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春祥[教師]

於春祥[教師]

於春祥,全國資深課改研究專家,全國知名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美國李信麟教育基金獲得者,中國教師報特聘課改專家,中國教師報教師成長學院首席專家。出版《發現高效課堂密碼》、《用腳做夢》等教育著作。致力於教師發展、高效課堂、書香校園、教育隨筆等研究,並長期在《中國教師報》開設《春祥課典》《新課堂工具箱》等專欄。他應邀在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做學術報告100多場。他的報告始終堅持草根視角,以實踐註解理念,以案例表達觀點,語言風趣幽默,彰顯生命體驗。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於春祥於春祥
於春祥,全國優秀教師、淄博市中學語文學科帶頭人、臨淄區齊陵街道中心校校長於春祥,近年來,致力於教育敘事研究,以鮮活的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撰寫了大量的教育隨筆。<用腳做夢>是在“教育線上”網站<春祥夜話>網路隨筆中精選加工而成,是作者面對鮮活的教育現實深刻反思的結晶。觀點不求大而在實;理念不惟“洋”而在“新”。熱點分析,入木三分;評教說學,見解獨到;實踐探索,方法新穎。多數文章已經在《中國教育報》《現代教育導報》《教師之友》《師道》<山東教育>《淄博日報》等報刊發表。

職業經歷

於春祥於春祥
“野心勃勃”的三個十年計畫
於春祥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大躍進的狂躁之風中出生,經受了“文化大革命”“讀書無用論”的毒害,最應學習求知的少年時代便與文化擦肩而過。這種文化知識上的先天不足,一方面成為於春祥以後發展的阻隔,另一方面也使他對文化有了更加強烈的渴求。
1975年,17歲的於春祥當上民辦教師。當晚,“野心”未泯的小伙子就自定了三個十年計畫:30歲左右,在臨淄區要小有名氣;40歲左右,在淄博市要有一席之地;50歲左右,在山東省甚至更大的範圍產生影響。他沒有忘記那位班主任的警策之語,他也深信高爾基的一句名言:“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取得的成績就越大。”
“野心”引路,於春祥堅韌地向著既定的目標行進——1989年,31歲的於春祥被評上全國優秀教師,成為臨淄區中學語文教師躋身全國優秀教師的一個“開荒者”。2002年,43歲的於春祥成為淄博市中學語文學科帶頭人。他已經擁有了一年撰文20萬字,在全國報刊上發表文章6萬多字的成果。50歲的理想目標,已經近在咫尺。
在理想的光華閃爍著誘人的光彩時,於春祥從未自滿過,他甚至常常想起第一個目標臨近時的尷尬。那是1989年6月的一天,他到臨淄區教育局參加全國優秀教師的競選時,激動與興奮繞樑三周地在其身邊迴旋,因為第一個十年計畫的夢想就要變為現實,理想的碩果已經散發出特殊的清香。儘管由於父親住院和剛蓋新房花費較大,自己又是一個收入微薄的民辦老師,窮困潦倒幾乎到了家徒四壁的地步;但於春祥的“野心”從未消減,奮鬥目標始終如皓月當空般懸在他的心中。他志在必得地走進教育局的辦公樓。走廊上,他與教育局政工科王科長邂逅。王科長在他身上打量一番後,便將他叫到自己的辦公室。他沒有再看於春祥那一張自信的臉,而是將目光落在了於春祥的一雙鞋上。那是一雙塑膠涼鞋:腳面上的袢帶三根斷了兩根,並且修補的“裝飾”幾乎全部覆蓋了鞋子的原貌。後面的袢帶有一根已經和鞋底“分家”,走路時必須用腳趾使勁地扒住鞋底。但是,這卻是於春祥唯一可以拿出門的鞋啊!王科長關切地說,評審們儘管不會以貌取人,但你也不能如此寒酸。隨後問道:“帶錢了嗎?去買一雙新的!”於春祥窘迫地說道:“有錢有錢,馬上去買。”豈不知傾其所有,他也只有來時借的5元錢。他急忙到商店買了一雙“瓜皮布鞋”。涼鞋是萬不能扔掉的,將其放入鞋盒之中,以待回家幹活時再穿。不過,囊中空空,中午飯就只好獨唱“空城計”了。
於春祥在評選中的表現非常突出,當之無愧地被評上了全國優秀教師。但那雙塑膠鞋卻成了他心中永遠的“文物”。它讓他常懷“生於憂患”之想,激其“野心”不斷地“膨脹”。
於春祥談起這段經歷時,依然激動不已。他說,一個有追求的人不能對不起過去的苦難。孔子之言“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無疑是一千古名訓。真正有成就的人,應該苦難在先,回報在後;無名在先,有名在後。但他從不諱言對名利的追求,他說:“名,我所欲也;利,亦我也所欲也。然沽名釣譽,我不為也。”
讀書成為幸福之源
於春祥不是“生而知之者”,甚至連“學而知之者”都不是。他說自己既笨又蠢,權作一個“困而知之者”吧。因為他高中畢業後參加高考,連續兩年都名落孫山。為此,他曾連續10年以“於春”(諧音“愚蠢”也)筆名發表文章。但正是這樣一個“愚蠢”之人,卻有了厚積薄發之勢,取得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成功。有人說,於春祥既不愚也不蠢,而是“大巧若拙”。
但於春祥還是說自己天生愚鈍,有此翻天覆地變化的箇中奧妙究竟何在?
在於春祥看來,笨是一種智力狀態,但卻不是一種人生狀態。他的人生信條是“我很笨,但不敢懶”。自從1986年參加自學考試始,於春祥就再沒有與書隔離過。每天堅持早起1個小時,讀一些文學藝術或者科普方面的書,這樣一天的生活非但不會枯燥,而且生氣盎然,活力四溢。晚上晚睡一個小時,讀一些哲學或者現代教育理論的書,這樣一天的生活便會增加一個理性反芻、反思、過濾的過程。他把這四年半的時間戲稱為研究生自讀日。其實,他讀的書,許多研究生未必讀過;即使讀過,也未必讀得如於春祥那樣深入。他讀的書有《重讀尼采》《重讀弗洛伊德》《世界教育名著通覽》《創造超越的人生》《跳出思維的陷阱:日常生活中邏輯的威力》《本領恐慌Ⅱ:成功真本領:升級版》《傑克·韋爾奇的29個領導秘訣》《美國“藍帶學校”的品性教育:應對挑戰的最佳實踐》《中國新一代思想家自白》《一半是聖徒,一半是魔鬼我們的生存法則?》《聽大師講哲學:活著究竟為什麼》《內在時間意識現象學》《人生哲思語編》《腦與行為——21世紀的科學前沿》等。用他的話說,均繫上乘之作,是在入乎其內地聆聽未曾謀面的大師的經典教育。
如果不是18年堅持不懈地讀書,休說進軍全國,恐怕迄今還在鄉村民辦教師的隊伍里掙扎徘徊著。荀子之言“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就真實生動地在齊國故都於春祥身上呈現了如此鮮亮的一道風景。
是文化拯救了他,也是文化改變了他
於春祥認為,現實中有兩種生存狀態:一是常能生態。憑藉已有的知識,就可以應付現有的工作。但這種工作沒有太多的創造性,只是對既有工作的循環與重複。習慣了常能生態的校長不感到有辱使命,教師則感到教育教學本應如是。所以,他們無需讀書也照樣生存,甚至還活得“瀟灑自如”。二是潛能生態。不斷地開發自身潛能,去迎接新的挑戰。這種人不滿足於已有的成績,也不願在既有思維框架中徘徊。為此,便不斷地讀書,主動地學習,甚至是“取法乎上”地學習。於是就有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奇蹟。前者日復一日地舊事重提,後者“日日新,苟日新”地出奇制勝。
於春祥希望整個齊陵中心校的校長與教師都能與常能生態揮手告別,走進潛能生態的幸福園地之中。這,就要營造一個真正的書香校園,要讓讀書成為校長與教師生活的必需。要想讓教師愛上讀書,校長首先應當是一個愛書人。然而,現在最應當成為讀書引路人的校長,相當一部分卻與讀書“對面不相逢”。一個不讀書的校長,要么要求教師讀書成為“雖令不行”的可笑之舉,要么與教師一道對書熟視無睹。所以,於春祥走馬上任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抓校長的讀書,即使不理解不自願,也要將其逼進書中,進而讓他們漸漸地愛上讀書。
校長工作繁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藉口工作忙而不讀書又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於春祥在自己廣博多覽的同時,對校長提出了強制性的要求。一方面為中國小校長人手一份地贈送了《把信送給加西亞》《沒有任何藉口》《細節決定成敗》《執行力》等新書,另一方面又為所有校長各配了一個“中外經典視聽圖書館”。校長只要將這一“圖書館”裝入筆記本電腦之上,便視而可觀,聽而可聞。無論在學校、在家中,還是行於途中,都可“不亦說乎”地享受學習的快樂。於春祥說,這一擁有12000冊、多達40億字的“圖書館”,雖只小小一疊光碟,卻可以引領校長走上電子網路化之路,感受博覽群書之妙。在某種意義上說,於春祥為校長一生成長配足了必需的精神食糧。
既然每人一個“圖書館”,就不能讓其形同虛設。他除率先垂範有空就“泡”在“圖書館”外,還經常與校長們談自己的讀書體會、寫作感想。每次校長例會,於春祥都要進行“會前三問”:你最近在讀什麼書?你在思考什麼?你最近寫了什麼?於春祥不僅在場聆聽,而且進行適時評判。讀書多少及其讀書的質量優劣,已經成為於春祥評價校長的一個重要條件。那些多年來與書無緣的校長,不得不想方設法抽出時間,感受開卷有益的樂趣。這一讀,便有了另一個天地。與之久違的校長,開始感受書香送來的幸福。有了感受,便情不自禁地在教師會上談論一番。漸漸地,感到收益良多的讀書之樂,不應該“獨樂樂”,也應當與老師們“同樂樂”,於是,教師讀書,也成了校長的逼迫之事。教師幾乎與校長同走了一條道路,逼後不久,就愛之不捨,進而又要求學生讀書。
於春祥一看時機已到,就對中小學生的讀書作了規定。每周至少背誦一首古詩,每周至少看一本與學生有關的刊物,一季度至少要讀一本名著。同時,將教師與學生之讀納入學校評估之中。朗朗書聲,就一天響似一天地在校園裡迴蕩,書香,在教師與學生間繚繞迴旋。
即使是幼稚園的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也對<三字經>《五字鑒》等中國經典之作“讀”出了興趣,不少還背得滾瓜爛熟,令前來參觀者驚嘆不已的時候,發現孩子在快樂之時還可以有著如此之大的潛能。
讀書使校長與教師感受到了一種生命的回應。由原先叫苦叫累,發展到主動地尋找教育的快樂幸福。讀書成為不少教師的幸福之源,成長也成為其對自身生命的一種關愛。讀書便不再是逼其再讀,而是主動去尋求生命成長的支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