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方仙道一名最早見於《史記·封禪書》∶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都是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戰國時,燕齊一帶的方士將其神仙學說及方術與鄒衍的陰陽五行說揉合起來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於燕齊的上層社會,其法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企圖長生求仙。
其所謂「方」指不死的神方,所謂「仙」指長生不死的神仙。神仙思想,由來已有,春秋戰國時逐漸形成了以追求神仙不死為目的的方士集團,他們以神仙方術活躍於社會上並滲透到貴族上層,以此作為謀生手段。齊威、宣王時,鄒衍之徒論說陰陽五行,為方士所吸收,成為學術上雖差,但在神仙術上頗有幾下的神仙家,迎合統治者畏死的心理,大力宣傳神仙長生。
從戰國中後期到漢武帝時,神仙家與帝王相與鼓動,掀起中國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藥的事件。齊威、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尋求神仙及不死之藥,其規模越來越大,但都毫無結果。故方仙道的興盛期為戰國後期到漢武帝時,其代表人物有宋毋忌、正伯僑、徐福、盧生、李少君、李少翁、欒大、公孫卿等。方仙道信仰的神仙長生說成為後世道教最基本的信仰,其神仙方術也為後世道教所繼承發展。
方仙道是道教的前身,後世神仙道教即由此發展而來。方仙道逐漸與黃老學結合向黃老道演變。
歷史沿革

方仙道或神仙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一類專門從事方術、方技等道術的人,時稱方士。包括天文、醫學、神仙、占卜、相術、相術等技藝並宣傳服食、祭祀可以長生成仙的人。
據《史記‧封禪書》載:最早的方士是周靈王(前571-前545)時候的萇弘,據稱他會陰陽之學,明鬼神之事。方仙道和後來的道教不同,本身並沒有一個組織。方仙道的名稱出自司馬遷的《史記》:“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在秦始皇和漢武帝時期較為興盛。
代表人物
先秦方仙道代表還有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羕門以及盧生、韓終、侯公、石生等,兩漢有李少君、李少翁、西門君惠、欒大、公孫卿、甘忠可、于吉、宮崇等。均是當時有名方士,這些方士們均是為帝王求長生不死,或為之找尋神仙、或為之採藥、煉丹,宣傳神仙可學、可求,這些活動一直延續到漢末仍很活躍。
主要思想
方仙道常利用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和五行陰陽學說來解釋他們的方術。方仙道宣稱能夠有辦法使靈魂離開肉體與鬼神交通,認為人通過修煉可以長生不死,可以製作不死之藥,也可以製造黃金(煉丹術)。他們尊奉黃帝。還宣稱有行氣、辟穀等方術。他們的這些思想和信仰為後來的道教所繼承。
《漢書.藝文志第十》中載劉歆《七略》中有<術數略>與<方技略>。並於方技其下分作“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同仙字)”四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