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概況
景德鎮全市面積5248平方公里,人口150萬,轄一縣一市二區(浮梁縣、樂平市、珠山區、昌江區),是江西省的設區市。景德鎮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國家旅遊局1997年向海外推出的35個王牌景點之一,是以陶瓷文化旅遊為主,人文景觀和生態旅遊為輔的旅遊城市。
“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象徵。在中國陶瓷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景德鎮以集大成者的英姿,成為世人仰慕的瓷都。
千年不斷的窯火不僅創造了輝煌燦爛的陶瓷文化,也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蹟和人文景觀。
景德鎮城市依山傍水,清澈的昌江貫穿全境,是天生的一個山水生態型城市。
景德鎮屬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景德鎮氣候溫濕,適合各種植物生長,雖然有千餘年伐薪燒瓷的歷史,其生態環境仍然十分優良,全境植被覆蓋率超過60%,其中所轄的浮梁縣更是達到80%以上,是一個非常適合大都市的市民旅遊休閒和度假的去處。
歷史沿革
景德鎮地區很早就有人類活動。這裡在春秋時期屬楚國地界,與吳國的西部相接,故有吳頭楚尾之稱。東晉時期陶淵明的先人陶侃擒江東寇於此地,故開始設鎮,叫新平鎮,是為景德鎮的前身。
唐武德四年(619年)設新平縣,鎮屬縣地。因又處昌江和縣治之南,故又名昌南鎮。唐天寶元年(742年),新平縣改名浮梁縣,鎮屬浮梁縣。浮梁在唐代以盛產茶葉而著名,每年上繳的茶稅占全國總茶稅的八分之三,是我國南方最大的茶葉集散地之一,所以白居易在他著名的《琵琶行》中詠道:“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進入宋代以後,昌南鎮的陶瓷業得到迅速發展。北宋初年,昌南鎮生產的白瓷就為皇家所選用和收藏。公元1004年,即北宋景德元年,昌南鎮因瓷業興旺,稅賦充足而受到朝廷的重視,真宗皇帝將其年號“景德”賜給昌南鎮作地名,景德鎮由此得名。所以,到2004年是景德鎮得名一千周年的千年華誕。
千年陶瓷
景德鎮有實物可考的制瓷歷史始於唐末、五代,入宋以後,景德鎮即以其清秀挺拔的影青瓷異軍獨起,躋身於天下名窯的行列。元、明、清三代,封建王朝都在景德鎮設立官窯,景德鎮瓷業於是獨領風騷數百年。
景德鎮集天下名窯之大成,匯各地技藝之精華,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蔚為壯觀。宋代以來,景德鎮瓷器遍行海外,走出了世人稱頌的海上瓷器之路,與那古老漫長的陸上絲綢之路遙相呼應,並垂青史。
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在這裡交匯:五代的樸實無華、宋代的溫潤清新、元代的充實茂美、明代的精工典雅、清代的雍容華貴、現代的絢麗多姿,如此清晰而完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面對這些美侖美奐的瓷器,我們會在怦然心動中領略著景德鎮稱雄天下的演變,注視它們,就是注視我們民族祥和而高貴的氣質。
文化瑰寶
景德鎮因瓷而得名。千年不斷的窯火不僅鍛造了享譽世界的瓷都品牌,而且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陶瓷古蹟、精湛的制瓷技藝、獨特的瓷業習俗,使景德鎮成為中國獨一無二的以陶瓷文化為主要特色的旅遊城市。對於景德鎮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國家文物局有如下評價:景德鎮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代瓷業之都,在人類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景德鎮的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已經出土和仍然埋藏著的極其豐富的古代瓷器製品,更為難得的是,它仍然遺存著古代特大規模的、相當完整複雜的瓷業體系,這一龐大的瓷業體系是由原料產地、交通道路、水運碼頭、作坊窯場、商埠民居、城池衙役、技藝民俗等構成的,依託於自然山水,涉及了社會經濟和人文精神的方方面面,堪稱人類與自然完美結合的典範。景德鎮保存至今的古代瓷業遺蹟,以及以此為基礎形成的豐厚的文化遺產,仍然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旅遊區位
景德鎮位於江西省東北部的丘陵地帶,屬黃山、懷玉山余脈到鄱陽湖平原的過渡帶。這一地帶是我國森林植被保持完好的綠色走廊,是我國生態旅遊資源和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的區域 ,也是比較罕見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的密集區。景德鎮正是處在這個有眾多旅遊熱點區域的中心地段,其周邊方圓200多公里的範圍內,有六山兩湖和四大世界遺產(六山:黃山、廬山、九華山、龍虎山、武夷山、三清山,兩湖:千島湖、鄱陽湖,四大世界遺產:自然文化雙遺產黃山、世界文化景觀廬山、自然文化遺產武夷山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景德鎮的旅遊資源與周邊地區有很強的互補性,而且景德鎮地處華東旅遊圈和華中旅遊圈的結合部。
從景德鎮往東80餘公里是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農村的婺源;往南180餘公里是道教祖庭龍虎山;往西140餘公里是避暑勝地廬山;往北190餘公里是天下第一奇山的黃山;往東南200餘公里是三清山。可見景德鎮具有良好的旅遊區位條件,為旅行商根據客源市場的需要組合不同的旅遊線路提供了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