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蕨

新月蕨

新月蕨(學名:Pronephrium gymnopteridifrons (Hay. ) Holtt.)是金星蕨科,新月蕨屬土生中型蕨類植物。植株高達可達12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密被披針形鱗片;葉遠生;葉柄基部被鱗片,葉片闊卵形或卵狀長圓形,奇數一回羽狀;無柄,中部羽片長圓披針形,上部羽片略小,頂生羽片和中部的同形,有長柄。葉脈上面可見,葉乾後淡綠色,紙質,孢子囊群圓形,著生於小脈中部,囊群蓋小,有短毛;孢子囊體上也有毛。 分布於中國台灣、海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菲律賓亦有分布。生山谷溝邊密林下或山坡疏林下,海拔100-500米。 新月蕨葉形整齊豐滿,葉片寬闊,終年翠綠,喜陰濕,養護簡單。適宜盆栽觀賞,景觀配植或作鮮切葉。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新月蕨 新月蕨

土生中型蕨類植物。 植株高達80-12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4-5毫米,密被棕色的披針形鱗片。

葉遠生;葉柄長28-80厘米,基部被鱗片,向上密被短毛,禾稈色;葉片長40-80厘米,中部寬15-30厘米,闊卵形或卵狀長圓形,奇數一回羽狀;側生羽片通常3-8對,罕有更多,無柄,斜向上,基部一對較短,近對生,向上的互生;中部羽片長圓披針形,長15-30厘米,中部寬3.5-5.5厘米,短尾尖,基部圓楔形,全緣或有粗鈍鋸齒,上部羽片略小,頂生羽片和中部的同形,稍大,基部不對稱,有長柄。葉脈上面可見,下面明顯隆起,主脈上面有一條縱溝,側脈並行,小脈斜上,基部一對聯結成三角形的網眼,向上各對和外行小脈聯結成近方形或長方形網眼。葉乾後淡綠色,紙質,上面除沿主脈縱溝有伏貼的短毛外,其餘均光滑無毛,下面葉脈僅被稀疏短毛,脈間偶有一二短毛和少量泡狀突起。

孢子囊群圓形,著生於小脈中部,在側脈排成兩行,不匯合;囊群蓋小,上面有短毛;孢子囊體上也有毛。

生長環境

生山谷溝邊密林下或山坡疏林下,海拔100-500米。

新月蕨長期在濕度較低的環境下生長時,葉片生長較慢。可適應較大的溫度幅度,但是低於15℃的低溫會嚴重抑制生長甚至幼葉的萌發,其生長適宜溫度為28℃-32℃。相對濕度最低60%以上,最佳濕度80%以上。室內栽培養護時需要保持空氣流通,增加濕度。

新月蕨對光照較為敏感,在陰蔽度較高的環境下,葉片顏色較深,光照較強時葉片顏色較淺,能耐受的光照強度達1200lux以上。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台灣(南投、嘉義、屏東、台東)、海南(瓊山、定安、澄邁、臨高、那大、昌江、保亭、陵水)、廣東(雲浮)、廣西(龍州、思樂、百色、巴馬)、貴州(冊亨)、雲南(蒙自、河口、富寧)。菲律賓(呂宋島)亦有分布。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是新月蕨最簡易便捷的方式。一般情況下,橫走根狀莖會有幼嫩的芽點,一般選取含3-4個芽點長度的根狀莖作為繁殖體。剪下下來的幼苗每株單獨裝盆,栽培基質蓋過幼苗基部即可,每次噴淋水之後,應檢查該段繁殖體是否裸露,如裸露應及時覆蓋。新月蕨切莖繁殖周期短,且成活率很高。

栽培技術

自然情況下,新月蕨通常土生,但在山谷溪邊或潮濕的岩石上也生長良好。新月蕨根系發達,吸水能力強,人工種植時建議採用較大盆。新月蕨對栽培基質的要求不是很嚴格,為了獲得更好的生長,促進根狀莖分櫱及幼葉萌發,一般採用的基質為腐殖土、粗沙,其中腐殖土與粗沙按2:1比例混勻即可。在花盆底部先墊置一層碎陶片(蛭石或碎石),以增加根系吸氧量。再往盆內填土至2/3高度,然後將植株放置盆中央,往盆內均勻加土,厚度以蓋過根莖3cm左右為宜。為防止栽培基質中攜帶病菌及有害蟲卵,所有栽培基質應在太陽下暴曬1-2天。這種方法既可以為根系提供有機質,又增加了根系的底部透氣性。澆水方法為噴淋。需注意的是,每次噴淋之後,土壤會往下滲落,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必須添加腐殖土,直到植株生長穩定。

病蟲防治

新月蕨病害發生較少。主要蟲害有蝸牛、福壽螺、蛞蝓和蟎類。

蝸牛、福壽螺、蛞蝓喜陰濕,乾熱時晝伏夜出,如遇雨天,則晝夜活動產生危害,乾旱或氣候不良時活動較少,喜食新月蕨尚未完全成熟的葉片。

防治方法:①選用的栽培土壤以及爛樹葉等用生石灰除蟲,清潔栽培場所周圍的溝渠並施撒生石灰,除掉雜草,以減少此類害蟲的產生;②人工捕捉成貝和幼貝;③撒施8%滅蝸靈顆粒劑或10%多聚乙醛顆粒劑。蟎類屬於刺吸式害蟲,體積小,繁殖速度快,一年可繁殖10代左右。蟎類具有針管式吸器,吸食植株幼葉的汁液,造成葉片畸形。可採用三氯殺蟎醇800-1000倍液、50%氧化樂果1000倍液交替防治。

主要價值

新月蕨是亞洲熱帶地區生長的蕨類植物,葉形整齊豐滿,葉片寬闊,終年翠綠,喜陰濕,養護簡單。多土生,在偏酸性或鈣質土壤條件下生長良好,適宜盆栽觀賞,景觀配植或作鮮切葉。

腫足蕨屬和新月蕨屬植物

腫足蕨屬中小型的石灰岩的旱生植物。屬約16種。主產亞洲和非洲的亞熱帶至暖溫帶地區,中國為本屬的分布中心,除東北和西北地區外,廣布全國各地。生乾早的石灰岩石縫中。現知有12種,1變種。新月蕨屬為土生中型蕨類植物。全世界共有61種,分布於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現知有18種,主產南嶺以南、台灣及雲南南部,向北達重慶。

植物之金星蕨科

金星蕨科,為地生蕨,葉為單一或一回羽狀複葉,下羽片多少較短。每個小列片有羽狀小脈,相鄰兩組小脈會相連,且從結合點再長出一條連線葉緣缺刻的脈,是所謂“小毛蕨脈型”,全世界僅金星蕨科鱗片長毛 。孢子囊堆為圓形或線形,大多沒有蓋膜。
毛脈蕨
峨嵋鉤毛蕨
四棱毛蕨
變葉新月蕨
鐵角溪邊蕨
蘭嶼毛蕨
光葉凸軸蕨
大金星蕨
離羽卵果蕨
六翼卵果蕨
假普通針毛蕨
大嶺葉毛蕨
毛囊紫柄蕨
紙質毛蕨
多足針毛蕨
滇桂金星蕨
鉤毛蕨
異子毛蕨
針毛毛蕨
假密毛毛蕨
小密腺毛蕨
非洲茯蕨
吉隆假毛蕨
毛茯蕨
鈍頭金星蕨
假鱗毛蕨
烏來凸軸蕨
微江新月蕨
西藏凸軸蕨
牯嶺毛蕨
頂芽新月蕨
雅致針毛蕨
微縮毛蕨
察隅紫柄蕨
縮羽毛蕨
長毛金星蕨
光囊紫柄蕨
南平毛蕨
墨脫毛蕨
星毛紫柄蕨
短柄紫柄蕨
耳狀紫柄蕨
西藏鉤毛蕨
假毛蕨
德化毛蕨
滇東鉤毛蕨
邊果蕨
長根金星蕨
大毛蕨
武夷山凸軸蕨
乾旱毛蕨
狹羽毛蕨
漸尖毛蕨
泰寧毛蕨
短尖毛蕨
石生毛蕨
高大毛蕨
小葉毛蕨
鱗片沼澤蕨
沼澤蕨
屏邊溪邊蕨
易貢紫柄蕨
西藏紫柄蕨
紫柄蕨
短柄毛蕨
察隅假毛蕨
煥鏞鉤毛蕨
普通假毛蕨
墨脫假毛蕨
鐮片假毛蕨
福建毛蕨
溪邊假毛蕨
尾羽假毛蕨
三羽新月蕨
腺脈毛蕨
披針新月蕨
多羽新月蕨
長柄新月蕨
紅色新月蕨
新月蕨
西藏卵果蕨
延羽卵果蕨
齒牙毛蕨
光腳金星蕨
毛腳金星蕨
矮小金星蕨
金星蕨
馬蹄金星蕨
光蓋毛蕨
狹葉金星蕨
疏羽凸軸蕨
林下凸軸蕨
凸軸蕨
耳羽鉤毛蕨
龍津蕨
狹基鉤毛蕨
剛鱗針毛蕨
樹形針毛蕨
針毛蕨
小葉茯蕨
峨嵋茯蕨
粉紅方稈蕨
方稈蕨
毛囊方稈蕨
羽裂聖蕨
閩浙聖蕨
聖蕨
黃志毛蕨
截裂毛蕨
台灣毛蕨
無腺毛蕨
小葉鉤毛蕨
寬羽毛蕨
閩台毛蕨
不育帶毛蕨
禾稈紫柄蕨
景烈假毛蕨
西南假毛蕨
單葉新月蕨
卵果蕨
中華金星蕨
薄葉凸軸蕨
普通針毛蕨
華南毛蕨
毛蕨
鱗柄毛蕨
星毛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