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孔雀藍釉”屬於西亞地區的傳統釉色,其製品在唐宋期間的商貿往來時被帶到中原並在金、元民窯中陸續製作。大同金代閻德源墓出土的一對孔雀藍黑花玉壺春瓶是我國較早期的孔雀藍 製品。從金、元產品工藝看,13世紀的磁州窯系翠藍器水平相對較高,有不少繪畫精美的“翠藍黑花”器存世。 (編者註:隨著桂林明靖江王陵墓群出土孔雀藍黑花梅瓶實物面世,結合器形演變,以往定為元代的一些孔雀藍黑花器被現今研究界明確定為明代產品。)需要特別指出,有關學者根據科學成分分析發現該類製品使用低溫石灰釉,與中國傳統上以氧化鉛為助融劑的低溫釉配方並不一致,因此推斷該類色釉極可能是引進西亞地區的原始配方,這也解釋了孔雀藍釉的原始起源問題。
景德鎮在元代浮梁瓷局建立後也製作過一些孔雀藍釉器,釉上還烘烤金彩雙角五爪龍紋裝飾,可惜大部分金彩發掘前飽受土壤侵蝕已經脫落。從整體發掘情況看,元代出土器品種較少,說明當時御廠孔雀藍釉製作尚未形成太大規模。
劃分
由於部分器物發色偏綠,因此也有人為其命名“孔雀綠”(或“法翠”)。坦言講,不論前者還是後者都是人們根據該類色釉的日常視覺發色不同而進一步劃分所得,統稱時可用“翠藍”一詞。限於“翠藍”不太為人熟知,筆者在本文中就使用“孔雀藍”統稱該類色釉。
種類
孔雀藍在製作初期種類並不豐富,隨著它的呈色、胎釉結合等諸多特性慢慢被人掌握,在陶瓷界的套用也漸趨廣泛。根據製作品種,我們可以大致將其分為三類:孔雀藍單色釉、孔雀藍青花、與孔雀藍有關的混和彩瓷(包括素三彩、五彩等)。
1.孔雀藍單色釉
相對後兩者,孔雀藍單色釉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特別是早期精美程度不嚴格的陶類製品可以直接在坯上施孔雀藍釉一次性燒成。對後來製作精美、要求嚴格的官窯瓷則要先高溫燒制素胎,然後罩低溫孔雀藍釉二次入窯方能成器。可能有時感覺發色單調,製作者還會使用暗刻花紋、釉面施金彩等方法進行點綴性裝飾。
2.孔雀藍青花
“孔雀藍青花”是低溫孔雀藍與釉下青花的結合體,在繪製好的鈷料表面覆蓋低溫孔雀藍釉燒制。元代之前製作者沒有掌握好燒造技術,產品普遍為“孔雀藍黑花”,直到明宣德時期才在官窯體制下取得歷史性突破,製作出名副其實的“青花”。由於該類器物涉及到使用鈷料繪畫,因此製作工藝較單色釉複雜,難度與藝術造詣都非前者可比。
3.與“孔雀藍”有關的混和彩瓷
在單色釉、釉下青花燒制獲得穩步進展之後,御廠工匠還嘗試把孔雀藍與黃、褐等低溫彩釉結合,共同裝飾素三彩瓷,甚至作為低溫釉上彩運用到五彩器中,填補了當時的藍釉上彩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