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資料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江蘇華亭(今上海松江縣)人,萬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諡文敏。他的書法、繪畫、畫論及書畫鑑賞在明末及清代影響極大。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三月,董其昌正賦閒居家。由於其子與鄉民發生衝突,導致其宅被焚,家資盡喪,此即著名的“民抄董宦”事件。董其昌被迫避禍他鄉,惶惶往來於吳興、鎮江之間。雖然半年後事態逐漸平息,但董似乎心有餘悸,仍舊頻頻四出遊歷、訪友。
此圖即為第二年董氏去鎮江、太湖間的練湖畔訪其舊友蔣道樞,與蔣氏泛舟荊溪時的即興之作,頗似當年倪瓚棄家隱居太湖時的心境。董其昌此圖採用了倪氏典型的筆墨技法,湖濱兩岸的淺坡及山丘皆以乾筆淡墨施以折帶皴,行筆以側鋒為主,筆墨蒼逸,極好地表達出倪畫中蕭散簡遠的意境,同時也反映了作者晚年身歷劫亂後的蒼涼心緒。但作者又非簡單地仿古,近岸數株盤屈虬結的古木就充分體現了作者獨特的藝術創造。
藝術特色
《高逸圖》以平遠兩段式章法處理畫面,近畫坡石松杉,中間溪水寬闊,對岸平灘淺渚,山丘數層,小溪從山丘兩邊延伸至遠方,溪山林木處茅舍數間。全幅用筆較乾,又多用折帶皴法,故筆墨蒼秀,意境深遠開闊,表達了董其昌一貫的風格和情趣。
董氏畫樹有其獨到的見解,他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畫樹之法,須專以轉折為主……如寫字之於轉筆用力,更不可往而不收……但畫一尺樹,更不可令有半寸之直,須筆筆轉去。此秘訣也。”樹過於直,不免枯燥、呆板,有曲折才見變化、生意。觀此圖之樹,確實起到了點醒畫面的作用。近景之樹,不僅是連線兩岸的橋樑,填補了湖面的大片空白,同時也是作者刻意表現的另一主要物象,它們攲側的走勢以及相互之間糾結牽引的姿態,都使冷寂空闊的景色趨於活躍,表現了董其昌多方面的筆墨技巧。
董其昌畫山水初學黃公望,中年宗董源、巨然,復集宋元諸家之長,行以己意。秀潤蒼鬱,超然出塵。此圖繪平坡雜樹,遠處山巒層疊,茂然森秀。在表現手法上,用筆秀逸,皴寫適度,蒼然蕭古。自題:“煙嵐屈曲□交加,新作茆堂窄也佳,手種松杉皆老大,經年不踏縣門街。高逸圖贈蔣道樞丈。丁卯三月。董其昌。道樞載松醪一斛,與余同泛荊溪,舟中寫此紀興。玄宰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