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竹雕

明清竹雕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製品的國家,所以竹雕在我國由來已久。竹雕又稱竹刻,是在竹製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

介紹

明清時期,竹雕發展到一個繁榮階段,尤其是其雕刻技藝,十分地精湛,超越了前代。所以,此時期里的竹雕作品成為今天市場上最受關注的品種。
竹雕雖是小器,但往往精雕細琢。竹雕光傳統手法就有透雕、浮雕、圓雕等,創作者不僅要有繪畫、書法等功底,還要練就一番嫻熟的刀功手法,對綜合素養要求極高。特別是明清時期,名家輩出,風格獨特。因此對後來的藏家來說,明末清乾隆期間的竹雕作品最為珍貴
1994年春至1996年,蘇富比、佳士得、朵雲軒、嘉德、翰海等五大拍賣行,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高價拍賣成交了70件明清竹雕珍品。之後的2000年,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曾以42.35萬元人民幣,拍出一件明末清初的“竹林七賢”,超出估價兩倍。足見精品明清竹雕價值之高。2004年,北京翰海秋拍推出的明萬曆竹刻花卉筆桿(長22.5cm),上有大明萬曆年制款,雖有小傷,最後成交價達60.5萬元,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身價

在明清竹雕中,凡是有歷代名家藝人刻款的,更是價超同輩。其中,竹雕筆筒尤其身價不凡,超百萬元成交的往往是這類作品。2002年秋,香港佳士得拍會推出的清康熙竹雕留青山水人物圖筆筒(高12cm),上有張希黃款,以159萬元成交;中國嘉德2003年秋拍推出的明朱小松“歸去來辭”圖筆筒(高14.6cm),成交價為110萬元;北京翰海2004年秋拍推出的清乾隆竹雕松樹人物筆筒(高16cm),上有乾隆丙寅孟夏芷岩制款,成交價為132萬元;香港蘇富比2004年秋拍推出的清初竹雕高士登山圖“蜀道難”題詩筆筒(高13cm),上有促謙款,成交價達166萬元。同時推出的清十八世紀竹雕瀑布圖筆筒(高14cm),上有周芷岩制款,成交價155萬元。
當然,現代名家的作品也身價不菲。上海信仁2004年秋拍推出的現代徐秉方留青竹刻遠小松壑圖插屏,最後成交價達31.9萬元。同時推出的徐秉方留青竹刻五荷圖插屏(高21.2cm)、留青竹刻柳蔭八哥圖臂擱(長34cm),成交價分別達到24.7萬元和17萬元。在中國嘉德2003年秋拍中,徐素白刻江寒汀畫月季草蟲筆筒,成交價為9.68萬元;范遙青刻竹林雉雞圖臂擱,成交價15.4萬元。

明清的竹雕流派

任何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總會形成流派。中國竹雕藝術於明末清初成熟後,流派也逐漸形成並展示出來;中國民間收藏的竹雕器件,也不乏明清時期的流派名家作品。下面,我們作一些簡要的介紹。
嘉定派竹雕
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後,竹刻藝術發展十分迅速,幾乎每個時期都有一些傑出的藝術家湧現出來。當時,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蘇嘉定和金陵一帶,一些士人便將這些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據雕刻技法和風格特徵劃分流派,於是出現了嘉定派。嘉定派生產中心主要是在江蘇嘉定(今上海嘉定縣),以“深刀刻法,即奏刀深峻,窪隆淺深,可五六層”為主要特徵,作品能表現出豐富的畫面層次及立體效果,因此在中國竹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嘉定派最早的創始人是朱鶴,在嘉定竹刻藝術中,以朱鶴、朱纓、朱稚征祖孫三代最為著名,被譽為“嘉定三朱”。“嘉定三朱”的基本風格,在明代就有評價,稱其“花鳥規撫徐熙寫意,人物山水在馬、夏之間,畫道以南宋正法,刻竹則多崇尚北宋。蓋以刀代筆,為簡老朴茂,逸趣橫生”。這就是說:“嘉定三朱”的竹雕花鳥畫,與五代時期著名畫家徐熙的文人畫一脈相承,注重“水墨”,而且多為粗筆寫意,計有大寫意、小寫意,兼工帶寫等技法,頗能傳達文人的高雅、“野逸”之氣;“嘉定三朱”的竹雕山水畫,與南宋時期著名畫家馬遠、夏圭為代表的畫風相仿。馬遠的山水畫一反北宋山水畫全景式構圖方法,畫面重心偏於邊角,“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近景突出”,屬於截取扼要部分的章法安排。夏圭的畫作亦愛取一邊一角,作“截景式”山水。所以,畫史上有“馬一角、夏半邊”之稱。嘉定三朱竹雕的山水畫面,也是“截景式”,所以逸趣橫生。
繼竹刻大家朱鶴之後,其子朱嬰、其孫朱稚征在嘉定竹刻中也頗負盛名。“嘉定三朱”的傳人甚眾,據《嘉定縣誌》、《竹人錄》記載,嘉定派麾下的名手大家不下二三十人,其中,秦一爵、沈兼、吳之瑤、封賜祿、周灝、施天章、顧珏、蔡時敏等,尤為世人所重。嘉定派竹雕得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時期(1662-1820),達到了黃金盛世,嘉定由此被稱為“竹刻之鄉”,嘉定派成為名聞遐邇、光耀千秋的竹雕流派,對後世影響深遠。
嘉定派竹雕當中,由於時代的不同,各人的文化藝術素養又不一樣,所以名家作品都有他們各自的個性特性。
金陵派竹雕
明中葉至清道光年間,在竹雕藝術上能與嘉定派齊驅並駕的,是濮澄開創的金陵派。金陵派竹雕以淺刻、簡刻為主要特徵。這種技法雕鏤不深而層次不減,表面略加刮磨,卻古樸有味,雖看似了了幾筆,卻意境深遠。
金陵派對圓雕運用頗為講究,對材質選擇很嚴,雕刻時善於因形取勢,不多作人工修飾。金陵派還擅長於竹雕書法,使中國的傳統竹雕平添了濃郁的文人氣息。這都是金陵派竹雕藝術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主要特徵的具體表現。然而,金陵派竹雕自濮澄創立後,得其親授或直接受其影響者寥若晨星。濮澄之後,僅潘西風、方的成就最為卓著,名聲日隆,因此被後人視作金陵派藝術承傳的兩大支柱。此後,因嘉定派竹雕在各地盛行而受到一定的衝擊,最終,影響式微,幾近失傳。
浙派竹雕
浙派竹雕藝術是“留青聖手”張希黃開創的。張希黃,本名宗略,字希黃,以字行。浙江嘉興人。張希黃對竹雕藝術的貢獻,主要是改進了唐代以來的傳統“留青”竹雕技法。“留青”又稱“皮雕”,是一種在竹子的“青筠”(青竹皮)上雕刻的技法,即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層竹青雕刻圖紋,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以下的肌膚。這種竹雕不僅精巧,而且外表潤澤;經年之後青筠處泛黃,竹膚顏色則愈深,色澤與質地的對比,圖案便神奇地顯出其獨特的韻味。張希黃刀筆之下的“留青”,則是對傳統技法的匪夷所思的改進與發展,他在同一個器件上,採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以服從畫面內容的需要,分出層次。經年之後形成色彩從深到淺,自然退暈的效果,把毛筆國畫在紙面上體現的濃淡色澤變化,巧妙地反映到竹雕中來,因而使留青圖案突破圖案形色,兼備筆墨神韻和雕刻趣味。他的傳世之作,皆細緻工妙、精美絕倫,其中以“山水樓閣”筆筒最為典型。被稱為“立體的界畫神品”。張希黃以竹的表皮作書畫,成績斐然,人們稱他為“留青聖手”。他的作品,精細的構思和絕妙的製作工藝渾然一體,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並且影響和帶動了一大批竹雕藝人,最終形成高雅淡泊、巧而不媚的浙派風格,堪與嘉定派、金陵派齊驅並駕。二十世紀中期,留青竹雕的代表刻家多聚居在上海,如浙江吳興的金西崖,江蘇武進的徐素白,蘇州的支慈庵及無錫的張韌之等。
徽派竹雕
徽州古稱“新安”,地處皖南。明清時期,那裡文風日盛,逐步形成業儒傳統,並誕生了著名的“新安文化”。歷史上,徽州不僅以產紙、墨、硯著名,磚雕、木雕、石雕並稱“徽州三雕”,在海內外享有盛譽,而且竹雕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有驕人業績。因此,隨著嘉定、金陵、浙江三個藝術流派的興起,“徽派竹雕”也很快顯明於世。
“徽派竹雕”的代表人物有吳元滿、李希喬、張立夫和程文在等。吳元滿是明末安徽人,精通書法,擅長篆刻,尤喜“六書”研習。因此,竹雕獨顯文字風采,並以金石碑體為主,運刀時都能和運筆一樣得心應手。形成了渾如三代鼎彝的獨特藝術風格。李希喬是清初著名的竹雕大師,號“石鹿山人”,他的竹雕既有吳元滿書法入竹的風緒,又有新創,簡筆刻畫如竹石、人物山水臂擱、筆筒,線條簡潔、流暢,畫面清麗而富有意韻。張立夫是清代道光、鹹豐年間成名的竹雕大師,以多才多藝飲譽江南。以雕版、刻漆為業,多有建樹,竹雕作品也獨具一格。
其他竹雕名家
明清兩代的竹雕,除了地區形成的流派藝術之外,還有一些雕刻家在繼承前人、推陳出新方面做出了貢獻,發明了有別於地區流派之外的新技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耀、張步清、馬根仙、鄧孚嘉、尚勛、時學庭和時鈺兩兄弟等人。

保養方法

第一,務必防止堅硬之物摩擦或碰撞作品。因為這種摩擦或碰撞,即使極其輕微,也會損傷器物的包裝,甚至在畫面上留下難堪的劃痕、傷疤。
第二,竹雕作品則需要相應的溫度和濕度,過於乾燥,易乾裂變形,失去光彩;至於過分潮濕的地方,更不適宜,因為受潮起漲,更易損裂,且易蟲蛀,竹雕作品的最佳保存環境應該為20℃左右的氣溫,空氣的相對濕度約60%。北方偏高,保存宜食用加濕器。
第三,常用柔軟的絨布輕輕地擦拭,持之以恆,保持其表面光亮潤澤。對待器物表面的陳年積垢,不可用肥皂、肥皂粉和清潔劑之類的化學品洗刷,可取適量的紹興黃酒或桐油作擦拭劑,不僅可以出去漬垢,也可起到保護表面的作用。
第四,傳世的明清竹雕作品宜經常置於手掌中摩挲把玩,使其更加光潤。摩挲把玩應注意做到和緩適度。如無時常把玩之閒,宜用綿紙包裹,再以布套或匣子納藏之,放入防蟲藥片如樟腦精,並定期清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