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猴藝

新野猴藝

新野猴戲,俗稱“耍猴兒”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通過人工飼養獼猴,並進行馴化,使之配合馴猴人的口令、示意或音樂聲而模仿人表演各類雜技動作和戲劇情節。表演中猴子著戲裝,使用各種道具,機靈活潑,生動有趣,是一種流傳很久,影響頗廣的民間雜技,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因猴藝人多出自河南省新野縣,故稱之新野猴戲。

簡介

街頭耍猴表演街頭耍猴表演
猴藝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漢族民間藝術,萌芽於先,起源於,發展於,興於,盛於,成熟於和民初。

中國河南新野是著名的三國古城,是兩漢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明清時期,新野民間玩就已經較為流行。那時,玩猴者多半將這營生作為養家餬口的生計門路而代代相傳。新中國成立後,猴戲作為一種地方民間文化,有了新的內涵。玩猴藝人一副扁擔兩個箱,足跡遍及祖國的大江南北。

新野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猴戲市場。野性十足的小毛猴,通過新野民間藝人耐心的調教,成了妙趣橫生的喜劇演員,這不能不說是一件絕活。

起源

新野猴藝據史料記載,源於西漢光武時期一個犯律被貶的新野籍官員,在發配地甘肅敦煌附近,把一隻野馬與一群猴子馴養,使野馬強壯又通人性,獻馬於帝後得赦免並加官晉職。他把群猴送回新野。從此,新野人便有了養猴、馴猴、表演猴戲這一謀生手段。後據傳說,《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公元1556-1558年任新野縣令,很喜歡觀看民間猴戲,並對他塑造“孫悟空”這一形象大有啟發。

歷史與傳承

新野猴藝新野猴

猴藝萌芽於先秦,起源於漢,發展於唐,興於宋,盛於明,成熟於清和民初。

依據佛經記載,繪在敦煌石窟壁畫中的獼猴奉蜜圖(76窟,98窟,3窟,12窟)
先秦時的猴戲

在中國有很多漢畫磚上都有猴藝的表現,如中國通史中記載的四川新津出土的戲猿圖,中間一女子手中持劍正在戲猿,猿已被激怒,旁邊持劍執盾的武士好像準備上前相助。

漢代人很推寵猴和猴藝,猴文化在漢代已達到了一種狂熱的地部,也許猴和侯同音。“侯”為中國古代的爵位之一。

猴子,在中國民俗文化中幾乎無處不在、無所不能,成為最大眾化的“萬能之神”。

新野的猴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這裡做過縣令的吳承恩也對這猴戲無比鍾愛。

2008年6月,新野猴藝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猴戲節目

新野猴藝新野猴藝

猴爬桿,猴騎羊,猴犁地,猴駕旱船,猴擔水,猴鑽圈,羊拉犁。以及,現代的,追逋,槍斃,超生游擊隊,雜技等等,最富特色的是猴啃臉,一般長備有:老頭臉,包文正臉,關公臉,鍾魁臉,楊六郎臉,黃忠臉,姑娘臉,縣官臉,丑角臉等戲劇臉譜面具。猴子穿上戲裝,戴上面具,會在藝人的演唱聲中或暗示下,自己打開戲箱變換著各種面具,演義著各鍾角色。

黑龍江賣藝被判刑

新野猴藝新野猴藝

2014年7月9日,鮑鳳山等4人到牡丹江市街頭表演猴戲,隨後被該市森林公安局民警帶走。4人被拘,6猴被扣,案由是“涉嫌非法運輸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其間,警方扣押了他們身上僅有的6200元現金。

8月9日,4人被刑拘30天后,警方才向黑龍江省東京城林區檢察院提請批捕。8月13日,檢方認為罪情較輕,不予批捕。隨即,4人被警方主動取保候審

爭議

對此判例,社會各界反響強烈。包括國內諸多知名法律專家在內的不少人士認為,有馴養繁育證而無運輸證,4人的行為充其量只構成行政違規,上升到刑罰,很不妥切。
對於是否屬於報復性、選擇性執法的質疑,9月28日,牡丹江市森林公安局刑偵科科長陶磊受訪時,予以否認。他說,他們當時是根據民眾的投訴,履行正常調查。不過,歷經此次刑罰打擊,“新野猴戲”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處境更令人擔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