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日本人以米飯為主食,但也愛吃用小麥粉和蕎麥粉做的麵條,口感光滑,食用方便,許多人每天都要吃一頓麵條。日本的麵條的製作方法與義大利的通心粉一樣,用強粘度的小麥粉摻水加鹽後揣揉並擀開切成細條,蕎麥麵條是在蕎麥粉里摻入小麥粉和水製成的,當然不同的地區都有各自不同的麵條製作方法。傳說吃麵條的習慣起源於中國,在奈良時代麵條從中國(唐朝)傳來日本,並在江戶時代得到普及。麵條的吃法一般是先把麵條煮熟,然後浸蘸或淋上用湯汁沖淡的醬油。浸蘸食法中有“鍋湯麵條”,即把煮麵條的湯水盛在碗裡一起吃。而淋澆湯汁或佐料(蔥、五香粉等),這在關西地區被稱為“素麵條”,而在關東地區被稱為“蓋交麵條”。還有些地方是在麵條上放上或澆上油炸物、雞蛋、咖喱等,總稱為“蓋交湯麵”。麵條的味道因東西部地區的差異而不同。一般來說,關西是在用淡醬油做成的 湯汁里放入綠色蔥料,而關東是在濃醬油的湯汁里加入白蔥等。(伊田麵館編輯)
製作方法
烏龍麵是用鹽水和好麵團(鹽可促使麵團內快速形成麵筋),擀成一張大薄餅,再把大餅疊起用刀切成麵條。後來在製作過程中人們往往在麵粉中再加入大米粉,這樣做出來的麵條介於切面與米粉之間,吃起來口感比較軟。現在的烏龍麵基本都是機器加工的了,並且有時還會在面里加上蔬菜汁等佐料,製作出花樣繁多的品種。
以消費量來說讃岐烏龍麵在四國的香川縣排第一,乾烏龍麵的產地群馬縣排第二。不同地區的烏龍麵湯料也明顯不同,一般日本東部用味濃色深的老抽加海鮮汁,而西部則用味輕色淡的生抽加海鮮汁。甚至在東、西兩個地區銷售的烏冬速食麵調料都有這樣的區別。
起源及發展
提到各國特色的美食,人民一定會如數家珍:義大利披薩、日本烏龍麵和壽司、韓式燒烤等等。尤其是日式烏龍麵由於其濃厚的異域特色,筋道爽滑的口感,備受年輕人的喜愛。去日式餐廳吃烏龍麵,已成為了“食尚”一族的最愛。相傳烏龍麵的真正起源地,是在中國。在唐朝時,來中國求學的日本高僧弘法大師從中國帶回了小麥種子,同時也帶回了烏龍麵的製法。用小麥磨粉製成的烏龍麵,能夠很好的彌補日本一些地區由於不能種植水稻所造成的糧食短缺。由此也開啟了日本的麵食時代。但烏龍麵在中國卻逐漸式微不被人們關注了。
烏龍麵在日本的普及大概是在江戶時代中期以後。有兩個原因:一是都市飲食業的發達,另外是醬油的普及。江戶時代各種食攤的繁榮,大大推進了烏龍麵的普及,以後又從都市推廣到鄉村,成了日本人的日常飲食之一。
而在中國,當烏龍麵藉助日式餐廳的包裝重新回歸,更多的人只是把它當做是日本的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中國的烏龍麵行業起步於1992年,當時北京金田麥國際食品有限公司率先引進了一條當時價值4800萬元的烏龍麵自動化生產線,拉開了將烏龍麵重新“國有化”的序幕。19年年的苦心經營,如今已經擁有4條自動化生產線,並建立了國際化領先的研發中心和產品檢測中心,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最大的烏龍麵生產商。產品遠銷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等世界各地,讓世界人民認識和認可中國人生產的烏龍麵。 目前,金田麥的自有品牌“伊田麵館”,以“水煮型速食麵”的創新工藝和產品,將高品質的烏龍麵產品從日式餐廳、西式餐廳和高檔酒店進入各大連鎖超市從而帶入百姓家庭。
製作過程
原料:烏龍麵200克,肥牛片50克,油菜心2根,香菇1朵。調料:日本大醬20克,日本醬油20ml,墨魚素1克,清酒5ml,味林10ml,高湯20ml。
做法:
1.鍋中放入高湯、日本大醬、日本醬油、墨魚素、清酒和味林,小火煮約5分鐘開後,放入烏龍麵,3分鐘後盛入碗中。
2.油菜心、香菇焯熟擺入面中。
3.肥牛片上淋少許醬油,大火煎約10秒鐘,盛碗即成。
風味特點:
麵條滑軟,醬湯濃郁。
廚師提示:味林就是日本的味素,超市有售,但無需刻意求全,買不到可用味素或雞精代替。日本大醬味鹹,不可多放。煮製醬湯時注意用小火,否則容易糊底。肥牛片應冰櫃保存,並趁其未解凍時油煎,否則易散不成形。烏龍麵是用小麥粉製成的粗麵條,既可做湯麵,又可做炒麵,而且因為烏龍麵水煮不會軟爛,口感極佳,還可用做火鍋涮面。
日式烏龍麵
烏東面1包、日式高湯、竹輪 2塊、魚板 2片、蛋 1顆、肉片蛋1顆 、 肉片1片
醃料/調味:蔥段 適量、薄鹽醬油少許、鹽 少許
1.肉片用薄鹽醬油稍醃
2.肉片放入高湯內煮滾,放入烏龍麵,放入魚板、竹輪煮熟
3.打入蛋 (保持完整)
4.加入鹽,放入蔥段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