人及其活動場所昔陽拉話傳承人及其活動場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拉話”有了很大的變化和發展,以熱烈、激昂、抒情為主,舞步由原來勻速緩慢,一步一拍的雙腿蹲顫步,發展為一跳一拍的單腿顫跳步,把對舞弓箭步,發展為單雙腿彈跳步交替運用,並在對舞中發展了排跳形式,這種男女相對的排跳形式頗能起到交流情感傳遞心靈信息的微妙作用。從此,調整改進後的“拉話”舞步被認定為是“拉話”中最佳舞步,一直延續下來。《大觀燈》、《十朵花》、《繡花燈》、《送情郎》、《送閨女》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進入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大寨精神影響下,昔陽本土民間舞蹈“拉話”的道具從鞭、棍、板、鼓改變為鐮刀、斧頭,節目以崇尚集體意志為主,格調激昂渾厚。《敢叫日月換新天》、《勞模會上會親家》、《戰天鬥地》等節目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1960年3月,山西電影製片廠曾把“拉話”搬上熒幕。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改革開放奔小康》、《話豐收》、《咱們村里大變樣》、《計畫生育好》、《三個代表鼓舞了我》、《農民心裡喜洋洋》、《老兩口去看過六一》等,道具上選用特色鮮明的八角鼓,形成粗獷豪放、活潑平穩的風格特點。這種集民族特色、太行特徵於一身的民間藝術,一代又一代,推陳出新,改革創意,演繹著松溪河畔的風土人情。

保護開發

昔陽拉話被重新發現挖掘始於2006年。那年,晉中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文化晉中的口號,市委宣傳部領導到昔陽調研時,意外獲知昔陽“拉話秧歌”的民間文藝,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是,這種風格獨特的民間文藝只流傳於三都鄉路家峪村一帶,當時已沒有人能夠表演,只有村裡的幾位老人依稀對其有些記憶。這樣,調查和挖掘昔陽拉話的歷史和曲目的重任,就落在了昔陽縣文化藝術中心和縣文化館。所幸,該縣文化館保存著1960年3月山西電影製片廠拍攝《迓鼓》、《拉話》等舞蹈曲目的資料。昔陽縣委宣傳部、縣文化藝術中心根據這一珍貴資料,就拉話秧歌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及原生態淵源作了深入調查、研究後,毅然決定對“拉話”進行創新性改編。在昔陽縣委宣傳部的支持下,該縣文化藝術中心聘請省舞蹈專家王秀芳為總體創意設計,加工改編了拉話《秧歌舞春》,並組織人員進行演練。《秧歌舞春》有兩大特色,一是在保留原汁原味音樂風格的同時適當加以改造,加快了節奏,並借鑑舞蹈《俏花旦》的服飾增加了視覺美感;二是在行進中適當進行表演,動作設計簡潔大方,戲曲、舞蹈、秧歌三種元素融合於一體,提升了舞台表現力。2008年,昔陽拉話首次在中國·晉中社火節城區街頭文藝展演中亮相,便得到觀眾的好評,大家認為,這種把本真性、鄉土性、創造性、思想性、藝術性和諧統一於一體的秧歌式舞蹈,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隨後,該縣不斷對其進行打磨加工。在2009年山西省“民歌、民舞、民樂”調演活動中,該節目代表晉中市參演,榮獲民舞類銅獎。昔陽拉話在2008年中國·晉中社火節展演,評比中獲得了肯定和好評,獲“精品社火節目獎”。2008年3月28日,被評為晉中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