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竹雕

天水竹雕

天水竹雕,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流傳於甘肅省天水市的一種民間傳統手工藝術。竹雕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竹雕也稱竹刻,是在竹製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天水竹雕因其樣式精美造型獨特、考究,聞名遐邇。

產地環境

竹子是多年生竹科植物,分布在中國南方和南北交匯處,種類多達三百圖1天水竹雕技藝[1]多種,質地較之象
1
1
牙、犀角更為堅硬。甘肅省天水市氣候宜人,水質甘美,物產富饒,素有隴上“小江南”之稱。樹木叢生,產在天水的或移植的竹子,因受氣候影響韌性很好,經得起多次彎曲、打磨。這樣的因素,使竹子雕起來難度很大,而價值卻不低於牙雕角雕
竹雕系中國傳統民間雕刻藝術,尤其文化名城天水的竹雕藝術作品將雕刻工藝高浮雕、低浮雕、鏤空、圓雕融為一體,其造型之獨特,品種之繁多,在國內外屬於罕見。竹雕藝術品收藏升值快,需求量大,已成為藝術品收藏潮流的主導。具有很高的觀賞、文化、歷史、社會價值。

分布區域

天水竹雕分布範圍廣泛。19世紀80年代以前,在徽縣、兩當、成縣、西和、禮縣等圖2天水竹雕作品[3]地,由
2
2
於森林覆蓋率高,竹林密布,竹雕傳統手工技藝在此都有分布。1985年以後,天水實行縣改市,竹雕在甘谷、武山、清水、張家川、麥積均有分布,特別在秦州區分布更加集中,在秦州西關、石馬坪一帶分布較廣,秦州的南路及西路的鄉村也常有零星的竹雕生產小作坊。[2]

代表作品

1、竹雕雲雷紋三足小鼎;
2、竹雕回紋活環提梁卣;
3、《八仙過海》、《漁舟唱晚》;
4、《關羽像》、《八駿圖》。

歷史淵源

作為一種正式的作品,竹雕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時期)已經形成。公元初到10世紀(漢唐時期)的竹雕,形象生動、古樸。竹雕的形象雕刻工藝始於公元7-10世紀(唐代),其中最有名的是刻有花鳥紋的竹製尺子。到了10-13世紀(宋代),竹雕藝術在雕刻藝術領域有了很大的發展。公元4世紀到19世紀末(明清時期),竹雕藝術達到了鼎盛,出現了百花爭艷的景象,文人畫的勃興,促使了竹雕與書畫、雕塑藝術的結合,導致竹雕藝術空前發展。20世紀初的民國以後,竹雕藝術開始衰落。

技藝傳承

天水竹雕因其樣式精美造型獨特、考究,聞名遐邇。天水民間喜歡收藏竹雕的人數眾多,在20世紀初(民國時期),天水民間也出現了一大批竹雕藝人。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受多元文化衝擊,人們娛樂方式及審美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加之竹雕市場不容樂觀,生產天水竹雕的藝人越來越少,年輕人不願意學習此手工技藝,加之竹雕市場不容樂觀,竹雕藝人收入微薄,傳承人有的去世,有的改行另謀其生,竹雕製作的手工技藝將面臨失傳。
編輯本段
代表性傳承人
吳雲生,生於1957年,天水市人,高級職稱,竹子雕圖3“西北竹雕第一人”吳雲生[4]刻工藝師,自幼喜愛中國傳統雕刻技藝,跟隨其父學習繪畫與雕刻。在實踐中,尤其對竹雕製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至今從事竹雕製作達30多年。為天水竹雕製作工藝代表性傳承人之一。
王占雲,生於1949年,天水市人,自小隨父輩學習手藝,2006年獲得甘肅省人事廳頒發的竹編藝術師副高級職稱證書,為天水竹雕製作工藝代表性傳承人之一。

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甘肅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文號:甘政發〔2008〕43號
批准日期:2008年6月13日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序號:51
遺產編號:Ⅲ—7
項目名稱:天水竹雕
申報單位:天水市秦州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